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打造“蓝色新引擎”!加快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代表委员纷纷支招!

教育   2025-01-23 20:04   山东  

今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预计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8万亿元左右、居全国前列。山东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科研实力雄厚,海洋经济成为山东经济重要增长极,山东也一直努力在建设海洋强国中“走在前、挑大梁”。

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再攀高峰,推动山东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国防代表:

全面推进支持海洋生物新材料产业发展

发展壮大现代海洋经济,海洋生物新材料被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国防代表认为是“打基础”的产业,只有掌握了海洋生物新材料的特性,才能为下游产业提供支撑。为此,他提交了关于大力支持海洋生物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建议。

张国防代表认为,海洋生物材料是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引擎。山东省发展海洋生物材料产业条件得天独厚,具有突出的行业竞争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生物材料产业,可以强化我省海洋生物材料国际领先优势,是促进我国“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快速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张国防代表介绍,在我国海洋经济领域划分中,海洋生物材料所涉产业属于“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发展空间巨大。海洋生物材料种类繁多、来源丰富,属于天然可再生生物资源。同时,部分海洋生物医用材料还具有可生物降解吸收的特性,并具有生物功能性,产品附加值高,属于第三代生物材料,是当今公认的最有发展前景的生物医用材料之一。

他以明月海藻一款组织工程级别的海藻酸钠产品为例。这款产品主要用在高端医疗领域,包括心脏修复、干细胞移植等领域。“我们做海洋生物制药,原材料都是海洋生物质。它的性质、功效都需要做技术性研究、评价,乃至要对活性物质进行有价值改性。只有好的原材料才能保证下游的产品质量稳定。”

为此,张国防给出了支持海洋生物材料产业发展的详细建议。

加强资源保障方面,建议培育和引进海洋生物材料领域研发创新领军人才,财政重点支持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注重引导风投创投资金投向生物医药。

强化产业供给方面,建议强化企业在研发活动中主体地位和作用,体系化布局生物材料领域科技研发平台,多维度培育发展生物医药龙头企业。“要强化企业在研发活动中主体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各方优势,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

优化政策环境方面,建议顶层设计制定出台海洋生物材料产业创新战略,逐步完善临床审批及监督管理规范体系与机构体系,并大力支持将海洋生物材料基医疗器械纳入医保。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鱼类养殖与设施渔业研究室研究员马爱军代表:

立足海洋优势推动海洋文化发展

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海洋文化应成为山东的文化特色。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鱼类养殖与设施渔业研究室研究员马爱军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省海洋文化发展的建议。

马爱军代表认为,海洋文化是在人们认识海洋、征服海洋、开发利用海洋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传统,在大力推动海洋强国战略,发展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的形势下,海洋文化与海洋科技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山东是海洋大省也是文化大省。山东海洋资源丰富,海洋开发和海洋科技全国领先,海洋产业类型齐全,海洋教育和文化发达,为山东发展海洋文化旅游提供了条件,山东理应成为全国海洋文化发展的翘楚。

并且,山东沿海七市海洋产业和海洋资源各具特色,海洋文化也异彩纷呈。据了解,沿海七市各自举办有不同形式的海洋文化节,各地以海洋文化为题的节庆、活动更是有上百个。这些不仅为海洋经济充盈活力,也为山东海洋城市建设和山东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若干知名品牌和发展机遇。

为此,马爱军代表建议,要树立建设“海洋文化大省”的目标,加大海洋文化研究投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形成国内最全面最有活力的海洋文化品牌体系。建议由文旅部门牵头组织海洋文化宣传推广活动,举办海洋文化博览会和文化节,提高山东海洋文化品牌知名度,进而带动海洋旅游业发展提升。

建议发挥山东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开展全民海洋科普文化教育工作,并建设各种类型的海洋文化博物馆、展览馆、研学基地等。由文旅部门规划和出台支持鼓励政策以及管理办法,力争成为全国海洋科普研学示范省份。

此外,还建议支持成立民间海洋文化学会、协会等,支持成立海洋文化公司和开展各类海洋文化创作活动,对优秀海洋文化作品给与奖励。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研究员、青岛玛瑞泰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郑轶委员:

支持产业创新,助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水综合利用等,其以海洋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对海洋经济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研究员、青岛玛瑞泰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郑轶委员从事海洋装备研究多年。他介绍,过去多年间,新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生产总值比重呈增长趋势。当前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快、市场需求旺盛,我省海洋新兴产业未来增长空间较大。

如何助力海洋新兴产业更好发展是郑轶委员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他建议面向海洋新兴产业创新,提升科技创新支持资金的效用,让产业创新支撑下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逐步成为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人才是第一资源。郑轶委员认为,一项海洋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需要攻克原材料、设备、工艺、市场等一系列难题,在此过程中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跨界人才,是破局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山东拥有一支全国数量规模最大、整体实力最强的海洋科技人才队伍,郑轶委员建议大力挖掘、培养跨界复合型海洋人才。“此类人才兼具专业技术型人才特质和对海洋新兴产业有着战略眼光的管理型人才特质,能够成为技术与资本之间的桥梁。”郑轶委员说,要通过促进技术和资本的融合,从根本上破解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难题,从而进一步促进海洋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涉海中小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郑轶委员说,海洋新兴产业普遍存在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等特点,但真正进入稳定发展轨道后其战略意义大、附加值高的特点也非常突出。因此,他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海洋新兴产业领域中小型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设立海洋新兴产业中小企业投融资专项基金,投早投小,聚焦专项扶持海洋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发展,使其快速成长为产业创新主体。同步营造国产化海洋新兴产业产品的试用、应用氛围,促进国产产品尽早进入正向循环。希望通过一系列措施,助力我省更好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山东大学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盛英委员:

探秘海洋微生物,破解塑料生物降解技术

塑料生物降解与再生技术是应对白色污染的有效解决方案,也是实现塑料绿色循环利用的重要突破口。面对白色污染这一全球性难题,山东大学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盛英委员将破解的关键投向了海洋微生物领域研究。

基于多年来对微生物的研究,2024年李盛英委员的团队与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以下简称华大)合作,建立了迄今为止最大、最完整的“全球海洋微生物组数据库”,构建了包含了24195个物种水平的非冗余基因组,通过对数据库的挖掘,成功从深海热液喷口及深渊海沟中发现嗜盐耐热PET水解酶,有望实现“高效灭塑”。

李盛英委员介绍,我国对塑料再生与资源化利用的高度重视,为山东省发展塑料生物降解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依据和政策支持。

在未来,塑料生物降解技术研发还有很长路要走。为此,李盛英委员建议发挥国家级平台战略科技研发效能,构建国际领先的塑料生物降解技术研发体系。围绕塑料生物降解与绿色循环经济,深化“开放、流动、联合、竞争”机制建设,鼓励全国重点实验室发挥重大项目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围绕重点领域协同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省内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推动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加速转化。

他建议,培育塑料回收、再生与资源化利用产业集群。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和高能级研发机构,围绕塑料生物降解技术核心产业链,建设科技创新集群,推动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在科研平台周围布局大中型企业研发平台,打造“科技飞地”模式,建设实验中心、中试基地、企业孵化器等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通过科学赋能产业、产业反哺科学,实现科学创新和产业升级、孵化一体推进。

“此外,还要完善绿色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李盛英委员说,要明确塑料生物降解与再生领域的监管牵头部门,制定涵盖塑料生产、使用、回收、降解与再生全生命周期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现有的技术标准和安全监管框架。

李盛英委员说,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学研全链条布局、完善政策支持,山东省可以借助这一技术实现产业升级,推动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信息来源:半岛都市报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

即可前往学习强国“i海洋”强国号了解更多内容


海洋频道
大力宣传海洋意识、服务海洋经济生活,全力打造成为服务海洋蓝色经济发展的专业化舆论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