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钢:我的伯父彭德怀,从庐山回来后的日子

文摘   历史   2024-09-25 20:53   云南  

1959年的9月,彭钢迎来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她考入了西安电讯工程学院;自打她离家上学后,家里没了这个小姑娘的身影,远在北京中南海永福堂的彭德怀,显得越发的孤单了。
在彭钢去学校报到后没多久,同年的9月30号,被罢免了官职的彭德怀,从中南海迁出,搬去了吴家花园居住。



伯父的“八万言书”

彭钢是彭德怀最小的侄女,她不到一岁的时候,父亲彭荣华就牺牲了。12岁的时候,她被接到北京,和伯父生活在一起。

这个生活在中南海的天真少女,在永福堂度过了美好的岁月,在永福堂种植着几棵果树,每当果子成熟的季节,这个小姑娘就会爬上树去摘果子。她在树上开心的摘果子,伯父在树下担心的看着,尽管伯父严厉的说了她好几次,但这个任性的小女孩,仍旧止不住内心的顽皮。

1959年,彭钢考取了西安电讯工程学院,她想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伯父。彭德怀刚从庐山下来,见到侄女也没了往日的微笑,有的只是安静的沉默,好长时间,他才询问侄女考得怎么样,彭钢回复自己考上了。

1959年的9月底,彭钢收拾好行李,去到了西安。

北京的永福堂里,只剩下了彭德怀落寞的身影,他时常在小院子里来回走着,眉头紧皱,旁人也不知道他心里在思虑着什么。


彭德怀和侄子侄女们的合影


9月30号,被罢免官职的彭德怀,从中南海搬了出来,迁居到吴家花园居住。这吴家花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区,毗邻着颐和园,安静,人少,没有过多的打扰。民间传言,吴三桂曾经在这里居住过,修建了这处花园,故而被称之为“吴家花园”。

彭老总迁居来后,解甲后的他每天都在小院子里拨弄着花草蔬菜,他开辟了一小块地方出来,种上一些蔬菜,过着一个农民的生活。

这一年,他60岁。

在西安上学的彭钢,也受到了来自伯父的影响,这个曾经天真烂漫的少女,也逐渐变得老成了。

1962年,彭钢最终还是不得不休学了。她没有回老家,心里挂念着伯父,彭钢休学后,就只想好好陪伴在伯父身边。于是,她提着行李来到了吴家花园,看到侄女的到来,64岁的彭德怀十分的开心。

在吴家花园生活的那些年,让彭钢对这个伯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在1962年之后,她的伯父被定了个“里通外国”的罪名,日子更加的难熬。

彭钢记得很清楚,当时文件发下来的时候,伯父一个人痴痴的坐在办公室里发着呆,谁也不知道他想什么,从他脸上的表情也猜不出内心的想法,只知道伯父陷入了困境。

那眼眶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蓄满了泪水,这个倔强的男人,也没有让泪水涌出眼眶,或许,这是属于他最后的倔强吧。

此时的彭钢也不过是个二十出头的女孩子,她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安静的陪着伯父。而彭老总也把这个最小的侄女看作是知己,心里的委屈都和她倾诉,内心里的苦闷只有化作言语,才能一点一点的从心头上剥离出来。不然,那压抑着的情绪,迟早是会把心给压坏的。

彭老总告诉侄女,他要上诉,自己行得正,不怕江青、陈伯达、戚本禹那些人,他要用事实来说话。于是,1962年的6月,年已64岁的彭老总提起笔,写下了一封长达八万多字的长信。

他的诉求是要对自己过往的言行进行彻底的审查,并最终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这封长信写好后,彭老总叫来侄女,小心翼翼的把她带进卧室,还把门给反锁了,一切都显得很谨小慎微。他拿出自己写的长信,让侄女认真阅读,给出一些意见,看看有没有需要删改的地方。

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屋外阳光正好,院子里时不时还会传出几声燥热的蝉鸣,撩拨着午后的阳光。彭钢看得很认真,她看了一整个下午,直到六点来钟才看完那封长达八万多字的长信。两人在房间里一直待着,连吃饭都给忘记了。

待侄女看完后抬起头,彭老总询问她,有没有需要删改的地方,整封信的内容有没有记住。

彭钢摇摇头,她毕竟才20岁出头,对这些深奥的道理和规则不甚了解,她都不知道该怎么给出自己的意见。而且伯父信里所写的内容,她一个小女孩完全没有经历过,自然也是记不住的。

彭老总也知道这信在侄女看来,是枯燥无味的,要她一个小姑娘记住,是难为人了。不过,在这之后的日子里,彭钢记得,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伯父总是有意的在自己面前,反复提及“八万言书”里面的内容。伯父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了,就是要彭钢记住信里的内容,但至于原因是什么,只有彭老总自己知晓了。

侄女的“万言书”

彭钢很清楚,自己在言语上是无法宽慰伯父的,因此,她能做的只有陪伴在伯父身边。

她知道伯父喜欢读书,在伯父的办公室里面放满了书籍,有马列著作,还有《二十四史》、中国传统哲学等等,伯父还喜欢看书,到了痴迷的地步,哪怕是在病逝之前,他都还在看一本名叫《沸腾的群山》的小说。

晚年彭钢



于是,彭钢就陪着伯父一起读书,她给伯父推荐了很多书籍,譬如《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很厚实的三大本书。


彭老总看完后,还饶有兴致的和侄女谈论起书里的主人公,那个名叫巴特诺夫的人。在彭钢的回忆中,伯父虽然上了年纪,但是记忆力很好,对那些外国书籍里面绕口的外国名字,他都能记住。

以前,是伯父陪伴着自己,照顾着自己,如今,是侄女陪伴着伯父,照顾着伯父。彭钢对伯父的感情很深,伯伯对她那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她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还记得她和伯父伯母住在永福堂的时候,到了夏天,那炎热的季节里,只有去游泳才能驱散酷暑的难耐。而当时家里没有热水可以洗澡,彭钢每次游完泳回来都是要洗澡的。虽然是夏天,但是伯父还是担心侄女用凉水冲澡会着凉,因此,他就会找来好几个大盆子,装满水后放在院子里暴晒。

等彭钢游完泳回到家,那院子里的水也恰好晒热了,在她看来,这份无微不至的关爱,即使是亲生父母都难以做到。

后来,彭钢工作后,每天还没起床,伯父总是先提前冲泡了一杯奶粉,然后再打一个鸡蛋进去。等掐好时间,差不多也到了起床的时候。彭老总就去敲侄女的房门,让她起来吃早饭了。

吃过早饭后,彭老总会陪着侄女出门,一般是送到公交站才离开。侄女说不用送自己,让伯父多睡会,彭德怀说自己上了年纪,觉少,就当是出门散步了。而每次下班,不管多晚,坐在公交车里的彭钢,必定会在站台上看到伯父的身影。

那时候,彭钢上班的地方离吴家花园有些远,每次下班回到家,她已累得动也不想动。换下来的衣服啥的,都堆起来,等堆得差不多了在一起洗。彭老总看侄女这么劳累,就帮她洗衣服,有一次被下班回家的侄女碰到了,彭老总还有些不好意思,说自己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就找点事做。

这话让彭钢心里觉得很心酸,这还是她那个要强的伯父吗。打这以后,她再也不会把脏衣服留在家里了,即使是下班回来再怎么累,都咬牙清洗换下来的衣服。

每次一回想起这些往事,彭钢总是忍不住伤感。

1965年,67岁的彭德怀被组织上派去了成都,担任三线建设第三副总指挥的职务,彭钢没想到,这次和伯父的告别,两人再见面的时候,会是伯父生命中的弥留之际了。

之后的近八年时间,彭钢都没有见到过伯伯,她只知道伯伯过得很难熬,肋骨也被打断了两根。

一直到了1973年的4月,75岁的彭德怀因为身患癌症被送去了解放军总医院。这时候,彭钢也才被批准去医院探视。

看到病床上瘦弱的伯伯,彭钢再也控制不住心里的委屈,她的泪水湿满了脸颊。

过了五个来月,彭钢再次去医院探视伯伯的时候,伯伯已经半身瘫痪了。看到侄女,彭老总用还能动弹的手,拉着彭钢说,他想自己去世后和侄子侄女们的父亲合葬在一起,但是,他们都是光荣的烈士,自己又怕玷污了他们......

说着说着,一生要强的彭老总,流下了眼泪。

1974年11月29号,76岁的彭德怀病逝。他病逝后,其骨灰在周公的安排下,被秘密送往四川成都,化名为“王川”寄存在一处公墓。


追悼英灵


1978年,新时代到来后,彭钢就想给伯伯澄清冤屈,这时候,她才猛然想起,当初为何伯伯会让自己记住那份“八万言书”,还经常在自己面前,反反复复的讲述信里面的内容。似乎,这一切都是伯父的安排,他早有用意。

由是,彭钢根据伯伯当初那份“八万言书”里面讲述的事情,写了一份“万言书”。

写这份“万言书”的过程是痛苦的,毕竟彭钢没有经历过伯伯的事情,有很多事情她并不清楚。好在王震知道彭钢要写“万言书”后,给予了她很多的帮助。在写“万言书”的那几个月里,彭钢埋头于书桌上,从来不抽烟的她,那段时间,有时候一晚上就抽了整整一盒烟。

那二十多页的纸,不知道删删改改多少次了。

“万言书”写好后,在王震的帮助之下,彭钢的信送到了邓公那边。不久之后,彭德怀终于被平反了。

1978年12月24号,在人民大会堂,为彭德怀举行了迟来的追悼会。

1999年,彭德怀的骨灰被侄子侄女们,从北京一路护送回湖南湘潭老家彭家围子,实现了他生前的遗愿,安葬在两个弟弟的身边。

贱议你读史
八零后老腊肉为你说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