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08年开始一直做国际市场的,有人劝我改做国内市场。
我回复了为什么不改。
但很多人没听懂,问的人多,我展开一下吧。
从什么地方切入这个话题呢?从我们这代人吧。
我年轻的时候,如果从本科毕业算起,假如我去找工作,找到的工作的月薪,肯定是能够买学校门口一平米房子的。
就是说月薪等于一平米。
那么到我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时,房价涨了很多,但是月薪也涨了很多,月薪还是等于校门口一平米。
那么这个一平米的房价,今天是多少呢?是7,8万。
你注意,我对比的始终是这20多年来的同一个老小区,校门口正对的小区,老师的家属院。
今天的应届生,我的师弟师妹们,他们当中只有搞特别热门算法的,还得是博士里的少数人,才能做到月薪等于一平米。
这个视角是告诉你什么呢?告诉你如今的年轻人,是真没钱,这是普遍的。
与之对比,我们那代人起步时,挺有钱的,我是指相比于自己的父母。
我们那代人的父母可能存了一辈子的钱,都抵不上我们头三年参加工作能存下来的钱。
因为他们当年的工资起点太低了,几十块起步的。
你一定要明白一件事,就是人又有钱,又年轻,就会怎么样?就会风险情绪高涨。
全世界都是这样的。
你去看06年的年轻人,15年的年轻人,我是指当时40岁以下的人,都挺有钱的。
一方面有钱,另一方面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高,就是说不仅有钱,而且觉得自己不停的加薪,会越来越有钱。
那么风险情绪就会非常高。
因为你和你爸爸比嘛,你比他有钱太多了。
但是与06,15年那波人对比,你再看如今的年轻人。
我觉得他们是挺没钱的,不信你回去和你爸爸比。
你爸能全款买几套核心城市的房子,你可能一套的首付都凑不出来,如果不靠他的资助。
没钱,年轻,风险情绪高涨,他如果想要梭哈,只能干嘛?只能去借钱。
不是所有的投资都是买房,都允许借钱入场,不是的。
更何况一个年轻人,就算到处撸贷,他顶多借几十万,额度到头了。
这就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那么如今钱在谁兜里呢?在中老年人兜里,在我这个岁数以上的人兜里。
你指望这些人去给你玩什么梭哈,玩什么我先干了你随意,这是指望不上的。
我是在国际市场上做量化交易的,我手下也有年轻人对我的决策不满,被我戏称少壮派。
就跟二战时期日本那些企图下克上的年轻军官是一样的。
他年轻,他想要博上位,他赌瘾很大,可是我已经老了,我没有赌瘾的,因为我犯不着。
我赌赢了难道能成仙么?我赌赢了不还是富老头么?
可是我一旦赌输了,我就不是富老头了。
这样的一个盈亏比,谁会去做呢?
年轻的拳师都想打擂台,那是因为输了他也没啥损失,万一乱拳打死老师傅,他就一战成名了。
成名已久的老拳师,都不肯接招的。因为赢了也不会如何,输了招牌就砸了。
所以你要看懂,一旦资源在中老年人手里,一定是这样的决策方式。
就是司马懿的打法,不野战,用粮草优势耗。
这就是如今和15年,和06年最大的不同。
那时候资源在年轻人手里,年轻人是很喜欢ALL IN的。
如今资源在老头们手里,老头们是不喜欢ALL IN的,而年轻人喜欢,但是他们没钱。
所以财富效应诞生的基础是年轻人有资源。
年轻人没有资源的时候,资源在老头们手里的时候,你只能去追求名义财富。
俗称第三张表扩张,发钱给年轻人,让他花。
那么你在发钱的过程中,势必担心一个问题,就是汇率,而汇率并不是双方货币量对比决定的,而是双方彼此之间的流通货币量对比决定的。
你品,你仔细品。
这个时候,那些挣美刀,在国内消费的人,就非常重要。
因为实际上,这是一个平衡。
就像我在国内买房子自住,钱哪儿来的?结汇来的。
明白这意思么?汇率也是一个多空游戏,只要多空是平衡的,那它就是稳定的。多空就是双方之间流通的货币量对比。
我这把岁数了,我再ALL IN?做一个投机者?有意义么?
没有意义的。
国内不需要投机者。
因为你赚了钱,你赚谁的钱?韭菜们的钱?那他们更加没有消费能力。
反过来,你指望拥有大量信息,背景资源和丰富经验的富老头们在投资这种游戏里面,会输给没钱没经验没资本的年轻人,你这种指望现实么?
指望年轻人把富老头们赢光,消费不就起来了?
但这和做梦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最好的现象是什么?
就是你源源不断的在海外赚钱,然后结汇,你在国内住别墅,一家子在国内消费。
所以你会看到,一旦涉及海外挣钱,我们都是非常宽松的,因为要鼓励你。
哪怕你就是个在海外卖爽文爽剧的,只要挣美刀,在国内花,也鼓励的。
因为这个群体,就是最好的汇率平衡器。
这个群体越庞大,我们就可以第三张表发越多的钱,直接给到年轻人,让他花。
于是很有意思的现象就会出现,你既像当初的日本那样,第三张表扩大了,很多钱用在了福利领域,用在了直接补贴消费领域。
你还避免了日本当年的汇率问题,避免了渡边太太问题。
双赢。
咱们接下来,孜孜以求的,就这点事儿,一切决策围绕的目标,就这点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