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我撒谎了,前两天在朋友圈发的压花不是我做的》这篇文章的小伙伴应该知道,我姐在负责我的文旅帝国💪之压花文创这一块。
压花创作受天气和季节影响很大,秋叶短暂即逝,得赶紧采集,一直没时间创作,到了猫冬时节,才踏实下来。
所以距离七月份的首次上架,隔了五个月的此时,第二批作品才出炉。
原本我只是想发一篇纯粹的上架公告,不过那天让我姐自己写作品简介时,我发现对于早早辍学的中年人来说,用文字表达一件事物还挺难的,这是我没意识到的。
除此之外,系统地学习某个学科知识也不容易,所以我觉得可以顺便记录下中年人学习的历程,或许对读此篇文章的小伙伴有些启发。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让豆包(一个AI应用)以农村中年女人学习为内容取一些励志标题,它反馈给我的是这样的:
我一看,这价值也上太高了,怕吓到读者,也怕吓到我大姐,还是就普普通通叫《一位中年女人学做压花的历程》好了。
我大姐(大姐是习惯性称呼,不是根据排行)学习压花有一年了,差不多到了中级阶段,想再进步只靠技术就不行了,各种知识都需要。
要提升审美,得看很多画作;要做单株植物标本,得认识植物以及植物的结构;要采集到各种植物,还要了解我们所在黑龙江省的自然生态;要做宣传,还得学习文字表达运营等等。
所以我们根据现阶段所需,买了好多书,有自然植物相关的科普,有认识本地植物的手册,还有植物画册。
此外还买了一些小说,用来提高我大姐的文字表达能力。我买的都是语言风格不那么华丽和描写东北的,这样容易看进去些。
我大姐最新读完的是《呼兰河传》,她特别喜欢。这个在我意料之内,因为书中写的跟我们村太像了,实在容易共鸣,尤其是团圆媳妇的遭遇。
第二本读完的是迟子建的《北极村童话》,然后还听完了《平凡的世界》,现在还剩下《棋王树王孩子王》、《我与地坛》和《额尔古纳河右岸》,最后这本我大姐说看不太懂。看来就这件事,还有好多要学的。
最近我又给她加了个项目--学英语,就用的多邻国,想让她体会一下懂另一门语言的快乐,以后也更好接触外面的世界。她刚学的时候,我听到I like my student, my teacher 还是什么 teacher like student, 反正绕来绕去的,我大姐说她记不住那个student。
所以我大姐现在每天很忙, 都没时间出门。在小县城和农村,每天在家里鼓捣这些东西,要么被开玩笑叫艺术家,要么就是疯子。
她经常抱怨要费劲儿和别人解释自己在做什么,但又解释不明白。
她已经拥有了一面压花墙
压花其实就是把三维世界二维化的创作,为了美观要考虑色彩搭配,画作结构,其最终依赖的是审美,类似画画,但又不同于画画,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创作。
学习压花的第一件事是材料准备和技术学习,材料包括压花的设备(压花板和烘干设备),制作的工具以及相框、背景纸、玻璃板、密封材料等等,看起来只是压扁一下花和叶子,但完全不是一回事,不少学问呢 。
根据植物的结构和水分要用不同的压制方法;密封还分为普通密封和真空密封,要用到干燥剂、干燥板、铝箔纸和胶水,抽真空时亚克力板还要使用双层。
第二个是采集素材,想要做出好的作品,要又丰富的植物素材,一般人生活周围是没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植物的,经常要跑很远去采集,不仅耗时也费力。今年夏秋,我大姐就去了两次小兴安岭,还有长白山和本溪 ,明年还要常驻大兴安岭一段时间 。
因为压花作品都是用自然植物制作的,所以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不能复制的。也因为是纯自然的植物,压花作品都会有一定的瑕疵,比如有虫洞的叶子,卷曲的花瓣,褪色的叶片等等,而这其实也正是压花之美,它有非常丰富的自然细节,所以现场看到的压花比照片上更美。
第三个就是制作了,想做好一副压花,要清楚自己的花材有哪些,根据主题选择相应色彩、饱和度和形状的花材创作。
除了审美,还要有耐心,那些微小薄脆的叶片和花瓣要非常小心地一次次摆放,最后确定成型再非常小心地粘贴,所以一副好的作品至少要一天时间,这还只是凑合,如果追求更高艺术价值,那时间就没数了。
哦,还有背景纸和相框的选择搭配问题,这也挺关键的,我大姐为了选背景纸和做背景纸也没少花功夫。
很多小伙伴关心植物色彩的保存时间。植物标本最怕是的受潮和紫外线,所以放在不那么潮湿(虽然已经密封,但尽量还是远离潮湿环境比较好)和阳光不能直射的地方就能尽量延长色彩,保存得当,两三年三四年都是可以的,不过自然的东西有一点好,即使是褪色了,挂在墙上依然很有质感。
另外,文章中的压花照片是未装玻璃板时拍摄的,大家买到的是装上玻璃板的,会反光,拍照记得要找好光线和角度。
这一批的压花作品共有37幅,这篇文章不能完全展示下,我展示一部分吧,其中有几个大的系列:
“自然的角落”系列
蓝晒系列
花簇系列:
单株植物标本系列
堆花系列:
虫洞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