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体育大学主办,体教联盟CSEA承办,还有上百名上海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与的青少年等级测评考试,在上海体育大学圆满落下帷幕。
尤其是根据国家新颁布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收窄了通级的途径,原来通过校运会通级的这扇门已经被关闭了,但《标准》测试这扇“窗”还继续开放着。
不仅如此,在此次测评考试之前,上海市教委已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多次《标准》测评工作,通过广泛而严谨的测试,以青少年通过体育课所掌握的运动技能情况对“十几年体育课什么也没学会”的质疑进行客观回应,呈现体育课的教学成果;并以此对校园体育教学问题进行一次诊断,找到体育技能教学的痛点,提升青少年体育课的质量。
试想一下,如果在全国范围内的校园中推广《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会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又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阻力呢?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1513名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9.9%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每周体育课只有两节或更少。运动强度低(55.3%)、被主课占用(50.6%)是受访家长认为目前体育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尽管现在体育考试分数和难度正在“层层加码”,但是体育应试化后“考前突击”现象泛滥,最终只是进一步平添了家校在期中和期末的压力,而且“突击”出来的高分其实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并没有明显的帮助。
因此,相比于中考体育和体质健康测试这样的结果性评价,现在的体育教育应该更加注重过程,这就是《标准》测评存在的意义。
以《标准》为导向,学校可以此来革新体育课教学内容,家长能监督体育课强度是否达标,社会体育培训机构也能够做最终的检验,从而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分年龄段、循序渐进的因材施教,促使青少年掌握1至2项运动、养成终生运动的好习惯。
《标准》是由上海体育大学组织体育和教育权威专家参与,分项目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有关运动技能评定标准的文献,通过会议、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了来自学校体育、项目管理、运动训练、基层学校等多个层面的 254 名专家,围绕青少年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了预测试。在此基础上,研制组经过预测数据的分析和反复论证,最终确立了“标准”体系架构。
号码同微信,欢迎私聊来撩~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