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教育?拿成绩说话

文摘   2024-07-21 21:55   英国  

如果你关心教育的话题,你一定看到过这样的文章:《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躺平的芬兰,何以创造教育奇迹》。芬兰这个人口不过五百余万,但幸福指数经常第一的北欧国家,曾一度是教育改革的圣地。我们都在向往芬兰这种既不用卷,作业少、不考试,又能取得好成绩,还能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随着芬兰教育模式的成功,所谓快乐教育、素质教育的龙卷风曾席卷全球。

周轶君还专门拍过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粉了这种佛系养娃,每个娃的特点和个性都被尊重的教育方式“芬兰学校不考试,孩子在国际测试中成绩怎么会那么好?”——她指的是在2001年的PISA测试中,芬兰获得了全球第一。PISA考察15岁学生数学、阅读或科学方面的能力,可以被视作是考察知识获取情况的量表。(关于什么是PISA测试,周伯通曾在四年多前写过一篇《PISA报告——除了中国学生拿第一,我还看到了什么》,有兴趣地可以了解一下。

但事实是,在过去的十年里,很少有国家的分数下降得比芬兰更快更严重。不仅是芬兰,观察PISA成绩的趋势可见,OECD(经合组织)国家的典型15岁学生在数学、阅读或科学方面的能力并不比2000年代初和中期更强(见图表)。在科学和阅读方面,分数大致上升到2009年和2012年后便下降。最显著的下降来自2020年后,疫情造成的学生分数的下降是巨大的。

除了疫情影响,什么造成了近年来这些OECD国家的分数下降的普遍趋势?对于OECD国家而言,不断涌入的移民可能造成了成绩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德国,第一代或第二代移民的青少年比例在2012年至2022年间翻了一番,从13%增加到26%。英国、奥地利和瑞士也出现了大幅增长。新来的人通常比同龄人更穷,在家里更有可能说外语,成绩一般而言也更差。

还有一个可能的因素是外部环境的变化。随着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电子设备屏幕挤压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注意力。儿童焦虑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超过60%的富裕国家学生表示,他们的手机或平板电脑有时会在上课时分散注意力。在学校里花大量时间摆弄设备的学生在国际测试中的得分低于其他学生。还有社交媒体本身带来的焦虑。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2022年,约18%的青少年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评为十分之四或更低,2015年这个数据是11%。

值得思考的事,疫情、移民和电子设备带来对学生成绩的挑战,是所有国家都在面对的,但十年来有些国家的青少年却取得了更高的PISA成绩。比如在新加坡——其青少年在2022年进行的最新一轮PISA测试中击败了所有其他国家——分数甚至在疫情期间也有所上升。如果单看数学成绩,不出意外的,最高成绩的前四名来自香港,中国台北,韩国,越南。芬兰退到了中位数。

但今天我并不想说我们东亚成绩领先,而是想说一个令人吃惊的意外,英国的PISA成绩在上述四个东亚国家后数学竟然名列第五。

什么?英国?那个引进我们《一课一练》的英国?他们数学成绩一下子突飞猛进了?其实不光数学成绩,英国教育在PISA成绩中的排名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经济学人》2024年7月12日的期刊文章里,分析了英国教育成功的秘诀:

专注知识传授:教学方式强调“知识的获取”,课堂上以教师主导的讲解为主,学生以整齐的队列坐在教室里。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看起来不时髦,但它确保了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

严格的纪律和高标准实施严格的纪律:如学生如果没有带笔可能会被扣分,禁止在走廊里聊天。这种高标准的纪律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国家教育政策的改革:自2010年以来,英国的教育改革着眼于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者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认为“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的。国家课程变得更加具体和详尽,

依据证据的教学法:英国的教育改革者强调一般知识对理解能力的重要性。他们主张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被研究证明比流行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更有效。

纳尼?这不就是中式教育?看来要出成绩哪家强?还得是东亚模式。2012年,上海学生第二次在PISA测试中独占鳌头。英国政府派出代表团到上海取经,对上海中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模式尤其关注,不仅在上海多所中小学校随堂听课,还与教师们座谈,对中国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教材和教辅情况,做了详尽调查和研究,就在那时起,引入了著名的《一课一练》。所以,英国PISA数学成绩的提高,强有力地证明了,东亚模式出成绩。

不仅是数学成绩,2010年以来,英国全面反思了其教育体系。2010年至2023年担任教育部长尼克·吉布曾说,学校已经开始认为“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是孩子们可以在不获得特定学科专业知识的情况下获得的才能。“但你不能孤立地教这些东西。你通过知识来获得它们。”因此,英国的数学课程参照新加坡的高标准,阅读课程则强调通过拼音法掌握基本的读写能力。

英国的改革也试图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流行的想法是,如果老师把自己看作“身边的向导,而不是舞台上的圣人”,孩子们会学得更好,更快乐。这通常意味着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自我指导项目,引导他们学习关键课程,而不是事先明确解释。

2010年开始的英国的教育改革普遍不受欢迎,可想而知,传统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和老师的自由。但数据强有力地证明,具有明确目标的填鸭式的课堂教育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同样是英国人,没采用传统体系的苏格兰学生成绩要差很多。

在美国,教育是州和14000个学区的事权,也变成了各种教育理论的试验田。万维钢曾在他的《能把穷人变成正常人的教学法》一文(https://zhuanlan.zhihu.com/p/26507038)中介绍过KIPP的宪章学校,简单理解,就是衡水模式改造美国穷人的孩子,取得的跨越阶层的考试成绩进入大学。这也印证了,教育可以改变命运,但要遵循的是遵守纪律而不是放任自由的教育方式。

大量研究表明,培养脑力劳动者是刺激经济增长的最可靠和最持久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运用“经济增长余数分析法”,测算了美国1929~1957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约有33%是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做出的贡献。几年前,沃斯曼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埃里克·哈努舍克(Eric Hanushek)模拟了将劳动力的数学和科学技能提高相当于PISA测试约25分(大致相当于美国青少年的数学成绩与更善于数算的英国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可能带来的好处。他们发现,这将使富裕国家的年GDP增长率提高0.5个百分点。他们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2030年开始培养这些更聪明的年轻人,那么在本世纪结束时,其经济规模将比其他情况大30%左右。

周伯通的观点:我们应该对我们的教育制度充满自信。就从掌握知识的准确度和广度而言,中式教育被印证是最高效的方式。当然,我们的教育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通过屎上雕花,用刁钻的难题怪题耗费大量学生的精力,从而达到选拔的效果——这本质上是资源不足的问题,如果我们有足够多的高校,或者选拔的标准更加多元,或许军备竞赛式的内卷可以缓解。




坚持装深刻
坚持写一些装作深刻的东西,装着装着,就说不定真的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