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童年,这些父母找到了自身完美“平替”...

文摘   2025-01-03 15:27   北京  

前言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一项数据表明,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是9.6%,肥胖率为6.4%,中国12至18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

除此之外,早在60多年前,中国的近视率仅为13%,而如今青少年的近视率已突破90%。

许多家长会认为,肥胖和近视的主要诱因是孩子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但实际上,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是户外活动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6年发布了《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的全球趋势》。报告显示:全球85%的女孩和78%的男孩,都没有达到每天至少1个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要求。而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运动不足比例,占整体人群的80%-89%。

最重要的是,有益于锻炼身心的运动并不是简单的跑跑跳跳,而是要在科学的指导和陪伴下,养成终生运动习惯乃至1到2项专业运动技能。

如果孩子幼年时期的运动不足和不科学运动,在身心上的负面反应可能要在孩子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显现出来。

帮助孩子养成运动习惯的关键是...

一项针对立陶宛2335名7年级,9年级和11年级孩子们的实验显示,幼儿时期父母有良好运动习惯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在初中和高中体育活动的参与度明显高于那些父母不动的家庭。

加拿大统计局健康部曾经研究过当地的一千多个亲子家庭,发现父母平均每天20分钟的运动量,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地平均增加5~10分钟的运动量。孩子的运动量与爸妈的运动量有直接相关的关系。

《中国家庭身体素质培养》数据报告中显示,中国家长平均每周运动时长仅2.5小时,超过30%的家长几乎不与孩子一起运动或很久一次;总体来看,幼儿园、小学阶段家长的运动时长以及陪伴孩子一起运动的频次更高。

爱运动的父母的日常行为,比如谈论运动的好处、买运动工具、甚至观看与运动有关的视频节目也会给孩子带来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孩子受到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自然而然增加了运动的机会。

孩子参与得越多,便越有可能养成习惯,养成习惯后,孩子长大后越可能保持运动的爱好。


应该怎样科学陪伴孩子运动?
  • 制定每周运动计划

给孩子制定每周的运动计划,一周内固定几个时间和孩子一起运动,跑步、打球、骑自行车,或者周末安排一天爬山、划船、放风筝。这样的亲子运动也是家人自然、舒服地沟通交流的良好途径。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欲速则不达,孩子的运动一定要和他的年龄及生理发展相适应,掌握好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开始一项新运动时,不要一开始就让孩子挑战高难度的动作和游戏,导致未成年人自信心不足,从而对运动产生厌倦感。
  • 培养孩子的目标感和兴趣

没有孩子是不喜欢运动的,他们每天的玩乐和游戏就是运动。但体育运动中,很多是需要通过拆解动作、反复练习来提高能力。如果父母逼得太紧,让孩子觉得运动很痛苦,就会适得其反。玩是孩子的天性,用游戏运动等孩子感兴趣的方式让他们动起来,是提升体质的最直接抓手。

除此之外,最好的方法是尊重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目标感。与孩子一起定一个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运动目标,比如坚持每天跑500米。鼓励孩子朝着目标前进,当孩子实现时,鼓励和肯定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多自我效能感。

在运动中形成的目标意识,也能被潜移默化运用到生活中其他方面。


家长实在没有精力怎么办?

尽管不少家长如今也开始逐渐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但是心理的烦恼有时候却很难落到实际行动中,毕竟大部分家长平时的工作就很忙了,下班回家还要忙于做家务或者照顾老人,即便有时间陪伴孩子运动,但是自己对某些专项和训练方法也是一知半解。
长此以往,孩子有可能对运动的热情也会慢慢减退,身体状况自然也会愈发不乐观。
好在现如今,通过体教联盟平台为孩子找一个体育生陪练就可以有效解决都市家长们大部分痛点:

点击上图进入小程序预约陪练

体教联盟体育生陪练都是持有二级及以上运动员技术等级证书的高等学校体育学类专业学生,具有丰富的运动经验和教学技能,他们可以针对青少年的身体状况、运动需求和目标,再对教练或体育老师定制的训练计划提出科学完善和补充。

此同时,如果青少年在训练时遇到了瓶颈期,与孩子本身年龄相差不大的体育生陪练,能够以知心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成为孩子的精神支柱,鼓励他坚持下去,一同见证努力的果实。

现在!通过体教联盟体育生陪练平台,广大家长可以查找&预约附近有“陪练员”身份认证的体育生上门陪练:

— END 



体教联盟CSEA
体教联盟(CSEA)是承载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竞体司等司局为运动员、教练员、项目协会和体育教学机构服务的平台,结合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等平台优势,打造集“运动训练+文化教学+升学就业+科技保障”于一身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