近年来,尤其是2021年以来,保定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实施“1530”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谱写了对接全国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全市教育“三年大变样、六年大改观”的感人篇章。
责任篇:品质之城,教育何为?
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教育,“1530”应运而生
曾几何时,千万人口大市不是教育强市一直困扰着保定的高质量发展,也成为广大群众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革新的齿轮从这一刻转动,2021年4月27日,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大力推动下,保定市政府与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成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建立市县教育提振合作机制,遴选400多名国家级名校长(名师),组成42支导师团结对帮扶,每名校长再遴选10名专家型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采取1位校长培养5名本土校长学员,1位名师培养3名本土教师,10位名师共培养30名本土教师的“1530”模式,以点带面梯次提升全市教育整体水平,加强教育眼界拓宽、理念更新、教学方法精进,推进教育领域改革创新……
2021年,我市召开教育创新发展大会,鲜明提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主张,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出明确部署,确定了“三年大变样、六年大改观”目标,启动实施“1530”工程,刘彭芝校长、李春林会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心血。
2022年,我市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提出现代化教育强市的标准,即上好学、教师强、生态优。
2023年,再次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提出落实好“百千万”目标,即五年时间培养造就百名左右教育家型的卓越校长,培养千名卓越教师、万名骨干教师,促进全市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
强国必先强教,强市必先强教。一个城市的教育水平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其核心软实力的重要标准,是城市发展的第一内涵。保定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功能区,在努力唱响新时代雄保“双城记”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观大势、谋全局、抓大事,运用战略思维贯通现在和未来,主动把教育工作放在践行坚持人民至上要求上去研究,放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去安排。依托“1530”工程,深入对接全国优质教育资源,唱好教育发展“协奏曲”,逐步构建起学生高质量发展、教师高质量发展、学校高质量发展、教育社会贡献高质量的教育发展新生态,努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撑和人才保障。
——现代化教育强市,“关键”在路径布局。党晓龙书记指出,保定市90%的学校和75%的学生在县乡村,如果说市区教育是保定教育的龙头,那么县域教育就是保定教育的脊梁。为此,市委、市政府以发展县域教育为重点,把“1530”工程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与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联合创立四大市级实验基地(振兴县域教育保定实验基地、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实验基地、互联网+实验基地、教师教育发展建设基地)及22个县级振兴教育实验基地,组建“研究会-市教育局-县教育局-对接学校”四级联络体系。
明确五项核心发展构架,即,一培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培塑堪当时代重任的有用之才。三强化:强化教师、校长、教育局长三支队伍,突出头雁效应,实现阵地前移,强化教育人才供给,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育团队。四加强:教育专家、知名校长和保定牵手,加强理念对接、质量对接、工程对接、人才对接,打好教育翻身仗。四深化:深化激励保障机制改革、深化评价导向机制改革、深化民办教育规范管理机制改革、深化教育考评机制改革。三保障:做好组织保障,各县(市、区)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教育创新发展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全面对接全国知名学校,引进先进理念;做好经费保障,市、县两级分别安排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做好奖励激励,部分地区根据高考质量贡献度,予以实际奖励,激发教师积极性。保定对接全国优质教育资源振兴县域教育的做法,得到孙春兰副总理等高层领导的高度肯定。
——现代化教育强市,“根本”在队伍提升。聚焦“教育领军人才不足,教师整体质量不高”等问题,市委、市政府专题召开教育创新发展大会,邀请国内各路教育大咖共商教育发展大计,对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出明确要求。成立全国第一所由地方政府、全国性研究会和高水平综合型大学联合办学的教师教育学院——河北大学双卓教育学院。创新推出“依托教师教育学院,高级研修培训、名校跟岗帮扶、常态化探讨交流、研训评价改革”的“1+4”教师培训培养体系,搭建起全市中小学教师理念更新、素养提升的新平台,一支肩负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重任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截至目前,已邀请83位知名专家现场授课,600余位校长、教师线下参训,结合实验基地及各类分析会、研讨会,累计辐射培训教师近70万人,有力促进了全市校长、教师队伍成长。很多参加培训的基层中小学教师反映:“通过培训,结识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教育同仁,收获了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是一次非常有益的专业成长之旅。”
此外,双卓学院还对全市教育局长、副局长等定期集中培训,努力造就一支讲政治、懂教育、善担当的教育行政干部队伍。出台《卓越教师、卓越校长(2022-2025)培养方案》等制度,体系化构建专业发展支持机制。加大紧缺学科教师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所需教师的培养力度,推进教师素质提升。
——现代化教育强市,“抓手”在研修创新。针对我市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教育创新能力不足、教学方法滞后等问题,创立全国名校教师校长指导工作坊,在教育方式和质量上做“加法”,搭建深度研修、思想引领和实践创新平台。实施“横向联动,纵向延伸”的“1+2+5+N”模式,即:每个工作坊由1名主持人、2名导师(理论和实践双导师)及5名成员组成,辐射带动N所学校的干部教师。每年开展累计不少于2个月的集中深度研学,围绕学科教育、学生工作、学校管理、教育评价和质量监测等主题,推行“跟岗实践-下校诊断-课题研究-交流研讨-实践改进”机制,通过“前沿理论+实操解构”有机结合,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教研互动、结对成长。如博野借助牛栏山第一中学“优课场域”教学平台,打造“三点六度”高效课堂;竞秀借鉴锡山中学德育管理思路,构建“五育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等等。
工作坊导师还将自己最富有教育智慧的课程开发内容、学科教学设计、生动教学案例等教学成果整理出来,形成一批慕课资源,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市教育系统强化过程考核,制定评价指标和管理办法,对研修过程进行动态调控监督。目前已有70个市级课题、162个县级课题批准立项,发表高质量论文169篇。一批对保定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改革具有引领作用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接续涌现。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三年多来,全市教育系统牢牢把握“国之大者”,锚定市委、市政府擘画的宏伟蓝图,跳出保定看教育、立足现实求突破、放眼长远争上游,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行稳致远。
成果篇:稳扎稳打,踏石留印
全市教育“三年大变样、六年大改观”画卷正徐徐展开
教育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衡量城市民生幸福指数的标尺。三年来,在刘彭芝校长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充分发挥“1530”工程政策优势,不断整合京津教育协同先进资源,在推进教育质量提升、教育配置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教育创新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化发展更加充分,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教育生态愈发向好。积极弘扬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强化教育竞相发展的制度保障,充分激发各地办学活力,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一是制度保障更加稳固。出台的《保定市基础教育高品质发展三年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保定市尊师重教若干措施》等四个配套文件,为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实施以全职和柔性方式引进教育人才,深化与人大附中合作,选派两名校长管理保定三中;涿州聘请名校长任涿州中学督学和副校长;定兴聘请两名院士为定兴三中名誉教师、定兴中学名誉校长;阜平县请名校长挂职教体局副局长。通过机制创新,让优秀人才把先进管理经验和教学理念带到保定、留在保定,孵化出更多新的教育成果。二是支撑体系更加优化。市本级安排360万元,保障市实验基地运转,明确各县(市、区)实验基地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负责,资金全部纳入预算、专款专用。连续3年把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列为民生实事项目,按需扩大基础教育学位供给,三年来共净增学校149所,新增学位13万余个,成立教育集团158个,成员校达到1130所,惠及中小学71万名。开展大比武、大评课、“学名师访名校”活动,将先进经验内化转化,争先创优氛围更加浓厚。推行“老校带新校”“强校带弱校”模式,以师资和学科组建设为重点,有力保障了办学质量。
2.教育理念更趋科学。在教育部、省教育厅大力支持下,在刘彭芝校长的关心指导下,通过“1530”这一平台,“爱、尊重与奉献”的教育理念成为主旋律,获得了更丰富的实践路径和更广泛的思想认同。经过教育思想的梯次化传播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本地教师对教育本质的认识逐渐加深,职业发展内生动力得到激发,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倡导的精神不断转化为学员的自觉行动,成为引领教学发展的前进方向。截至目前,依托“1530”工程,200余所基础教育学校的1182名学员进入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振兴县域教育各县(市、区)实验基地名校长、名师工作室;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团队对170所帮扶学校校长进行培训,保定市68万余名教师线上学习观看,使得先进教育理念和资源加快转化、吸收。如,西城区10所学校对口帮扶阜平1所职业学校和15所中小学校,结合学校特点,推送北京经验、北京教学理念,有力地推进阜平中小学校特色优质发展。
3.教师素质加快跃升。通过采取校(园)长挂职交流、教师跟岗学习、教育行政人员跟岗锻炼等形式,保定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目前,全市已有216所中小学与京津优质学校对接合作,在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学校共建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比如借鉴名校山东杜郎口中学教研教学经验,徐水区师昌绪学校开展领导听常态课、基本功大赛、硬功夫展示、利用线上优质资源开展众筹式研修等活动,教师专业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如对外经贸大学托管帮扶易县中学,北京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帮扶涿州中学、阜平中学、曲阳永宁中学。截至目前,我市充分发挥“1530”工程,不少工作室成员成为市级骨干、优秀教师,更有不少走上学校管理岗位。市本级培训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达9000余人,推选出省级师德标兵123人、省级最美教师10人、省特级教师45人、省骨干教师98人、挖掘培树河北省教书育人楷模3人、市级卓越校长9人、杰出校长20人、名校长154人,卓越教师14人、杰出教师79人、名师458人、最美教师300人、师德标兵900人。
4.教研活动成果丰硕。通过名校名师加持助跑,同课异构、同步教研等方式,我市各校结合实际,将先进经验本地化,使得优质资源落地结果。如,高碑店与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北京圣陶教育研究院结对,周建华校长先后8次赴高传经送宝,深入推介“双师教学”模式,制定了“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中学部高碑店联合集体教研”活动表,组织教师开展学科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说课。唐县一中与湖南雅礼中学制定详细帮扶工作表,高一年级9门学科教师每周观摩雅礼中学录播课,每月参加两次雅礼中学线上教研活动,等等。2021年以来,我市基础教育210节课入选省级精品课、77节参加部级优质课遴选,数量位居河北省前列;优质普通高中总量持续扩大,全市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已扩大至36所。
借势借力京津保教育协同,在深入思想解放中求突破,在持续吸纳转化中强弱项,用更加开放的姿态“引才聚智、育才强基”,保定教育事业“朋友圈”“学术圈”进一步壮大,人民对教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奋斗篇:激情实干,逐梦未来
举全市之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贡献教育力量
大道如砥,奋斗不息。站在国家发展的“经度”,建设教育强国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迫切需要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位置;立足强市建设的“纬度”,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保定新篇章,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迫切需要教育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一个承诺、一以贯之,一个目标、一抓到底。全市教育系统必须毫不动摇地把“1530”工程作为核心抓手,继续加强与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和全国名校沟通对接,探索更多创新路径。
1.强化组织保障,细化发展路径。一方面,健全工作机制。健全领导小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文件,明确发展定位、人员条件、各方职责、运行机制、考核办法等。另一方面,做好经费保障。完善专项保障,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全面落实两项“只增不减”和四项政策性投入,一般债券倾斜教育。
2.巩固引领支撑,深化交流合作。除了把脉精准的政策支撑外,强有力的思想支撑、名师支撑也至关重要。一是坚定教育理念。坚定不移地推动“爱、尊重与奉献”的教育理念落实落地,将之融入到平台的培育主张、运作方式的方方面面。同时依托名校长、名师的优势资源特别是高校资源,不断提升我市教师队伍的视野和高度,以此拓展教育发展的更大空间。二是深化交流合作。指导和鼓励各县(市、区)积极对接京津名校,纳入“1530”工程统一管理,定期与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联合召开“1530”工程推进会,争取新增一批名校充实帮扶队伍。三是强化沟通协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帮扶内容、时间、人员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签订帮扶协议,确保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用3至5年努力,以刘彭芝校长为领跑者的教育家精神在我市得到大力弘扬,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呈现新风貌,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3.夯实专业指导,牢固建设根基。一是进一步优化三支队伍。完善“三支队伍”进退留转机制,让有教育岗位经历,真正懂教育、爱教育的人成为教育系统的“当家人”。进一步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用好双卓教育学院,双卓学院毕业生经考核符合结业条件的,可作为市级骨干教师优选条件,优秀的可纳入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序列。大力实施校长教师补短板工程,尽快启动双卓学院学历教育板块,开展优秀校长、教师在职研究生教育,提升骨干教师学历层次。启动教育硕士培养项目,面向河北大学在读研究生招生,拓宽高层次专业性人才补充渠道。实施高中学科竞赛教练员培训项目,通过“高校专家+中小学教师”的模式,对中小学优秀教师进行竞赛专业能力培训,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二是实现专业精深匹配。进一步拓展保定市智慧教育平台功能,由教育部门指导,采取线上双向互选,实现导师学员的精准匹配,将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跨学科、跨区域、跨界开展培养合作,以此夯实专业指导,牢固建设根基。深化名校长、名师工作坊建设,采取共同学习、共同备课、共同研究、互听互评,实现师德涵养、师能提升,促进师徒共同成长,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4.强化级层效应,提升发展后劲。系统梳理市、县、校三级平台工作体系,与我市教育发展与教师实际紧密结合,分级侧重,形成合力,真正发挥人才培养的级层效应,促进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市级层面,可重点致力于学习型团队建设,基于教育教学改革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围绕国家级教育家的先进主张,不断吸收、转化、探讨、协作、研究,达到引领区域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发展。县级层面,可着力于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培养培训,以教育教学为重心,常态化推进区域教科研活动及交流展评活动,创新更多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学质量提升。校级层面,可着力于深化校本研究,聚焦学校发展及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为课题研究,开展集体备课、观课议课等活动,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5.坚持协同发展,汇聚京津保发展合力。一方面,深化京津保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开展校长挂职交流、教师跟岗学习、教育行政人员顶岗锻炼交流活动;拓展跨区域合作办学,引进京津优质教育资源,采取建立分校、集团办学、学校联盟、结对帮扶等方式开展合作办学;建立师生交流互访机制,推动班主任共同体建设,共建共享京津保学校研训教育基地,联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冰雪运动、校园足球等综合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强化过程管理。进一步完善规划机制、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特别是要完善过程管理和成果展评,可视化、可量化的任务驱动管理,避免各工作室和工作坊重建轻管。比如一次优质展示课、一次聚焦主题的学术报告等,有效调动工作室的内生动力。每年举办一次“1530名师优质成果展暨高峰论坛”活动和名师工作室成果发布会暨名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等等,强化年度成果展评的绩效考核,促进工作室、工作坊的自主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后劲有力。
6.聚力师资培养,优化师资储备。支持和推动驻保高校和职业院校师范专业建设,争创高水平师范生培养基地。探索开展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培养,试点探索初中起点七年贯通培养师范定向生项目,吸引优秀生源就读师范学校(专业);探索与一流师范院校合作,试点实施紧缺学科师资“订单式”培养,为培养“本土化、高素质、教得好、留得住”的优秀师资储备“源头活水”。健全师范院校、师范专业与中小学、幼儿园互设基地、互派教师、互动发展的机制,推行师范定向生培养“双导师制”,使师范教育更加契合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需求。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鼓励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招录紧缺专业研究生和从社会专业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监督举报、诚信承诺、失信惩戒机制。
路虽远,行则将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依托“1530”工程,站在由“大”向“强”发展之路上,保定这座聚势谋远、向新而生的城市,必将在一代代教育人的接续耕耘下茁壮,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征途上,不断书写无愧时代无负人民的壮丽华章。
作者:刘小强 马子欢 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