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字,职场上的年轻人一定要牢牢记住

文摘   2024-09-17 08:14   河北  
职场上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要注意什么?要注意的很多,今天提示的主要是一个慎字。
记得小时候听广播里的评书连播,几位评书大家经常会说到的一句话就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一个慎字,太重要了。
后来读论语等古代的书比较多,包括一些名人的家训,也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一个慎字。
唐代有个诗人叫杜荀鹤,写过一首诗: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诗,写的也是一个慎字,很有哲理。这个慎字,职场上的年轻人一定要牢牢记住。
今天推荐一篇学习时报刊发的关于这个慎字的文章:

“慎”的五个方位

慎,就是小心、谨慎、慎重的意思。它不是犹豫不决、畏首畏尾,而是一种道德修养、道德自律。它要求一个人知敬畏、守道义,做事谨慎、严格自律。对领导干部来说,慎是一种理性的戒惧与自警,是一种必备的修养与境界。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议题。慎常常被看作是一种道德素养,一般会与人的思想行为联系在一起。
一是慎独。
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坚守道义,小心谨慎,严格约束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到诚实不欺、表里如一、洁身自好、守身如玉。儒家将慎独作为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作为检验一个人道德素养的标准与试金石,要求为政君子具有“慎其独”的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如《礼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儒家希望道德高尚的君子始终保持“慎独”之心,要求为政者必须具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政治自觉,即使在自己不被他人所闻所见之处,也必须时刻坚守道义,不放纵自己,不逾越规矩。古代许多士大夫与知识分子十分推崇与提倡慎独,如东汉“四知”先生杨震,以“暮夜却金”的行为典型诠释了慎独之修养。
二是慎言。
所谓慎言,就是谨慎地说话、讲话,说真话、讲实话,说有益的话、做得到的话,不说做不到的话,特别是不说假话、大话、空话。儒家提倡“慎言”,不是沉默不语,不是夸夸其谈、高谈阔论,更不是口无遮拦、随便乱说,而是要求君子或为政者“非礼勿言”“循礼而言”,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言忠信”,不花言巧语、巧言乱德。在孔子看来,花言巧语的人往往面目伪善、很少有仁德,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时常用一些迎合、奉承、欺骗的话语“忽悠”人、迷惑人,说一套做一套。儒家要求君子尤其是为政者对待言语要谨慎,如孔子告诫为政者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在借古人不轻易许诺,告诫为政者不要多言,慎重对待言语,否则,如果说的没有做到,就会失去民众的信赖。
三是慎微。
所谓慎微,是指慎重对待事情的细微、细小和细节,避免因小失大。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一个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从细微、细小处一步一步发展变化过来的。古今凡有作为者,无不始于慎微,成于慎微。《资治通鉴》说:“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淮南子·人间训》说:“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这就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细节决定成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注意小节,注重点点滴滴。如,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一个不断积小善、去小恶的过程。又如,《易传·系辞下》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小善、微善不积,就无法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小恶、微恶不去,就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堤溃蚁穴,气泄针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做人是这样,治国理政更应谨小慎微,“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社稷倾微,莫不如此”。《吕氏春秋·察微》说:“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一个细小事件很有可能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存亡,为政者应该谨慎对待,不可麻痹大意。祸患往往始于微小,只有谨慎关注事态的微小变化,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及时的预测,谨慎认真对待,才能避免祸患的发生。
四是慎始。
所谓慎始,就是谨慎对待做人做事的初始、开始,端正动机与出发点,把好第一次、第一关,守住做人做事的原则底线。《礼记·经解》说:“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儒家认为,如果开始不慎重对待、做不好,一旦出现偏差,往往会一错再错,结果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古代政治家非常重视慎始,尤其要为政者做到慎始。汉代贾谊说:“君子慎始。”北宋苏洵《上文丞相书》讲:“君子慎始而无后忧。”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头三脚难踢。”“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些都是在提醒人们慎重、谨慎地对待事情的起始。慎始事关大局,必须谨慎对待。只有不忘初心,才会方得始终,否则,心存侥幸,走错第一步,结果会越走越远,乃至步入犯罪的深渊,悔之晚矣。如,明代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讲了一个故事:张瀚初见长官王廷相时,王廷相说昨天进城遇到大雨,一个轿夫穿了双新鞋,开始轿夫怕弄脏鞋总是择地而行,后来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之中,就不再因顾忌自己的新鞋择地而行了。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踩进泥水坑”,心里往往就放松了戒备,在惯性的支配下,从此便“不复顾惜”了。
五是慎终。
善始不易,慎终更难。始是万事之开端,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终是事情的结果,是功成名就的圆满句号。所谓慎终,就是慎重地对待人生或事情的结束、结尾、结果,让人生或事情从头到尾有一个圆满的终结、取得一个圆满的结果,做到善始善终、有始有终,不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一般来说,一个人往往能够慎重地对待做人或做事的开始、开头,注重人生规划与事情谋划,但常常做不到持之以恒,经常是不了了之,半途而废,功败垂成。古人云:“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事实也告诉我们,往往是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问题,所以很注意慎终的问题。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说:“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又如,汉代刘向说:“慎终如始,常以为戒。”这些都是在强调对待结果要像对待开始一样慎重,不可鲁莽、草率。泰山半山腰有一段平路叫“快活三里”,这段路相对平阔一些,游人爬山累了,喜欢在此歇脚。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而是选择继续前行。他们知道停留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上“十八盘”就更困难了。

作者:孔祥安,来源:学习时报

老牛不吃草
有思想、有价值、有品位、有追求,年轻干部的百宝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