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蓝二
编辑:王子之
版式:王威
划亮一根火柴,许出一个心愿。成人的面目暂隐,心底的孩童钻出。
在《灿烂的风和海》新塑的都市影像中,成年男女的“玩火”被童趣般地具象化了,又一次拿捏住浪漫感。
但它,却并非“情爱拉扯氛围”这么简单。
“一个人微妙又私密的那一刻,被别人撞见,这种秘密的分享或许很巧合,然而恰巧他理解了你,于是你们一下子成为很紧密的人。”导演李漠这样感受其中的“支点”。
放大而言,这何尝不是令日常不平常的真谛——如果我们可以不断掀开与品懂生活不易得见的某一面,那就将创造出一场场身边与当下的奇遇,让自己与他人、与世界保有更奇妙的连接。
这或许正是这部剧的存在支点,亦是在都市的真实叙事中创造梦幻可能的想象支点。
这场澳门奇遇的秘密是什么?
在前作《我在他乡挺好的》《装腔启示录》中,导演李漠和他的伙伴们讲述了自己熟悉的北京生活,而换一座城市叙事,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是要去探索一种不同的生活可能,尤其澳门,自带一种微妙的抽离感。但设想中的不同是否存在、到底会是什么方向,他们最初并没有底。
李漠和总制片人田莹唯一笃定的线索是:一座城市的风格,是由“巨细靡遗”的、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的每一个行为所绘成。
于是,他们去澳门,坐地感受人。
偶遇是一种常态。今天在路边,遇上一位喝着糖水休闲的路人,作为城市的闯入者,他们难免引起路人的打量,彼此交换眼神,以无声的微笑示意。没两天,他们走到海边看看,那张熟悉的面孔又出现了在沙滩旁,开口向他们打起了招呼。
他们惊讶于当地人的松弛——无论是在老牌一线的北京,还是在新一线的长沙,你很难看到年轻人在工作日,在海边戴着耳机自得地看书。
他们也为一种热情受宠若惊。当他们第一次去一家餐馆用餐,结束时店主会问上一句住得远不远,打不上出租的话,店里可以给他们送回去。到第二回过去,店主则给他们送了几份芒果捞,不是自家店里的,是附近一家流动小摊的知名出品,给他们尝一尝滋味。
这是“澳门”之下的澳门。过往印象,是与我们的日常有距离的国际化,赛车、光鲜亮丽、纸醉金迷;而壳下的澳门,其实是松弛感和人情味。突然之间,澳门进入一种我们更熟悉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状态:小小的它极似大部分人熟悉的小城家乡,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近、很亲密;但极大不同的是,因为更早地进入国际化、多元化的语境,它早已摆脱小城的封闭,包容开放。
李漠和主创们,终于触摸到了这种生活的“不同可能”的面貌。
“澳门虽然代表着远方的生活,但我们体悟到的,不是逃离北上广语境的那种彻底‘掀桌’、完全重开一局的生活。”李漠认为,它恰恰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圆融性,“我们在想生活这个问题的时候总会想得非黑即白,但是澳门能启发我们的是,其实生活没有那么割裂,不是一定让你做选择题的,你未必要一直生活在松弛里也不用一直生活在紧绷中,或者调剂本身就是生活的一个重要节奏”。
不是“逃离”,而是一次“调剂”、一次“跳脱”,词汇之间所表达的差异很重要。“我们的创作,真诚非常重要”,在资深北漂李漠看来,正如《他乡》《装腔》的主人公一样,生活再有烦难,人们大部分的选择依然是会继续坚守自己可以奋斗发展的地方,因而真正有用的答案或许是由反思去寻找和改善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具体方式。
“一段澳门的旅程,就好像是在原本直线的生活里打开一条岔路;如果你觉得你的生活是一条非前进即后退的窄巷时,这部剧或许可以给你一点新的可能。”
正是在对澳门所传递的人、城市、生活关系的理解之上,李漠和田莹将《灿烂的风和海》做成了与他们的前作、与当下的都市剧,都显著不同的样貌。
典型如,在澳门工作签证时长两周的特点之上,他们让这个故事发生在了限定的20天时间里,使它拥有着从真实中生长出来却又颇具限定梦幻感的设定。并且在其中,主创们打破了强情节推动的常规模式,而更凸显当时当刻的内心感受、情绪状态,形成了一种生活散文诗般的观感。
在这种限定的短期中,真实生活不会实现大的“成果”推进,因而它更放大呈现和表达了不同寻常的人生方向、情感关系探索。
比如20天的奇遇为部分固守重复生活的剧中人带来了戏剧性的岔路口,而主创们就借“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反喻——“对现代人来说,你的愿望大部分都是可实现的,更多是你愿不愿意,去进行一种选择”。
比如在20天就要各奔东西的人们之间,爱情的存在能表达什么?李漠想肯定的是爱情本质上的真诚,或许并不因时间长短而异。他也在讲更当下的成人生活与情感观,“爱一个人的表现有很多种,未必非得是每天黏在一块才是相爱。我特别想要去讲的成年人的独立,是我们都有各自的生活,我们各自都已经是圆满的圆了,并不需要靠彼此来填满对方。人生中出现了重要的人,我们的生活就不继续了吗,就要转变得很大、非得做二选一吗,我觉得这个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当我想你的时候,恰好你也在想我,我们的相见才有意义,这是我想讲的情感观。”
生活感,是李漠系列创作的公开秘密
生活感,是李漠田莹团队的“用心玩”工作室系列作品的特质,而此次《灿烂的风和海》创作中,李漠更是围绕生活感进行着重要的“塑造”。
“不同于之前做北京的故事,我们对澳门确实是没那么熟悉,但它又要依靠你的触角去感知。所以从在澳门生活找灵感起,包括拍摄阶段的生活,我们要把触角都打开,去认识更多的朋友,体会更多的东西,跟周围所有人打交道,建立这种情感关系,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一点一点地去收集感受,然后把我觉得是真实真挚的人们的行为逻辑、情感关系,人们的那个人味儿都收集起来,一点点塑造在最初由剧本主线所搭起的骨架上。”
布下大网的生活感追求中,我们抓到了一些有趣又重要的切面——“不停改”;“能支撑”;“爱溜达”。
演员方中信,表达过参演中的一大“苦恼”:导演李漠可能时不常就得跟他说一声,不好意思方老师,咱们剧本“又改了”——对于普通话没那么好的方中信而言,普通话对白真的没那么好背。
事实上,基于原剧本的主线发展、人物走向、关系状态等骨架性的东西都没做多大改动,改的就是生活感方向。
李漠给我们举例说,剧本最初设定阿乐(孙阳饰)与麦又歌(陈昊宇饰)的第一次遇见,是麦又歌将手机落入酒店的大型喷泉中,兼职潜水员的阿乐帮她捞出。
“这个桥段有点意思,但这样的表现会让人觉得不真实。”李漠说。尤其当他们深入澳门生活后发现,潜水员都是早上6点尽早地去进行修理,不去影响客人的体验,因此从真实性角度他们与白天出行的客人其实碰不上;另一方面,喷泉最美的时候是晚间的动态喷涌,从美感的角度来说,“美妙的泉水”与“从池中钻出的人”亦是无法共存的。于是最终,两人的初遇重新设定为现在的塞车求助,而喷泉重逢也调整为更自然的状态。
在进入拍摄期之后,剧本大部分的修改都在台词上。“尽管我们前期经历很多次打磨,但没有真正走到那个地方,一切还是想当然,人物会为了目的而讲话,他就不生活;因此当我们真正进入现场、进入人物的那个阶段,我们继续坚持的修改,就希望忘掉戏剧功能。”李漠有时候会放开让演员们说,“说了很多很平实的话,但在这个对的情境和状态里,往往带出来的就是不经意间抵达的主题”。
在这样的创作状态要求下,稍注意细看,会发现《灿烂的风和海》对演员的选取也都“抓”得很到位。首先,没有“南人北演”的常见状态,包括钟楚曦、孙阳、李施嬅、方中信、李若彤等一众主要演员都是大湾区生长,非常熟悉本地生活、文化、语言;而陈昊宇、韩东君、耿乐、倪虹洁等“外地”演员,也都符合各自人物的文化背景或特有任务。
“就是奔着能给我们支撑的演员去找的”,导演李漠和总制片人田莹毫不讳言。演员们会成为更落地的一份创作力量,给到主创们反哺——比如大湾区的演员会告诉主创们,剧本关于本地生活的哪个设定部分不准确,应该怎么改;而如韩东君这样原本就热爱赛车、经验丰富的演员,则在这个人物的专业方面提供了极大的支撑。
田莹提到,很多演员在看到自己的人物时都曾很意外地表示“这写的就是我本人”,这或许正是因为“当你真正理解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那种生活的现状是有迹可循的”,你就自然能写中来自其中的人们的成长共性。
在《灿烂的风和海》的播出中,我们会发现剧中与北京、上海故事的一个显著差异点——这里的故事常常发生在行走间,甚或可以说,在一段又一段的行走间,我们看到了人们心绪情感、状态关系一次次的变化。它成为这部剧中一个非常有趣的“标识”和“动作”。
李漠向我们确定了其中的创作意识。
早在堪景阶段,他们就发现,坐在车上被带着转场的一个个场景,当下车自己闲走之时,它们往往都是在彼此的一转身。“人与人的联系,因为这种距离的缩短而变得紧密,走走就能遇见,所以为什么不让他们走起来?”
在这种行走间,生活是活的,表达是活的。
当剧中耿乐与倪虹洁所饰演的一对久不相见的前任夫妻,在长长街道的行走中互陈心声时,走到了一个小路口。李漠让倪虹洁继续向前走,耿乐停留在原地,两人就隔着并不宽的车道、并未停歇的过往行人小车,诉出了最终的希冀——前妻已经在两人的关系上向前走,而前夫却似仍有对过去的念念不忘,中间隔着的小道就是一条跨不过去的时光河,这正成了李漠最喜欢的“不是很使劲的隐喻”。
此刻,城市也是活的。两人有他们当下的牵扯,从同一空间走过的行人却有着自己奔向他方的生活。
“生活不因为某个人停下。它不是死寂的,只为了这一幕而发生的。这一幕,只是我们将镜头对准了这里,如果你把镜头对准那儿的时候还会有别的故事。这就是我特别希望的,在无论哪座城市去讲故事的时候,都有城市是活着的感觉。”
由此种种,我们更理解了“用心玩”工作室,在当下的都市剧领域所创造出的、对真实感与梦幻感的独特把握,即:真实来自于对人、城、事无所不求的生活感,而梦幻,则在于允许一次次奇遇在这种真实中经过、生发。
THE END
欢迎朋友们把黑白设为星标,这样你的推送会更加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