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李江苏的散文《豆腐厂的往事》

文化   文学   2024-10-16 00:02   湖北  



豆腐厂的往事 


李江苏

 

有同学在一次上海的聚会上说起对家乡漕河豆腐厂的回忆,引起了我的沉思......  
在我的记忆当中,漕河豆腐厂是从刻字印刷社向左转弯进去的一个小里弄,每日凌晨从一排低矮青砖布瓦的小平房里不时传出一阵阵石磨磨黄豆的咕噜咕噜的声音,像是幽深之巷中晨曦起床的交响曲听之如醉沁入心肺。至于豆腐厂是否有一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地理位置我尚且不知。在六十年代漕河这种也不怎么偏避的一个小角落,仿佛那座豆腐作坊是岁月遗落的一颗明珠少有人知。因为来买豆腐的人一般都是机关单位食堂和一些“有钱”的人。  
我最初知晓豆腐厂是在六十年代的中期。我那个时候住在马车团的储运公司汽车队的地方,早起买菜为了赶时间少走弯路,我总是从汽车队的后面拐弯只奔新堤,在夏秋两季的季节,我从同学金光顺他们家的新堤堤口处下河涉过雷溪河就是河对岸的"横街",经过孙影,杨佑生等同学在"横街"那极相似北京小胡同的家门口抵达豆腐厂。如果是在春冬两季,则从县联合大米加工厂的后院走马路再过用圆木搭建的红旗一桥,走过地处观桥楼同学胡捷的家门口再向左拐进入老街,此时,早起从老街的巷头时隐时现地轻轻地飘来了一股欲罢不能垂涎欲滴的香味,这味道便是美味佳肴肉片汤和炸油条的菜油香味,这似乎告知人们餐饮服务门店开张营业了。六十年代的猪肉具有这一种美味完全是生态养殖的一种结果,现如今这种味道只能成为永久的记忆了。从这里的商业服务公司餐饮门店穿堂而过就是豆腐厂的作坊。  
每天凌晨早起,星星还挂在天空,在那不深的巷子里总是升起一缕青白色的炊烟,我就知道豆腐厂开始上班了。  
早起,我轻推雾气朦胧的豆腐厂的大门走进作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堆得整整齐齐的松片柴火。这些柴火,有的是从附近材薪市场中买来的,也有是农民们用茅草柴火来换豆腐的。它们虽然看似普通,却在燃烧时释放出独特的能量,为豆腐的制作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热度。作坊里,烧柴火的温暖炽热将煮沸豆浆的香味气息弥漫开来,伴随着炉灶中柴火袅袅青烟升腾,一并带着一种古朴的豆香韵味在空气中弥散,让人久久回味。  
人工磨浆,是作坊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巨大的石磨安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一位沉默的守护者。磨盘上,黄豆被缓缓倒入,随着磨盘的转动,乳白的豆浆渐渐流出。推磨的人,或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或是年轻力壮的学徒,他们的脸上都带着专注的神情。每一次推动石磨,都像是在与时光对话,传承着古老的技艺。  
吊浆,则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工作。将磨好的豆浆倒入布袋中,悬挂在高处,让豆浆中的水分慢慢渗出。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掌握好力度和时间。只有经验丰富的工匠,才能恰到好处地掌握这个度。  
有时候因为上榨压豆腐的时机不到,早来买豆腐的我总是静静的在一旁看着师傅们用蒲扇扇着刚刚煮沸过后的豆浆浆面让其冷却结皮,然后如同蜻蜓点水似的轻轻地用竹挑子挑起黄莹莹的薄如蝉翼带有豆香味的豆油皮,亦或是铲起煮浆留在锅底的豆筋锅巴。对着煮浆灶台上混暗灯光的透视,只见布满许多蜂巢窝点的黄黑相间带有一股黄豆焦糊味的豆筋锅巴在师傅们的手中跳跃翻飞,收拢这些做豆腐的"下脚料"将其放在温润的室内环境下,经过3一5天的自然发酵后给点酸辣椒放在锅里饭上蒸着当菜吃,那一种带有飘香的霉豆豉香气四溢的小碗菜可谓是胜过海鲜佳肴,在那个时候这可是咱们普通群众喜爱的一道摆在"上桌"的高档次的美味农家菜。现如今,因为用高压蒸汽做豆腐的原因再也没有了豆筋锅巴。  
天刚蒙蒙亮,还有不少的洗衣女来这里挑压豆腐的压卤水用于洗衣洗床单,据说这卤水对去除衣垢效果很好。  
在这里没有现代化机器的喧嚣,只有传统工艺的宁静与坚守。每一块豆腐的诞生,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汗水。他们用双手,将黄豆变成了美味的豆腐,也将岁月的故事融入其中。  
烧柴火的温暖,人工磨浆的坚持,吊浆的细腻,这些传统工艺不仅是一种制作豆腐的方法,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作坊显得格外珍贵。它让我们看到了过去人们的智慧和勤劳,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  
2022年为了改善城市的市容市貌,也将从六十年代老街豆腐厂搬迁到红旗一桥雷溪河边在七十年代初建成半机械化的豆腐厂拆除了。  
或许,有一天,这些传统的豆腐作坊会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它们所承载的记忆和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就像那一块块洁白的豆腐,虽然朴实无华,却散发着永恒的光芒。  
如今,传统的豆腐作坊已经成为了历史的遗迹。那些忙碌的身影,那些欢快的笑声,都已经成为了过去。  
在我外出"打工"回家休闲之隙,总是想起在北京的那些胡同溜子里的陈年旧事,看着那些老北京人在暖暖的阳光下亦或树下荫蔽处的闲聊和相互之间的插混打嚓便勾起我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因此回乡后的我也时常行走于老街的高楼小巷之中寻找着过去的豆腐作坊,寻找着记忆,寻找着儿时的步履,也搜寻着缝纫社的旧址,因为在那里曾居住着我的同学易晚霞和毛秀霞。然而,一切都改变了。高大的楼房宽大的超市掩盖了我心中的记忆,仍旧思念的豆腐厂拆迁让我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厂,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见证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虽然它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我对豆腐厂记忆的轮廓却隐隐的深刻的存在我的脑海之中永不消失。  
我深深地赞叹漕河豆腐厂在上海还有点小名气,因为它在蕲春人的脑海里就是一份珍贵且美好的回忆。  

李江苏,男,1955年出生,高级农艺师。1975年下乡知识青年,1977年恢复高考入黄冈地区农业学校,1980.1入职县农业局到2015.11退休。在国家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获多项省县科学技术进步奖。1991年获省,全国总工会"自学成才"表彰与奖励。2003年主持袁隆平在蕲春的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百亩示范片获袁隆平奖励与题词表彰,该项目获蕲春县科技成果二等奖。


点亮分享+留言+收藏在看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留言或点“在看”的,会逐渐收不到推送哦!温馨提醒您,可将“新东西”设置为星标,每次看完后,点击文章底部右下角“赞”+“在看”,就会正常收到我们的每次推送啦!顺手点点文中的广告,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征稿启事:

1、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除文档附件外,请在邮件正文里粘贴一次稿件,便于编辑查看。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3、投稿作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东西》或添加主编微信hbxtx168及时查阅作品刊发情况。如果没有关注公众号,谢绝来稿。

4、关于稿酬:20元以上的微信赞赏一半归作者,一半用于平台管理;20元以下以及七天之后的零星打赏不再分配。

5、投稿邮箱:296365400@qq.com


新东西
《新东西》推介文朋诗友最新的东西为主,除了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外,还兼顾书画、摄影等最新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