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雪鹰601”飞越冰盖沿岸冰川。陆恺 摄
图为考察队员在飞行中操作航空遥感设备。陆恺 摄
当地时间1月19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环”国际合作计划任务。
本次中国承担的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南极冰盖“环”行动组国际合作项目,主要沿着中山站至恩德比地之间的冰盖边缘开展航空遥感观测,填补了恩德比地核心区域接地线(指冰盖与海洋或冰下地形之间的分界线,即冰盖开始漂浮或与基岩接触的位置)附近冰厚和冰下地形的数据空白,有助于提升基于物质输入输出方法评估南极冰盖物质总量变化的准确性。
本次考察队航空作业队共完成南极“环”调查任务3个架次,其中完成中方任务一个架次,协助完成澳大利亚任务两个架次。本次中方任务航次飞行距离约2500千米,飞行时间约10个小时。航空作业队员通过“雪鹰601”固定翼飞机搭载的航空地球物理设备,沿南极冰盖边缘执行了“中山站一莫森站一恩德比地一中山站”的航空遥感观测,获取了上述区域的冰厚、冰下地形等数据。为拓展观测区域,我国与澳大利亚展开合作,安排“雪601”在澳大利亚莫森站进行中途起降、加油,进一步弥补了恩德比地沿岸数据空白区。此外,中方协助完成南极“环”澳方两个架次任务,共计飞行距离约3900千米,飞行时长约14个小时,此项任务属于中澳双方开展南极物物交换合作的部分内容。此次调查获取的数据将共享到“环”行动计划相应的数据库中支撑各国共同开展相关研究,
据了解,评估海平面的上升,需要比较精确地测量南极冰盖的变化。目前对于冰盖地形和厚度的测量数据主要集中于南极冰盖内陆,南极冰盖与海洋接触的边缘地带有很多数据空白区。由于冰盖边缘直接跟海接触,观测搜集这个区域的数据,对于更充分地了解冰盖融化及其与海的相互作用,进而更精确地评估南极冰盖对于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上发起南极“环”行动计划,正是致力于通过各参与国的共同努力,对整个南极边缘的冰盖厚度及冰下地形进行精确测量。
南极“环”行动组成立于2021年,有18个国家的82名科学家参与其中,旨在通过航空观测重点获取南极冰盖接地区域(指南极冰盖与海洋接触并过渡为冰架的地带)的冰厚和冰下地形数据,为评估南极冰盖物质总量变化、冰盖不稳定性及其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提供依据。2023年南极“环”行动组发起首个针对南极冰盖沿岸区域的航空观测国际合作计划--毛德皇后地/恩德比地国际合作计划,中国不仅是南极“环”行动组的重要参与国,也是毛德皇后地/恩德比地国际合作计划的主要发起国,中国在第40次南极考察期间开展了中山站至比利时伊丽莎白公主站之间冰盖沿岸的航空遥感观测,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在之前基础上进一步填补了数据空白,为精准评估该区域的冰流量和冰盖不稳定性提供重要依据,有助于研究南极冰盖边缘冰、海、基岩相互作用,同时连续两年的航空调查国际合作任务顺利开展,提高了我国在南极科学考察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即可前往学习强国“i海洋”强国号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