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们大家的老朋友、军圈资深大佬UO尼克回归后的第二弹,将继续吐槽知乎上关于二战话题的逆天言论,顺带为大家科普历史真相。
前文如下:【伪史jäger47】德军地面部队85%损失于东线?德国陆军的装备费超过海空军总和?鉴定知乎上的一些关于二战话题的奇异言论(1)
作者的话:创作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在网络上斗兽和撕逼(本人最讨厌这类行为,十足的精神内耗),但本人最近在知乎潜水的时候确实看到了不少在专业人士看来堪称奇异搞笑、令人感到忍俊不禁的观点和数据,但对于不明真相的群众来讲,这些观点和数据又非常有欺骗性,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判断力、英语水平和挖料能力的话,是很容易被唬住的。所以,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本人决定发表两篇专门针对这些言论的辟谣文以帮助大家更好的避雷,同时也想借此机会给大家科普和传播一些关于二战历史的真相并纠正一下关于二战的一些印象流和错误观点,今天更新第二篇。
在今天的吐槽开始前,先声明一点,上篇文章里本人推测的1945年2月份到4月20日期间德国武装力量在东线和西线的损失的210万人里都包括了大量的人民冲锋队的损失,个人估计,这段时期人民冲锋队在东线和西线的损失至少不会低于40万,其中东西线大概各占一半。
这个操作也很难评,这位知乎大佬凭本事让东线德军多了30个师可还行,要知道历史上3月初的时候德军在东线只有173个师(详情参见本人和江诚一起创作的文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同时期各大战区的德军作战师分布及一些相关讨论),过分夸大和拔高东线德军的实力是目前简中圈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一说一,45年3月初那会儿东线德军要是真能比历史上多出30个步兵师的话,那么最后先打进柏林和维也纳的恐怕就不是苏军,而是盟军了。而且,按照德军的惯例,如果一个师的总兵力被打到只剩下营级规模的话,那么这个师绝对会被撤销编制,然后残部被编入友邻的师团,根本不可能让它继续顶着师的番号在前线作战。
上面截图里的这几段话更是堪称槽点满满,几乎每一句都是错误的,毫无历史常识可言,只能用“奇异搞笑”来形容:
首先,这位大仙把德国陆军和武装党卫军的战损人数当成了所有德军地面部队的战损人数,完全没考虑海空军的地面部队。
其次,按照OKW的月度报告数据,截止到1945.1.31为止,陆军和党卫军在东线的战损人数是570万人(包括20山集),结果这位网友大嘴一张,就让德军在东线多损失了50万人可还行,当然了更夸张的还在后面。按照OKW的月度报告数据汇总,截止到1945.1.31为止,德国陆军和武装党卫军在巴尔干和地中海的战损人数为497442人,也就是约50万人,结果这位大仙大嘴一张,让德国陆军和党卫军在地中海和巴尔干损失了100万人,把德军在巴尔干和地中海的损失夸大了一倍可还行?!另外,按照他的描述,41.6.22以后德军在西线居然没损失一个人,可以说是简直6到起飞了。
第三,这位大仙还犯了另一个数据错误,741万的数据是重复计算了29万多负伤后死亡的人员以后的数字,而这部分已经被包括在了负伤人数里了(等于是在OKW的死亡人数统计和负伤人数统计的两份表格里都出现了),所以,截止到1945.1.31为止,德国陆军和武装党卫军的战损人数应该是7119081人,而不是741万人。
第四,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期间A集/央集下辖的其他集团军都上报了损失,只是9集没上报而已。
第五,这位大仙不知道的是,除了OKH十日报告以外,3月初的时候德军总参其实还做了另一份关于1-2月份东线战损的内部报告,这份报告的数据非常详尽,比同期的十日报告要精确的多,根据这份报告里的内容推测,A集/央集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期间损失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最多不超过12万人,被成建制吃掉的军级部队只有9集下属的42军(其麾下有两个步兵师),关于这一点,后面会细说。
第六,如果东线德军在45年的1-3月期间真能得到300万野战兵力的补充的话,这意味着同期德军在东线累计投入的总兵力超过了500万人,而对面的苏军累计投入的总兵力最多也不到900万人(根据伤亡和补充来判断),真要是有这个兵力对比的话,以双方战斗力的差距,那么德军不仅可以守住现有的战线,甚至可以开始在部分地区进行反推了,可结果却是“处于防守态势、有主场作战优势和补给优势、还能得到几十万民兵(人民冲锋队)和全部匈牙利军队支援的500多万德军被八九百万苏军和几十万苏联的仆从军部队(波兰、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给打崩了,苏军不仅兵临柏林和维也纳城下,还顺带拿下了匈牙利、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的大部分地区”,这合理吗?这显然不合理。
第七,即便是地面部队真有950万人次到过东线也不代表总共有950万人到过东线(之所以用“人次”是因为东线接收的人补充兵里包括了很多康复的伤病员,而且,很多部队在战争期间被调去东线不止一次),更不代表这些人战争期间就只在东线作战、从没被调去其他战区过。
第八,45年第一季度西线德军确实被调走了大量部队,而且,西线德军的实力也的确是越打越弱,但这不代表同期西线德军“无补充”,这里简单举几个例子:
首先,653重装甲歼击营和512重装甲歼击营是德军里仅有的两个装备“猎虎”的装甲单位,被德军高层寄予厚望,被认为是“精英中的精英”(当然了,由于种种原因,这两个营在西线的表现最终都没有达到预期,如果653营的表现还能称得上是“差强人意”的话,那么卡里乌斯所在的512营的表现就只能用“乏善可陈”来形容了),这两个营里甚至不乏像卡里乌斯、舍尔夫、魏尔兴、恩斯特、埃里埃特这样从东线回来的超级王牌和优秀的装甲指挥官,这两个营都是在45年初被调到了西线,此后便一直在西线作战直到投降。第二,3月初的时候西线德军的野战师数量比一个月前多了足足4个(从68个增加到了72个,详情请参见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同时期各大战区的德军作战师分布及一些相关讨论一文,同期意大利战场的德军野战师数量也不过只比1个月前少了1个、从27个减少到了26个而已),总数不降反升。第三,整个3月份期间德军新组建的3个海军步兵师(2、11、16)也都先后被调到了西线,而第8伞兵师早在1月中旬就被调到了西线,这些师一直在西线作战,直到终战。第四,45年1-3月份期间那些一直在西线作战的师基本也都得到过人员补充,并非没有得到任何补充,西线这些师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员补充速度远远赶不上人员损失的速度(这也是战争末期西线德军溃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你不能说它们没有得到任何补充,以装甲教导师为例,该师在1.1-3.10这两个月零十天的时间里总共接收了1426名补充兵(包括269名康复归队的伤病员在内),但该师在此期间损失的人数却达到了4192人(包括888例非战斗减员在内),损失人数接近补充人数的3倍,其实力当然会被大幅度削弱,第9装甲师在1.1-3.22期间累计接收了3138名补充兵(包括337名康复归队的伤病员在内),但同期遭受的人员损失高达11337人(包括2045例非战斗减员在内),损失人数更是接近补充人数的4倍,可以说装教和9装的经历在战争末期的那些西线德军作战师里非常有代表性,而其他在西线作战的部队的情况也基本都大同小异,所以,西线德军当时的情况不是得不到兵力补充,而是补兵速度太慢了或者也可以说是兵员损失速度实在太快了。第五,这些在西线作战的部队也依然会得到装备补充,就拿同期在西线作战的几个装甲师为例,装甲教导师在1月份到3月份期间先后补充了41辆黑豹和41辆四歼(其中1月份收到了30辆黑豹,后面的2-3月份收到了11辆黑豹和41辆四歼),第116装甲师在3月份得到了20辆长四的补充、第2装甲师在3月份得到了11辆三突和10辆四突的补充、第9装甲师在3月份得到了20辆长四的补充、第11装甲师在3月份得到了12辆长四的补充,在西线作战的506、507和510重装甲营则在3月份分别接收了20辆虎王、21辆虎王和6辆虎王的装备补充,但是,和人员补充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一样,尽管在西线作战的德军部队依然能得到一定数量的的装备补充,然而其装备补充速度同样远远赶不上装备损失速度,所以,战争末期西线德军不仅人越打越少,装备也越打越少,但你不能说这些在西线作战的部队在45年前三个月里没有得到过补充。
另外,在这里需要给大家科普一个冷知识,阿登战役后德军在西线的装甲力量和反坦克能力其实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弱。诚然,阿登战役后西线德军机动部队的主力(党6集的4个党卫军装甲师,G集的21装、SS10和25装投,还有含第509重装甲营在内的一堆独立装甲单位)确实被调到了东线,西线德军的装甲力量遭到了严重的削弱,坦克数量减少了一大半,这也是盟军在后面的一系列攻势中能够势如破竹的主要原因,但是,即便如此,45年2月份的时候德军在西线布置的装甲力量依然很可观。按照德军官方的统计数据(见上图),2月5日的时候,西线德军实际保有的坦克数量是390辆(其中可动数量190辆)、三突四突四歼和追猎者的数量加起来有892辆(532辆可动),还有32辆灰熊(15辆可动)、66辆猎豹(43辆可动)、28辆猎虎(21辆可动)和12辆犀牛(8辆可动),总共是1420辆坦克、突击炮和坦歼(其中809辆可动),可见阿登战役后德军在西线的AFV数量依然很庞大,主要是坦克数量遭到了大幅度的腰斩,而且,2月的时候西线德军步兵师的反坦克力量也不弱,光是75毫米反坦克炮就有962门,还有165门88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而当时德军基层步兵单位的反坦克火箭筒(铁拳、坦克杀手)普及率也很高。当然了,突击炮、坦歼、自行火炮和反坦克炮是根本无法替代坦克的作用的。另一方面,由于盟军的战略轰炸导致德国的整个运输系统都陷入了瘫痪,德军根本无法为前线部队运送足够数量的弹药和燃料,所以,除了坦克数量太少以外,45年西线德军面临的最大困境是炮弹短缺和燃料匮乏。不过,尽管如此,盟军在45年的一系列攻势中依然付出了不菲的代价,在45年2月初到4月20日这段时间里美军在西线损失的坦克、坦歼和自行火炮数量加起来超过了2000,同期英军损失的坦克、坦歼和自行火炮数量加起来也超过了1500,这还没算法军的损失,这也从侧面说明45年的西线德军并非是人们印象中的那种可以轻易拿捏的鱼腩,而且,45年德军在西线依然进行了顽强抵抗。
下面这短短两段话又闹出了一堆新的乐子:
首先,第一张截图里的英文资料部分的根本就没提“布里尔战斗群和第3侦察分队”,反而明确提到了Ruin Ridge战斗期间有德军坦克参战,这伙英澳步兵是因为被德军坦克包围才被迫投降的,而且,也没提“俘虏400澳军”这事,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判断,第2/28澳大利亚步兵营是总共损失了400人,而不是“被俘400人”,这里提到了英军在这次作战中总共损失了超过1000人,其中英军第69旅损失了600人,这意味着澳军损失人数在400左右。
其次,我很好奇哪个次元的“13个德军步兵营”的实力相当于“盟军4个步兵营”的?热知识:战争前期德军步兵营和英军步兵营规模基本不相上下,人数都在800-900的水平。
第三,这位大仙不仅完全不拿意大利人当人看,甚至都不拿德国空军、德军炮兵、德军师属侦察营、德军师属工兵营、德军的高炮单位和反坦克炮单位当人看可还行。就拿德国空军来说,隆美尔能打到阿拉曼的大前提是德国空军当时占据了绝对的战场制空权(这里必须狠狠吹一下JG 27和JG 53的第三大队了,它们在42年夏天的北非空战中对英联邦空军的战斗机部队刷出了一比六到七的逆天交换比)、可以为轴心军地面部队的进攻提供高强度的支援,后来随着英联邦空军往北非投入的力量越来越大,当地的德军战斗机部队也愈发地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在第一次阿拉曼战役期间德军无法掌握战场制空权(准确地说,当时双方处于平分制空权的状态),没有制空权恰恰是隆美尔进攻阿拉曼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英军在作战中损失掉的坦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德军的88毫米高射炮和反坦克炮打掉的,还有不少是毁于地雷。
第四,按照英军的官方统计,截止到1942年8月4日为止,英军在北非战场的夏季战役中的战损人数总共是74300人(见下图,其中失踪62900人,大部分都被俘了),而不是10万,这位大仙在上面的第二张图里引用的数据很明显是有问题的,而且,根据他提供的英文截图部分的语境判断,那张图里的10万人指的是英军在加扎拉战役期间的损失,而不是整个夏季战役期间的损失,这很明显是胡说八道,等于是把英联邦军队在加扎拉战役期间的损失夸大了整整一倍,如果第8集团军真的在加扎拉战役中损失这么多人的话,那么后面8集是绝对没有力量守住阿拉曼的,隆美尔也早就打穿阿拉曼、杀到尼罗河了。实际上,英军在加扎拉战役中的真实战损人数在5万左右,超过英军在整个夏季战役中的伤亡人数的2/3,托布鲁克陷落以后,丘吉尔在下议院演讲中提到英军在加扎拉的损失时引用的也是“5万”这个数据。
接下来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德军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期间的损失情况:
首先,正如上文所述,除9集以外,德军其他的两个集团军在2月份上旬都把维斯瓦河战役中出现的大部分伤亡都补齐了(4装集上报的2月上旬部分的数据很大,可以认为是把维斯瓦河战役中的损失大部分补齐了,17集因为撤得够快,遭受的损失不算太大,在1月下旬到2月上旬期间如实上报了损失),只有9集在1.21-2.10期间是“No reporting”,到后面也没补报,可见9集损失是最惨重的。第二,按照轴网上的一位叫做“Qvist”的资深学者(此人据说也是来自北欧,是泽特林的朋友)提供的一份来自德军总参在3月8日更新的前两个月的东线德军的伤亡数据汇总,45年的前两个月里东线德军总共损失了60.6万余人(见下图),远远超过十日报告给出的41.4万的数据,原因是这份报告补齐了前两个月德军在维斯瓦河、东普鲁士、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和布达佩斯漏报的那些损失。在这报告里维斯瓦河集团军群的伤亡人数比十日报告里的足足多了5.2万多人、A集/央集的伤亡人数也多了3.5万多人,考虑到从1月下旬开始9集划归到了维斯瓦河集群的编制、在这之前9集则是隶属于A集的作战系列,也就是说9集在两个集团军群都待过,且十日报告里一直都没有显示该集团军在维斯瓦河攻势期间所遭受的损失,所以,我判断两个集团军群多出来的8.7万多战损人数里除了一小部分是漏报的德军在西里西亚和波美拉尼亚的战损(维斯瓦河集群多出来的那5.2万人的一半左右),大部分是9集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造成的(央集多出来的那3.5万人和维集多出来的那5.2万人的另一半),也就是说9集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至少损失了6.1万人,这个数据和十日报告中4装集和17集损失的54468人相加,得到的结果是德军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的损失人数至少在11.5万到11.6万人之间,而实际损失则很可能达到12万,其中不可恢复性损失至少在6.5万人以上。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推测,仅供参考。
可以肯定的是苏军方面对外宣称的“击毙德军29.5万、俘虏14.7万人”的数据完全是夸大其词,如果按照这个说法的话,那么参战的三个德军集团军早就全军覆没了,后面在西里西亚和捷克跟苏军对线3个多月的17集和4装集、在奥得河跟苏军对线接近3个月的9集恐怕大都是“僵尸”了。苏军在战争末期上报的击毙和俘虏德军的人数都十分离谱,甚至经常需要抓平民凑人头(苏军在匈牙利、西里西亚、东普鲁士和柏林都是这么干的;当然了,必须指出的一点是西边的盟军在这方面也没有比俄国人强到哪里去,按照美军第12集团军群战后发布的总结报告里的说法,盟军会把所有穿制服或者与纳粹有合作的人全部算作俘虏,比如劳工、女性辅助人员、普通党卫队队员、铁路工人、售票员、消防员、邮递员、护林员、警察、党部官员、人民冲锋队员、希特勒青年团团员、盖世太保、骷髅队、SA、工厂工人、退伍军人、政府公务员等等,就拿巴顿的第3集团军来说,按照该集团军后勤处的统计,该集团军在战争最后两周里抓获的所有俘虏里战斗人员占比最多不超过8%),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柯尼斯堡,当地只有47800名德军正规军人员和5000名人民冲锋队队员,结果俄国人愣是能够凭本事做到“俘虏9.2万人、击毙4万人”,宣称的战果达到了德方实际参战总兵力的2.5倍可还行?!45年终战前的4个多月里苏军前线部队宣称的抓获轴心军俘虏人数相当于同期NKVD实际接收的俘虏人数的2.5倍(194万比78.9万),而战后前线部队上报的受降人数和从盟军手里接收过来的俘虏数量却基本能跟NKVD实际接收的俘虏人数对上号了(误差率只有6%左右),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了。战争末期各方面军司令员们需要应对来自斯大林同志的巨大压力,慈父为了扩张苏联的势力范围、跟英美盟国争夺战后的话语权,自然希望自己的部队能够快速推进并尽可能地占领更多的地盘,然而德军的顽强抵抗大大延缓了苏军在战争末期的推进速度,所以,前线的司令员们为了给慈父交差、解释自己的部队为什么进展没有达到预期就只能通过大幅度夸大击毙和俘虏的人数来表明自己面对的敌人实力“非常强大”,至于5月8日以后他们为什么突然变得“诚实”了起来则是因为当时德国已经宣布投降了、战后苏联和盟国各自的势力范围也已经固定了下来,所以,他们自然也就用不着为了应付来自慈父方面的压力而刻意虚报俘虏数量了,甚至就连西边的美国盟友都很配合地移交了一部分德军俘虏给苏军。顺便提一句,NKVD统计的俘虏人数也有一定的水分(只是水分没有前线部队上报的数据那么离谱罢了),在NKVD战俘营登记的这些人并不全是德军和其他轴心军战俘,还包括大量的准军事人员(比如外籍劳工、德国劳工、普通党卫队队员、盖世太保、警察、纳粹行政人员、骷髅队、SA、女性服务人员等等)和平民。
上面两张图展示的是柯尼斯堡守军的战斗序列、重装备和兵力情况
上图展示的是战争期间和战后前线部队上报抓获的轴心国俘虏人数和NKVD战俘营实际收到的俘虏人数的对比数据,整个战争期间前者数量超过了后者数量的两倍(45年1月1日到5月8日期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5倍)。
最后再说一下为什么兵力和兵器数量都处于极端劣势的A集/央集没有像巴格拉季昂行动中的央集和第二次雅西战役中的6集那样遭受到毁灭性打击的原因吧。德军在这次攻势中之所以损失相对较小,是因为苏军压根就没有想打歼灭战(当时苏军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和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兵力达到了对面的德军三个集团军的5倍、AFV数量是对面的七八倍、飞机数量超过对面10倍,完全有能力打一场歼灭战),当时斯大林的思路很简单,就是要趁着德军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阿登、阿尔萨斯和布达佩斯这几个方向的情况下,利用德军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方向兵力极度空虚的弱点抓紧时间狂飙猛进、尽快打进柏林结束战争,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多地控制德国的领土并抢在盟军前面攻克柏林,所以,苏军主力在突破德军防线以后并没有采取对德军重兵集团分割包围的战术,而是选择径直向西推进,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冲到柏林,因此这就使得大量被他们甩在身后的德军部队逃脱了被歼灭的命运并且依然保持着一定的战斗力和相对完整的建制(这还是在战前A集司令哈佩梦游、陆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误判形势将A集的装甲预备队党卫军第4装甲军调到匈牙利的情况下),而这些部队将在接下来的三个月的时间里给苏军造成很大的伤亡和麻烦(甚至还让科涅夫吃到了两次战役级别的败仗,劳班和包岑),然后再加上德军利用海空军闲杂人员和后备军的力量新组建的维斯瓦河集团军群也赶到了战场,所以,白1和乌1在冲到距离柏林只有60公里的地方时不得不停了下来,然后花费了足足两个半月的时间来清除来自后方和侧翼的威胁,直到4月中旬才发起对柏林的总攻,说到底,斯大林还是大大低估了德国人的力量和德军的韧性了,1945年的德军依然是一支战斗力和实力都不可小觑的军队。但是,从政治角度上讲,斯大林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成熟政治家和大国领袖的智慧。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讲,打赢战争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和英美争夺战后的话语权、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里势力范围和影响力才是当务之急。如果选择对A集/央集打围歼战的话,势必会旷日持久,也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冲到柏林附近,那么苏军最后大概率无法先于盟军进入柏林(考虑到历史上苏军被维斯瓦河集团军群的那帮残兵阻挡在柏林以外长达两个半月之久,出现这种情况是大概率的事情),而历史的雅尔塔协定之所以把包括柏林在内的整个东德都划归到苏联势力范围内以及苏军之所以能比盟军先进入柏林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得益于1月期间苏军的狂飙猛突所打下的良好基础,所以,从战后政治博弈的角度上讲,斯大林在1月份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一举奠定了战后的冷战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