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时期“改革文学”

文摘   2024-11-13 18:58   山西  


谈谈新时期“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出现于70年代末,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辛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人物形象塑造。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被认为是改革文学的潮头作,但并未反映多少改革内容。真正的改革文学是对农村承包责任制的反映的作品。何士光《乡场上》、《种苞谷的老人》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文学。


此后,改革文学出现两种趋势。

一是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回避生活中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进入道德领域和人的心灵深处来反映时代。代表作品有《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月》。也有人写人们内心对新事物的抵触,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作家,他们用传统的道德观念来看待改革。如《鲁班的子孙》写了父子两代木匠,儿子认活不认人,干活就收钱,被村民所指责。作家虚构了许多不择手段赚钱,有钱就变坏的人物形象,表现社会的物欲横流。


另一种是以张炜为代表,站在改革的主要矛盾的层面上,用怀疑的目光看改革。所以曾被误认为反改革。其实他们的本意是支持改革,张炜的《秋天的思考》(写竞争起点不平等的问题)、《秋天的愤怒》,矫健的《老人仓》(地方干部用改革发黑财),晓剑的《被切割成两半的太阳正在升起》(一女子为权力和金钱出卖自己的灵魂)。此外还有一些反映城市改革的作品。如张洁的《沉痛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



扫码我就亲你一口

现当代文学考研每日推送
做有深度的考研服务平台,每日推送现当代考研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为考研,更为文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