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动车产业看中美欧文明底色下的发展逻辑差异

文摘   2024-10-08 21:30   上海  

10 4日,欧盟针对是否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反补贴税这一议题举行了关键投票。投票结果为 10 票支持、5 票反对、12票弃权,这个结果呈现出明显的割裂态势。尽管按照欧盟的规则,这一结果也算勉强通过,但从投票的分散性来看,着实有些难堪。在距离 10 31 日正式实施这一决议之前,欧盟表达了希望继续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的政治意愿。

图片来源:Bloomberg

电动车反补贴案犹如一颗悬而未决的棋子,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成为中欧贸易战的前奏。今天,我们不讨论案件本身,着重探讨其背后深层次的根源——中美欧之间因文明底色不同而产生的发展逻辑差异。

中国的底层逻辑深深植根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未雨绸缪,着眼于未来的规划。这种观念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就表现为省吃俭用、辛勤劳作并且积极积攒财富,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农业文明是内敛的,种的就是这些确定性的农作物,产出多少全看你是不是够勤奋。财富的增长逻辑是不断通过圈地扩大既有产品的生产规模。

从个体层面来分析,中国人在消费方面相对保守,这背后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中国人倾向于储蓄钱财以防范各种风险。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单元,承担着诸如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众多责任。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覆盖所有风险的情况下,家庭储蓄成为了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中国人将辛苦积攒下来的财富,很大一部分投入到了教育和具有传承价值的房产之中。

教育在中国家庭的支出结构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3 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家庭平均每年在子女教育上的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近 20%。在中国家长的观念里,知识改变命运是根深蒂固的信念。这种观念促使他们不遗余力地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无论是种类繁多的课外辅导班,还是对优质学区房的执着追求,都是这种观念的外在体现。然而,优质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教育领域的竞争如同一场零和游戏,中国学生也因此陷入了高度的内卷之中,但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为了下一代能够在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再来聚焦中国的电动车产业。中国的电动车产业并非最早起步的,但却很早被纳入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进行大力扶持,激励企业持续扩大生产规模。在大规模的生产过程中,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内卷化竞争里逐步削减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以期占据更多市场。

一旦某项技术展现出产业化的可能性,中国企业便会凭借强大的国内市场支撑,不惜在价格和技术上展开激烈竞争,将希望寄托于未来的发展前景之上。当国内市场的发展空间逐渐饱和时,企业便会积极开拓国外市场,这种发展模式在纺织业、手机行业、电信行业等都已经多次得到验证。

而美国,作为海洋文明衣钵的典型传承者,海洋文明的冒险精神深深融入其发展逻辑之中,其增长的逻辑就是发现和征服新的疆域。美国在科技发展历程中一直是创新驱动的源头,这种创新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和高回报。在汽车产业的发展进程中,美国企业更加侧重于技术的前沿性探索。例如,在这一轮电动化浪潮中,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美国企业率先掀起波澜,虽然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被中国企业迎头赶上,但不可否认的是,硅谷依然是下一波自动驾驶浪潮的重要策源地。美国企业凭借对创新的高度追求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不断探索汽车技术的边界,试图在新兴技术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而,这些充满冒险和创新精神的群体仅仅是美国人口中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美国人则传承了海洋文明中活在当下的生活方式。从消费观念来看,美国的普通民众倾向于即时消费,享受当下的生活乐趣。这种活在当下的生活方式还体现在他们的储蓄习惯上。许多美国家庭缺乏足够的应急储蓄,更倾向于通过借贷来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就如同在海洋文明中,航海者在海上漂泊时尽情享受每一次的收获与发现,而担忧长远的储备一样。

同时,在就业选择上,很多美国人也更看重当前的工作满意度和薪资待遇,而对于职业的长期规划和稳定性考虑相对较少。许多年轻人频繁更换工作,以追求不同的工作体验或者更高的短期薪酬回报。这种现象在一些新兴行业尤其明显,例如互联网和创意产业。这些行业的工作节奏快、变化多,年轻人更愿意投身其中,追逐当下的潮流和机会,而不太在意长期的职业发展轨迹,这也是美国大部分民众承接海洋文明中活在当下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受农耕文明的长期影响,中国年轻人在就业时往往倾向于追求稳定的工作。在中国,存在着大批务实的工程师群体,他们秉持着踏实、勤恳的工作态度,具备将可行的想法高效转化为现实成果的能力。这种务实精神和强大的执行力在中国的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能够实现弯道超车的秘诀之一。

欧洲则具备独特而复杂的多元文明底色。欧洲的情况是,本身欧洲既有海洋文明、大陆文明,也有部分区域是农耕文明。欧洲是众多思想流派的发源地,其历史上小城邦各自为政的格局造就了其价值多元化、制度差异很大的特点。这种多元文明的交融使得欧洲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无论是在追求的价值观方面,还是执政党的理念方面都大相径庭。所以,欧盟要捏合形成统一的意见很难。欧洲没有统一的增长逻辑,认为与其追求增长,不如保持自由多元。欧盟最强势的部门是竞争法部门,认为不需要一家独大或者寡头垄断,大小企业都可以有各自的活法和空间,维持增长和创新的平衡。但理想很美丽,现实是两头都捞不着。

欧洲政治家也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2024年9月9日,意大利前总理马里奥·德拉吉和欧盟主席冯德莱恩提交了关于欧洲竞争力的报告《欧洲竞争力的未来》。这份报告指出,欧盟也需要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并利用贸易政策提升竞争力。这就是要Copy中国的产业政策,并且希望通过贸易政策赢得时间。但如何实现?报告又提出,要改革欧盟治理结构,提高效率,并减少监管负担。但在这个重大改革议题需要所有成员国一致同意前提下才能做事的庞大机构面前,改革又谈何容易。难怪法国总统马克龙日前对欧盟前景做出悲观表态,他发出警告称,美中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关键问题上将欧盟甩在后面,若继续沿用传统议程,“我们将会被市场淘汰”,“欧盟可能会消亡” 。

中美欧之间由于文明底色的不同而产生的发展逻辑差异,欧盟电动车反补贴案也是这一事件的一个折射。这种差异不仅反映在各自的产业发展策略和民众生活方式上,还深刻影响着国际贸易关系的走向。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到底是和而不同,还是以邻为壑?——世界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上。


坚持装深刻
坚持写一些装作深刻的东西,装着装着,就说不定真的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