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是把全套叶嘉莹的书都买了吧!”
周六中午,友人来做客时还看着我的书柜感叹。
第二天晚微信叮叮当当,收到各路朋友发来的同一个讣告。
叶嘉莹百寿之龄驾鹤长辞人世,身后留下累累著作与桃李流芳。
仔细想来,虽有猝不及防,但不至于惊愕悲伤。
不止“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也因为叶嘉莹老师这一生,是“完成了的一生”。
什么叫做完成了的一生?
叶嘉莹在阐述她独创的“兴发感动”诗学体系时,反复强调:
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不只是文字来写,而是用他的生命去抒写诗篇的,是用他的生活去实践其诗篇的。
古今诗人骚客,叶嘉莹尤为推崇杜甫。
少陵野老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我想要像稷一样,教大家种庄稼有饭吃,想要契一样,让百姓安乐地生活”。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大唐盛世倾颓、国难当头之际,杜甫安顿好家人,便决然奔赴新帝行在,途中不幸为贼所得,又从沦陷的长安中冒死逃脱,只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做了左拾遗,力求重振朝纲,再复频频进谏为肃宗不喜,放归故乡屡次贬迁,至死“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多少王侯将相飞沫逐浪花,而杜甫诗篇万古长存。
虽然未曾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但杜甫穷尽一生为“爱国爱民”做了最厚重最缠绵的脚注。
这样的一生,便是完成了的一生。
叶嘉莹如此讲评诗词,也如此为人处世。
读她的自传,看她的纪录片 《掬水月在手》,忍不住感慨她这一生踬踣,忧患实多。
1924年生于列强环伺的北京城,出门上学都会遇到冻饿倒毙的尸体。
幼年即遭国难,父亲一度失联,紧接着母亲病亡,战乱中逃至台湾,流离失所,寄人篱下,丈夫无情,婚姻失和,甚至遭遇家暴危机。
中年更是遭遇了长女及女婿双双车祸罹难的变故。
但不怀好意的命运或摧折她的羽翼,或啃噬她的内心,但从未夺走她的志意。
她辗转在台湾和加拿大教书,历经千辛万苦在美国安定下来后,临近退休之际又毅然返回内地教书,只愿“将我体会的、我所传承的中国诗歌美好的品格和修养传给下一代。”
1979年春,改革开放初试啼声,叶嘉莹就在南开大学开始了回国讲学的第一课。
此后,她不顾身体辛劳,如候鸟般频繁往返于太平洋两岸,赓续中华古典诗词文脉。还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乃至捐出3500多万元的积蓄,成立了“迦陵基金”,志在全球弘扬中华诗词。
也因此契机,如我一样在古典诗词门外徘徊与好奇的读者,有幸捧阅叶嘉莹的著作。
最初是意外读到了《北宋名家词选》。
小词是怎么来的,有怎样的演变脉络,具备什么样的评判标准;
怎么去欣赏从温庭筠、韦庄、冯延巳到晏殊、欧阳修再到柳永、苏轼、李清照等绚烂多姿的风格;
谈起宋词,除了婉约和豪放这两个关键词之外,还有什么?
隐隐绰绰却不得其门而入的雾气终于散开。
叶嘉莹要言不烦的著述,带领我完成了缺失许久的诗词启蒙。
接着就顺理成章地买买买,迦陵讲词、讲诗、讲赋全集,还收到了朋友相赠签名版的《词学新诠》(感谢!!)。
以“传承与弘扬中国古典诗词”为己任,叶嘉莹耕耘讲坛七十载,直到生命最后的尽头。
而在她来去之间,更多的人爱上中国古典诗词,更能体悟到那些诗词先贤的伟大品格与不朽才华。
叶嘉莹的志向终究圆满,她的人生是完成了的一生。斯人虽逝,纶音长存,门生满天下。
最后,谨以叶嘉莹一首《鹧鸪天》作结。
广乐钧天世莫知,伶伦吹竹自成痴。
郢中白雪无人和,域外蓝鲸有梦思。
明月下,夜潮迟。微波迢递送微辞。
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
最最后的啰嗦,非常推荐叶嘉莹的书,这是叶老师给这个世界最好的馈赠。预算充足,建议全入,最优先推荐唐宋词十七讲。
尤其是家里有小朋友的话——沐浴着中华古典诗词之美长大,是一种巨大的幸福。
相信好东西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关注【杭州】的自由职业/创业,安利一切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