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小.校园动态】追寻教育家精神 铸就新时代师魂——初夏沐书香 品读悟真谛

文摘   2024-06-07 08:32   重庆  

 遇


 见


 好


 书


追寻教育家精神 

铸就新时代师魂

初夏沐书香 品读悟真谛

     上面这个字读gan,它是陶行知先生创造的一个奇特的字,普通字典上无处可寻,输入法中没有踪影。这个奇特的字是由“行知”两个字组成的,陶行知先生聪明的将“行”字一分为二,然后在中间插入了上下组合的“知”字,完美的将“行知”两字融合在一起。这字儿念gan又是为什么呢,gan它其实读出来是念第四声儿,谐的是那“干”的音,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又是体现先生的行在之前,之后又行的“行知行”观,行在前,是绝不可缺少干的精神,是坚定的实践精神。同时先生也将此字作为自己的名,为自己第三次易名,所以,陶行知先生又名为陶gan。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教师节向全国优秀教师回信中强调,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并首次提出、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重庆市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宣讲会于4月25日在重庆合川举行,按照市教委的部署,我校积极响应,开启了追寻教育家精神之旅,首先我们探寻的是伟大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读而不思则浅,思而不读则空,读书不仅仅在于读到什么,更重要的是读懂什么,以及感悟和反思了什么,还要思考书中的理论为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提供了哪些借鉴作用。读完该系列读本后,我校的校长们或记录了自己的点滴感悟,或撰写了深刻的读书心得。


戴国波校长的真知灼见: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所有的教育行为都是立足在知的基础上的,正所谓知道才能看见,只有知道才能发现,只知不行是纸上得来永远浅,无知的行叫瞎行或乱行乱干,追寻陶老的伟大教育思想,让我们对教育对学生产生毕生挚爱,追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其思想精髓可以

    概括为一个理论,三次实践,四种精神和五大主张。

    一个理论指的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教育应围绕着人的生活来进行,旨在改造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生活即教育有三层含义: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教育具有终身性。

    三次实践指的是陶行知亲自参与的三个教育实验:南京燕子矶小学、上海工读学校和重庆乡村实验。通过这些实践,陶行知不断探索并完善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

    四种精神是指陶行知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大众精神和奉献精神。这些精神体现了陶行知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对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的执着。

    五大主张包括:主张教育为人民,主张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主张教育要注重实践,主张教育要因材施教,主张教育要终身学习。这些主张体现了陶行知对教育公平、实用性和个性化的重视。

    我的理解,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实用性和生活化,主张教育应紧密结合人们的生活实际,以满足社会需要,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这一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遵循教育规律,站稳儿童立场,守望教育那片金黄的麦田,翘首诗和远方!


熊毅副校长有感而发:

    “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思想的核心概念。由此提出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这些教育观念对现在仍存在的“唯分数论”的教育现状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在的教育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孩子,分不清葱与蒜,分不清韭菜和麦苗,也不能自己洗衣煮饭,即所谓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现在的很多专业,在生活中不能派上用场;也有很多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就不愿再学习,甚至厌恶学习,这无疑对孩子以后的生活是不利的。造成这些现象是因为学校、家长过分看重分数,看重升学,没关注孩子今后的生活,没从人的需求出发开展教育活动。

    让教育来源于生活,让教育反作用于生活,让教育和生活共始终,这无疑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让我们欣慰的是现在的教育改革正一步一步向社会需要、人的生命需求迈进,期待让“生活教育思想”在中国大地结出累累硕果。

    “民主之光,教育之魂”是对陶行知老先生一生的高度概括和崇高赞誉,更是吾辈的方向标,愿所有教育人沐浴着老先生思想之光努力前行。


余长泉副校长一边读一边记录:

    读了合川区[行知行]师德师风教育系列读本《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书中33个小故事,主编吴志琼、陈瑜将每个小故事以“导、读、悟、行”四个部分呈现给大家。现将读后感记录如下:

    1.《稿费的故事》,陶行知用1万多元稿费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一家老小住进晓庄的草房屋,甚至一度住在牛棚里,愿为农民“烧心香”。他“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陶先生一生的“大事”就是为教育事业献身。我们一生的“大事”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2.《拜人民为老师》,陶行知先生请木匠当老师教孩子们做凳子,请叫花子教孩子们捉蛇,将物理课堂搬到了山里……教育就在身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生活即教育。那学生身上的某些优秀品质,值不值得老师去学习呢?现在的家校社合作共育,有某些特长技能的家长,应该完全可以进入学校当老师!

   3.《烧扑克牌》,陶行知校长利用抗日战争形势,抗日需要人才,建国需要人才,他以烧扑克牌的方式,教育学生要充分利用时间读书学习。我该怎样避免学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后果?深入开展好思政课教学,让学生从小树立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必须得充分利用时间先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袁朝举副校长有如此感悟: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所谓的生活即教育是指就是把生活本身当做一种教育来进行,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对象,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教给我们知识。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由此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结合当时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接受教育的社会背景,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而“社会即学校 ”他的核心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认为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这样的话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即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 ”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周红英副校长的深刻领悟:

    近期读了《陶行知生平》一书,让我对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仰慕三尺。从他的成长背景、求学经历到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实践,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他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提倡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理念至今仍为我们所推崇和借鉴。

    陶行知的成长背景对其成为教育改革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但家庭环境充满关爱与教育氛围。父母的教育观念强调品德修养和实践能力,这为陶行知日后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在求学过程中,陶行知经历了种种挑战与困难,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勇于探索。这些经历锻炼了他的意志品质,也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他坚持理想的精神告诉我们,在追求真理和理想的道路上,必须坚定不移、勇往直前。他的实践探索精神启示我们,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醒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需求。这些感悟对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启示。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信仰和责任。如今我们不会再面临国破家亡的险境,但我们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我们要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做一名合格的"四有"好老师、做一名陶行知式的大先生!

孙健副校长这样写道:

    陶行知先生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为教育事业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他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念,在这些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陶行知先生与学生的互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尊重与关爱的力量。他能够蹲下身子,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真正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这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之一。
    他的教育故事还展现了创新与实践精神的重要性。不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让教育变得生动而富有活力。
     同时,陶行知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也令我十分敬佩。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他始终坚守教育的阵地,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懈努力。
     这些故事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教育的认知。让我明白教育不应是刻板的知识灌输,而是要融入生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我也将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在自己的教育之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努力为学生们创造更有意义、更具价值的教育环境,帮助他们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今天的教育有以下重要启示:
教育理念方面:
    1. “生活即教育”启示:提醒我们教育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当今教育应注重将知识与生活场景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社会即学校”启示:强调教育不应局限于校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教育。现代教育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拓展视野,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实践方面:
   1.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陶行知蹲下与学生交流的做法启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和参与机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创新教育方法:促使我们不断探索多样化、富有创意的教学手段,让教育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
   3. 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告诫我们不能仅关注理论知识传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教育者的敬业与热爱:提醒教育工作者要保持对教育事业的高度热情和执着,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尽心尽力。

     我校的校长们在初夏时节,捧起书本,沐浴书香,探寻陶老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共悟教育真谛,这次学习所获,将会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与变革,为我校的教育发展贡献更强力量。未来,我校将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开展“追寻教育家精神  铸就新时代师魂”的读书活动,领悟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努力办老百姓满意的教育。

END


RECRUIT

关注我们

供稿|明小燕

排版|刘玲

审核|余长泉

签发|戴国波

城口县复兴小学
教育教学,校园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