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政策】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   2024-10-09 18:46   北京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

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提出“科技、人才、创新”“三个第一”的重要论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也是我国食品产业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根本遵循。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产业承担着为我国 14 亿人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食品的重任,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当前,全球正处于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并存期。在此背景下,中国恰逢其时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为各行各业立足当下、谋划未来提供了重要指引。对中国食品工业而言,其高质量发展需要依托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指导,同时也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必要贡献。

一方面,要以新质生产力,引领食品产业在前沿技术领域的“新”步伐。今年,工信部等 7 部委发文提出重点推进六大产业发展,其中,食品科技在未来制造与未来健康产业发展中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以生物制造为例,在本世纪末预计占全球制造业产出 1/3 以上,食品产业亟需提升生物工程智能设计与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全新功能食品及配料,构建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的食品生物工程体系,以抢占全球生物制造科技制高点。另一方面,借助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实现“质”的提升。中国食品产业体量庞大,拥有诸多以中华悠久饮食文化为底蕴的传统食品产业,比如发酵食品、蒸煮食品等;同时在新消费需求中,也不断涌现出植物基食品等新兴产业。对此,既利用现代科技促进传统食品产业的升级和提质增效,使其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同时又要拥抱新兴产业,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使其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

一是在实践中深入落实大食物观。提出增强优质原料保障能力,重点丰富原料品种、建设原料供应基地和强化利益联结机制。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原料开发和利用,生产出多元化的食物,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以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二是以科技赋能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创新发展。提出提升技术、装备和设计水平,重点强化共性关键技术和先进装备供给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传统食品现代化正是要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把人工变成智能。用现代科技提升、改造传统食品产业,实现由手艺到工艺、由经验到科学、由人工操作到智能控制的飞跃。三是用安全铸牢产业发展的根基。提出强化质量安全保障,强调技术支撑和全程监管。安全不是食品的最高要求,而是最基本要求。先进的技术是夯实食品安全科学基础的关键所在,能够有效提升食品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和水平。全程监管使食品安全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监管思路与模式更加科学有序,也间接促进食品产业链建设由弱到强,有效控制全产业链风险。四是响应国家战略和时代需求。提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重点推进绿色低碳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食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但同时也有进一步降低耗能和排放的空间。在食品产业倡导绿色低碳理念,通过工艺创新、过程优化、操作技术革新等方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产品附加更大的科技价值,从而推动地方特色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智能化、数字化,最终实现绿色低碳、节能高效的社会责任。

进入新时代,中国食品工业作为中国经济扩大内需的主体力量、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健康中国的关键支撑,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价值和作用。中国食品科技界与产业界应以“新质生产力”为契机,一是“藏粮于食品”系统工程,明确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与布局,推动我国食品产业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实现“四大安全”的保障功能,即依靠科技创新支撑“粮食安全”、确保民生刚需的“食品安全”、在特殊条件下释放强大产能的“供应链安全”、在慢病高发态势下的“营养安全”。二是树立食品产业与农业同等重要的面向未来的发展定位。以农业生产为根、以食品产业的发展为干,不仅要成为农业大国,更要成为食品加工的强国,因此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食品科技创新的投入与支撑,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三是以“健康中国”为契机,强化食品科技与营养健康的正确科学观、价值观。避免人们形成过度、主观、非理性认知,否则将对产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四是培育食品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与发展动能。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与食品科技界共同打造具有公益性、生态性特征的“双创”平台,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始性创新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实现传统食品、传统餐饮的工业化、标准化。




扫码投稿

扫码订购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2024年第8期

供稿: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制作:李洺雨 编辑七分社(期刊年鉴出版中心)、田爱霖(实习编辑)

审核:张晶晶、刘东旭、白晗

中国质量标准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中国标准出版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29)

网址:www.spc.net.cn

总编室:(010)68533533

发行中心:(010)51780227  51780236

读者服务部:(010)52812926  68523946



中国质量标准出版传媒
本公众号主要介绍最新市场监管领域业务动态,包括最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计量规程规范和质量、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管理体系、检验检测、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市场监管类和相关图书信息及有关原创文章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