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传播知识的教育场所,是深入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德国博物馆以其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历史悠久的特点闻名于世,这些博物馆或气势恢宏、壮观依旧;或别出心裁,小众有趣。在这片不足36万平米公里的土地上,有超过6000座博物馆,它们带领观众体验与众不同的旅行,让我们走进德国博物馆,走近历史,探寻文化魅力。
博物馆, 如同一座架起的桥梁,将我们与世界相连,
透过时间的迷雾,看到彼此的共同点和独特之处,
穿越时光,感受着过去岁月的脉动,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们汇聚在此,探索和分享彼此的文化与艺术;跨越文化的鸿沟,互相启迪,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博物馆也是灵感的源泉,它们为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滋养和启示,让我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追溯文化的源头,汲取智慧的营养。
上期回顾:别具一格的柏林美术馆
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
古罗马与古希腊文明逐渐融合,
随后经历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繁荣,
再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
欧洲经历了多个重要的文化发展阶段。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地区,欧洲各国在不同的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下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涵盖音乐、艺术、文学和饮食等领域。
尽管各国文化特色鲜明,但经过长期的交流与文化碰撞,形成了许多共同的价值观和传统。
位于柏林自由大学(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校区的欧洲文化博物馆(Museum Europäischer Kulturen,简称MEK)向公众呈现了欧洲文化的多样性,介绍从18世纪以来,德国及欧洲的民俗文化与历史变迁。
博物馆百年变迁史
初创阶段
1873年,民族学博物馆(Museum für Völkerkunde) 成立,致力于展示来自全球各地的民族志珍品。
1886年,首次对公众开放。
1889年,在德国著名科学家鲁道夫·魏尔肖(Rudolf Virchow) 的推动下,创立了德国民俗服饰和家庭手工业产品博物馆(Museums für deutsche Volkstrachten und Erzeugnisse des Hausgewerbes)。
整合与扩展
1904年,德国民俗收藏并入普鲁士皇家博物馆,交由民族学博物馆的史前部管理,标志着民俗文化收藏和管理逐渐整合到更大的国家博物馆系统中。
专业化与独立
到1935年,民族学博物馆扩展了其收藏领域,设立了欧亚部。与此同时,德国的民俗收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成立了德国国家民俗博物馆,展示德国的民俗传统。
战争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期间的轰炸给博物馆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约80%的馆藏被毁。
分裂与重组(战后到冷战时期)
战后,随着柏林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博物馆也被一分为二。
德国统一后的合并
1990年,随着两德统一,分裂的民俗博物馆也开始整合。1992年,东西柏林的民俗收藏重新合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机构。
欧洲文化博物馆的诞生(1999年)
1999年,民族学博物馆的欧洲收藏与民俗博物馆正式合并,即今天我们看见的欧洲文化博物馆。
接下来,我们将走进这座经历了百年风雨与不断发展的博物馆。
步入大厅,中央区域开阔而明亮,左右两侧分布着多个独立的小展厅。两边的楼梯优雅地蜿蜒而上,连接着博物馆的不同楼层及各个主题展区。展厅的布局紧凑而有序,体现了空间利用的高效性与功能性。
在设计上,一些区域的色彩与展柜的色调保持一致,采用低调而和谐的风格,以营造出沉静的观赏氛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些主题区的展品则通过更为鲜艳的色彩进行衬托,以增强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这种设计策略不仅丰富了观众的视觉体验,也促进了不同展览内容之间的互动与对话,从而深化了对展品及其文化背景的理解。
收藏与展览
常设展览:文化接触 - 欧洲生活
Kulturkontakte - Leben in Europa
博物馆拥有超过285000件展品,主要涵盖德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藏品包括纺织品、民间艺术作品、摄影作品,以及围绕原始艺术、仪式和宗教形式、儿童与青少年文化的专题收藏。
此外,展览还介绍了欧洲部分少数民族的历史。例如,生活在挪威、瑞典和芬兰的萨米人,他们是这些国家的原住民。展览中还有关于克里米亚鞑靼人的重要展品,他们是克里米亚半岛最早的突厥民族,其民族形成过程横跨13至17世纪,融合了库曼人、希腊移民、意大利的热那亚和威尼斯移民以及哥特人的多元文化。
下图是威廉二世(Wilhelm II)在一次旅行中带回的一辆西西里马车(Carrettu sicilianu)。这是一辆装饰华丽的木制马车,车身上绘有精美的图案,体现了当地的文化和艺术风格,是博物馆的重要展品之一。
旁边的贡多拉(意大利语:Gondola)让人仿佛置身于威尼斯。贡多拉的船身通常为黑色,船头饰有象征威尼斯历史和文化的金属装饰。这种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曾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如今,贡多拉主要服务于游客,成为体验威尼斯风情的打卡项目。
18世纪以来,欧洲的日常生活和民族服饰经历了显著的变化。18世纪时,贵族的服饰华丽而奢侈,象征着社会等级,而农民则穿着功能性强、朴素的传统民族服饰。到了19世纪,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中产阶级的崛起和民族主义的复兴,使传统服饰逐渐成为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进入20世纪,战争与社会变革让服饰更加简约,强调功能性和时尚性的平衡,民族服饰主要在节庆和特别场合中保留下来。到了21世纪,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促使传统与现代设计相融合。
在博物馆的展品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这些服饰变化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功能和意义。
图中的女士包袋是一种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流行的女性手提包(reticule)。这种手袋通常体积小巧,采用丝绸或天鹅绒等优质面料,点缀着精致的刺绣,功能上兼具装饰与实用,反映了当时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从以往的隐秘和被动,逐渐向独立与自信迈进。
意大利的穆拉诺玻璃珠是饰品展示中的一大亮点,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穆拉诺岛(Murano)自中世纪以来便是世界著名的玻璃制造中心。玻璃珠的制作技术源自罗马时期,在穆拉诺,工匠们逐渐发展出独特的玻璃制造工艺,如“lampworking”(灯管工艺)和“filigrana”(丝网玻璃)等复杂技法,打造出色彩丰富、图案精美的玻璃珠。
这些玻璃珠不仅用于首饰制作,还成为了欧洲及全球装饰品的重要元素。在文艺复兴时期,它们更是贵族和上层社会中象征财富与地位的装饰物。至今,穆拉诺玻璃珠依然以其细腻的手工技艺、复杂的设计和独特的文化价值享誉全球。
下图中的珍珠项链来自19世纪,源自横跨中东欧的喀尔巴阡山脉,该山脉穿越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波兰、乌克兰和罗马尼亚。最左边的一条项链为半双排设计,采用黑底色的五彩珍珠,曾由胡苏尔妇女佩戴。胡苏尔人是生活在乌克兰、波兰与罗马尼亚边境地区的半游牧民族,主要以养羊为生。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部分胡苏尔人以士兵和工人的身份在威尼斯工作、生活,他们在当地购买了这些精美的珍珠项链,作为礼物赠送给留在喀尔巴阡山脉的妻子,或将其转售。这些珍珠项链成为了个人情感的象征,也展示了胡苏尔人与威尼斯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互动。
谈到欧洲的美食,人们往往会立刻想到意大利的比萨、意大利面和提拉米苏,西班牙的海鲜饭、小吃以及巧克力炸油条,还有德国的香肠、酸菜和啤酒等。这些美食各具风味,充分展现了不同国家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传统。
除了这些经典美食,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也为欧洲的饮食带来了丰富的多样性。他们不仅将自己的传统菜肴引入当地,还与当地的食材和烹饪技艺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风味。例如,柏林的 Döner(Döner Kebab)便是这座城市中最受欢迎的街头食品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随着土耳其移民在德国,特别是在柏林的增加,Döner逐渐演变成符合德国口味的版本。
在德语中,Döner 意为“旋转”(sich drehend),形象地描述了将肉类(通常为羊肉、牛肉或鸡肉)放在旋转烤肉架上烹饪的方式。肉在高温下旋转烤制,表面香脆、内部多汁。切好的肉会被放入面饼中,搭配新鲜的生菜、番茄和洋葱等蔬菜,最后淋上特制的蒜酱或辣椒酱,非常美味。Döner不仅是街头美食的代表,也成为柏林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
在展厅的陈列中,我们可以看到中餐馆的身影。中餐馆不仅是一种营生的途径,更是传播中国饮食文化,为海外华人提供了一个维系传统的空间,同时也吸引了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共享美食。这种文化交融,不仅丰富了当地的饮食文化,也成为了多元社会的缩影。
常设展览中有一个专门的小房间,展出了来自厄尔士山脉的机械圣诞山(Weihnachtsberg),主题围绕圣诞耶稣的诞生故事展开。
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机械驱动的场景经过多次现代化改良。参观者可以通过按下按钮,启动这些生动的耶稣诞生场景,使其栩栩如生地动起来,增添了观赏与互动的趣味性。
结语
文化总是在接触与碰撞中不断向前发展。如今的欧洲文化遗产经过漫长的跨文化交流、移民、贸易与冲突,逐步形成了如今的面貌。透过展品,我们不仅能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也能感受到欧洲文化的多样性。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作者简介
刘霞,自由撰稿人,毕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社会学硕士。目前居住在德国柏林,曾在上海的德国企业任职。希望将其学术背景和多元文化经历融入写作中,以独特的视角并通过文字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编辑:陈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