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这艘巨轮再次澎湃起航,在逐梦深蓝、建设海洋强国的奋进之旅上破浪前行。
黄河,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绵延5000多公里,经过九曲十八弯,来到山东东营,霎时豁然开阔,前面,就是大海。
“黄河入海流,真是辽阔啊!”站在黄河入海口码头,习近平总书记凭栏远眺,深情感叹。
对中国人来说,海,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也寄托着向海图强的时代宏愿。
两千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拉开了中国人民走向远洋的序幕。而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这艘巨轮再次澎湃起航,在逐梦深蓝、建设海洋强国的奋进之旅上破浪前行。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11月26日上午,一场议题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全国政协召开。60余位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展开深入协商交流,他们谈形势、讲问题、提对策,为海洋强国建设凝聚智慧,贡献力量。
11月2日,辽宁自贸区大连片区,大连港码头,各色集装箱摆放整齐壮观,往来货轮、客轮、货车络绎不绝,感受绿色生态蓝调大连,感受海洋经济、港口经济为大连注入的蓬勃活力。(视觉中国/图)
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
3.26万公里海岸线,7600多个岛屿,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是一片富饶的“蓝色国土”。
从先秦时期“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涉海活动到“海上丝绸之路”再到“郑和下西洋”……历史上的中国探索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止。
海洋强则国家强。新时代以来,中华民族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决心更加坚定,步伐更加稳健。
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健全维护海洋权益机制”等重大部署。
一张蓝图绘到底。十余年来,我国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扎实推进了海洋强国建设。
此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郭兰峰介绍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成就,列举出一个个亮眼的数据。
“2023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9.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8%左右,相比2012年5.0万亿元基本实现翻番,已成为世界上海洋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
“‘奋斗者’号创造了10909米载人深潜的里程碑纪录,‘深海一号’作为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使我国深水油气田开发能力从300米提升到1500米。”
“海洋水产品总量超3500万吨,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蓝色粮仓’。”
“海洋原油产量突破6200万吨,新增产量占全国原油增量70%左右。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超4000万千瓦,占全球50%以上。”
“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优良比例为85%,较2012年高出21.3个百分点。”
…………
委员们表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经历了从国内发展到走向世界、再到深度参与和引领全球海洋治理的跨越式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的实践与成就令人振奋、激荡人心。
当前,我国进入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如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
委员们表示,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重要抓手。
打开一张中国地图,循着我国“富起来”“强起来”的足迹,不难看出,越靠近海洋的地区,经济越发达。
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到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再到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东部沿海地区依靠其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一直承担着我国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先行探路的历史使命。
毫无疑问,在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海洋经济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面。
今年全国两会上,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他们围绕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建设“蓝色粮仓”等积极建言献策。
“关于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也被确定为全国政协77件重点提案之一。
为准确了解地方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的有关情况、经验做法、现实需求、存在问题等,也为此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做好准备,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调研组,于8月30日至9月3日赴浙江省开展了重点提案督办调研。同时还委托辽宁省政协、山东省政协、广东省政协分别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路上,调研组成员高兴地看到,海洋经济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地方政府服务海洋经济的水平不断提高,沿海居民就业质量不断提升,高水平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又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让浩瀚海洋造福子孙后代”已成为沿海人民的共识。
1月17日拍摄的靠泊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无人机照片)。当日,拥有最大11000米的钻深能力、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关键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体制机制激发澎湃动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在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主席周波看来,全面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建设海洋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
目前,我国海洋领域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高,而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到10%,亟须打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面临的堵点。周波认为,下一步应科学谋划“十五五”海洋产业规划布局,加快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产业体系沿着“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战略规划转型升级。
要正确认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相关的统计数据。2023年,自然资源部发布《海洋经济统计调查制度》和《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旨在全面反映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结构等情况,科学、准确体现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为各级政府制定海洋政策、宏观调控海洋经济提供依据。
据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何广顺介绍,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发布海洋经济统计数据,比较来看我国的海洋经济数据更全面、更系统、时效性更强,不仅同时核算了全国和分省数据,还实现了季度核算。
何广顺建议,要进一步加强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宣传解读,减少误读、误用;完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补充相关指标;围绕海洋强国建设的需求,编制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作为评估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参考和基础支撑。
参加提案委员会调研的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张海文认为,要构建完善的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依托规模巨大、前景广阔的海洋经济发展需求和庞大国内市场,进一步深化市场准入和要素市场改革,构建合理的海洋产业利益回报和薪酬增长机制,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平等进入、公平竞争的活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海洋产业供给结构优化和市场空间拓展提供有力支撑,不断增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谁能想到青岛这座滨海城市也缺水!遗憾的是,海水是不能直接饮用的。不过,向大海“要水喝”,已不再是天方夜谭,甚至如今还实现了“一水多喝”。
为解“发展之渴”,2006年青岛就发布了全国第一个城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将海水淡化水纳入水资源统筹规划和调配,作为城市供水的重要补充水源和战略储备水源。
“海水淡化利国利民,事关长远,意义重大。”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盛茂林认为,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海水淡化综合利用提升到国家战略。他建议,要立足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全局,加强顶层设计,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列入国家“十五五”发展规划;完善政策,大力支持海水淡化产业健康发展,并提高其生产效率和质量。
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要顺应绿色、低碳、智能航运业的发展新趋势。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碧新认为,面对我国航运业加速绿色转型的巨大挑战,应加快推动船用新能源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大力支持船用新能源大规模制备和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完善船用新能源规划设计和监管体系,建立全面的船舶绿色能源核算、认证和评估体系。由于国际船用新能源的认证主要遵循欧盟标准,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支持多渠道积极推进规则协商和制定工作,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赢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和主动权。
与会者认为,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用好政策的“工具箱”,激发海洋经济更澎湃的动能。
8月11日,在青岛大港码头,“深海一号”远洋科考船即将离境(无人机照片)。当日,在青岛大港海关办结完出入境船舶监管手续后,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深海一号”远洋科考船解缆离境,赴西太平洋海域开展科考工作。(新华社发 张进刚/摄)
科技创新引领“蓝色引擎”
“关键的技术要靠我们自主来研发,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时强调。
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格局中的新型力量。
大国重器,逐梦深蓝。
“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一批“国之重器”,见证着逐梦深蓝的壮丽航迹,它们为我国深海科学探索立下赫赫勋功。
11月,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将为深海资源勘探、大洋科学钻探和深远海科学考察等提供强有力保障。
这是我国深海探测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打穿地壳、进入地球深部”的梦想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全国政协委员叶聪是“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长期从事深海科技创新工作。今年两会,他走上了委员通道,不仅亮出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成绩单,还道明了未来的科技攻关方向。
这次会议,叶聪也带来关于海洋经济的一些建议。“发挥新技术、新业态、新服务对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海洋’、智慧海洋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海洋产业融合发展,加速形成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建立完善的海洋数据、样品的保存、共享机制,加强深海基础设施建设,方便更多的海底活动。”
海洋有着取之不竭的资源,这其中,海洋能是重要的清洁可再生能源。近年来,我国海洋潮流能科技取得重大突破,由浙江省政协常委林东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成为全国唯一入选全球海洋能20大亮点工程项目,且位列海洋潮流能项目榜首。他预计,未来潮流能度电成本有望实现低于火电。为此,林东建议,将潮流能纳入清洁能源目录,享受6.5%的增值税税率,促进潮流能产业发展,并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助力海洋强国战略。
走入青岛市即墨区问海中路168号,“崂山实验室”五个蓝色大字屹然立于入口,向海而立,弄潮而兴,这是我国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是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海洋领域新型科研机构,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作为海洋领域的“国家队”,崂山国家实验室不仅承担着推动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还是有效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产出前沿成果的有力载体。
应邀参会的崂山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认为,海洋是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的战略要地。围绕海洋强国战略需求,要发挥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的战略科技力量作用,践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组织交叉性、综合性的“大兵团”开展协同攻关,协同推进科学、技术与工程一体化发展,深化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融合创新。海洋科技要以观测探测为支撑,应强化科技供给能力,提升产业贡献度。
如何吸引高层次人才投身海洋开发事业,进一步释放科技人才创新“乘数效应”,是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关心的问题。
“突出涉海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协同高校、科研机构等打造创新联合体,聚焦海洋产业重点领域、关键需求强化科技创新,共同推动转化应用,提升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战略契合度。”任少波认为,要重视海洋领域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设置,匹配海洋战略优化涉海学科专业体系,瞄准海洋产业发展需求设立重大专项,引导高校深化与海洋领域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合作,共同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海洋科创平台,共同制定全流程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海洋科技人才联合培养和培训基地。
近日,“心系‘海棠’海洋生物多样性”考察团队在海南岛东部海域目击到大量鲸豚类动物,包括短肢领航鲸、弗氏海豚、糙齿海豚等。据科研人员介绍,此次观测到的群体包含大量母子对,充分展现了我国南海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摄)
开发与保护一个都不能少
生态是海洋经济的生命线。
今年7月,国新办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11月,我国首次以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的形式,发布陆海一体的自然生态基本国情和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效。
守护“蓝色家园”,事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张海文建议,开展海洋调查制度化建设,推动海洋调查法治化并建立常态化调查机制,编制调查规划和方案。开展周期性调查工作,建立健全海洋调查技术标准体系,以健全的制度和机制促进海洋调查成果转化为系列产品,为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海洋维权等工作提供可靠的支撑和服务。
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由浅蓝到深蓝,瞄准深远海,潜力无限,大有可为。
深海独特的环境孕育了独特的生物资源,其在国防、民生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是海洋强国的核心竞争点之一。然而经过调研,全国政协委员、青岛海洋科技中心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主任孙黎认为,“从国家层面部署深海生物资源研究,深度挖掘深海生物的基因资源和功能产物,提升国际竞争力。”孙黎建议,大力支持深海生物资源产业链发展,建立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实验室或省部级实验室等创新研究平台,实现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理论与技术的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深入实施,深远海风电这一绿电资源宝库正逐步成为海上能源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布局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丁焰章认为要加强国家层面统筹,建立深远海海上风电专项协调机制,研究制定国管海域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和资源配置引导政策,规范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秩序,引导地方和企业更多关注产业升级、集约用海、业态融合发展、技术装备先进性和设备长期安全可靠性,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意低价竞争。
“海上发电、海下养鱼”,你能想象这样的场景吗?
6月,莆田秀屿区南日镇海上风电场,随着直径130米的巨大叶轮徐徐转动,全球首座漂浮式风渔融合海上平台“国能共享号”成功并网发电,这一全球首例“海上发电、海下养鱼”的融合发展新模式科研项目成功投产。投产后,平台风电机组每天可满载发电9.6万千瓦时,满足约1万个家庭一天的生活用电需求;一个养殖周期,鱼品收入可达到数百万元,开创了“绿色能源+蓝色粮仓”新模式。
浙江作为海洋渔业大省,2023年国内海洋渔业捕捞量、远洋渔业捕捞量均居全国第一。
如何继续做大做强“海上牧场”、扩充“蓝色粮仓”,更好地向海洋要食物?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主席廉毅敏建议,一方面要更大力度支持远洋渔业国际合作,另一方面,要强化政策引导,推进海洋渔船更新改造,同时,加大对深远海养殖育种、养殖智能管控等核心技术装备攻关力度,推动海洋养殖从近海向深海转变,以更高标准建设现代化海上牧场。
深耕蓝色国土,绕不开海洋油气勘探开发。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3年国内原油产量达2.08亿吨,其中海洋原油产量突破6200万吨,同比增产超340万吨,占全国原油总增量的70%左右,是我国油气增产的主阵地。
“建议在重点油气盆地设立国家海上油气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明确基地内油气探矿权面积不退减,守住保障国家油气供给安全的底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汪东进认为,要科学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做好产业集群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要素配置的统筹协调,深化产业链供应链整合与构建,形成协同融合发展格局。推动海洋能源与海洋经济协同发展,提升开发效益。
…………
清晨,太阳缓缓地从海平线上升起,将天空和海水染成金黄色。只见海浪在翻滚,海鸥在嬉戏,不远处,一艘艘货轮整装待发,准备启程前往世界各地……
参加完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后,回到工作岗位上的部分委员面朝大海,看到了一番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景象。
即可前往学习强国“i海洋”强国号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