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本侵占苏州,寡妇跑到乡下逃难,突然想起宝藏可能会暴露,又冒着危险回家,把宝藏埋到地下

文摘   2024-11-28 09:07   湖南  


1937年,日本侵占苏州,寡妇跑到乡下逃难,突然想起宝藏可能会暴露,又冒着危险回家,把宝藏埋到地下。刚埋好,日军就冲进来了。

寡妇叫潘达于,原名丁素珍,1906年生于苏州,地道的苏州人。


她的父亲丁春之曾任山西定襄知县,辛亥革命以后返回苏州投身实业,是苏州最早一批民族资本家的代表。

1923年,17岁的潘达于嫁给潘家子弟潘承镜,潘家是苏州彭、宋、潘、韩四大望族之一。两家的婚事,可谓门当户对。

只不过这门婚事,并不长久。潘达于刚嫁过三个月,潘承镜就病逝了,两人没有留下子嗣。

潘承镜去世后,潘祖年深受打击,眼看着潘家无后,于是将孙媳的名字写入潘家族谱,改名叫潘达于。

潘承镜去世的第二年,潘祖年也病逝了。他去世前,曾遗留下了大批收藏文物,存放在苏州南石子街的潘家旧宅中。

潘祖年去世后,孙媳妇潘达于成为了唯一能管事的人。潘达于虽是一介女流,但却聪明伶俐、作风刚正,颇有能力。

于是刚过门不久的潘达于,就此挑起了掌管门户的重任,守着大量文物财宝住在苏州城里南石子街的旧宅里。

潘家有价值连城的东西,是众所周知的秘密。

为了防文物流失无法统计,潘达于请来可靠的摄影师将家中的全部青铜器逐个拍照,共得380块玻璃底片另外藏好。

抗战爆发后,日本飞机四处轰炸,苏州危急,潘达于本想去逃难,但途中想起的两件宝鼎可能暴露,便又冒着危险赶回城中,抹黑进自己的老宅,在后厢房挖了个坑埋下,埋好后平整泥土,按之前的样子铺好砖。

多亏潘达于有先见之明,她前脚刚埋好,后脚日军就冲了进来。日军虽然搜刮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但埋在地下的宝鼎并没有被敌人发觉。

七年后,由于掩藏宝鼎的泥土方砖发生了坍塌,潘达于不得不将宝鼎从地下挖出。

为了不引人注意,她把大盂鼎和大克鼎放在一堆破衣杂物中,也因为这个法子,才将这两件重器保存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大力恢复文化事业,为了保护文物,并为大众提供观展场所,上海准备成立博物馆。

潘达于听到此消息,赶紧给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写信,信中表示要把自己这两件宝物捐给国家,供大众观瞻和研究。

博物馆的专家看到二鼎,一个个震惊不已,原来消失60多年的稀世国宝,一直藏在了垃圾堆下。此时,距离潘达于守护国宝,已有27年。

博物馆将宝鼎运走时,潘达于不禁流下了泪水。

献鼎之后,潘达于又分批向国家献了大量文物。

国家感谢她,问她需要什么荣耀,她什么都没要,只留下了一张奖状。

那张奖状,一直挂在潘达于的卧室中。

2007年,潘达于离世,享年101岁。

-END-


人物刊
每一个闪光的灵魂都值得记录,每一刻温暖的瞬间都不应该被遗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