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麓湖环境戏剧周·自由在野,漫游记忆包生成!

楼市   2024-06-19 20:03   四川  








“剧场”对于戏剧而言,始终是个特殊的存在——当一出戏剧结束,观众带着不同感受离开,台词及角色演绎会印在演员的记忆里,服装道具会被流转或封存,舞台上发生过的一切都可以用影像、语言来记录,但剧场总是被要求“恢复原状”。


而对于融入剧场的环境戏剧而言,这些剧场仿佛一个个“有求必应屋”。有些剧场很大,戏剧并不囿于某个空间,而是寄于一场岛屿穿梭,或一场声音探秘;有些剧场很小,却足以装得下一个奇妙的想法,或是无常人生的片刻缩影。


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些已经复于日常的环境剧场,回想一遍这里发生过的所有故事。






位于湖心,且只能乘船前往的“离岛”,堪称是本届环境戏剧周最具沉浸感的场域。荒诞戏剧《晒月亮》和肢体剧场《世阶之间》都选择在这里上演,营造出一个隔绝于外的独特世界。


在岛上排练了一个多月,《晒月亮》剧组将岛上的诸多细节也融入剧作。扮演螃蟹的演员扎进土壤,扮演蚊子的演员与蚊子同在,关于生活的追问在夏夜回荡,真实的月亮不曾回答,默默照耀一切生灵。





《世阶之间》则感怀于悉达多的生命历程,舞者拉扯布匹,攀上阶梯,再现世间与己与人的种种博弈。《世阶之间》从草稿到成型,几度迭代至麓湖,也记录下舞者张健雄这几年的思考:如何在舞蹈中更加纯粹与真实。













“北坡草坪”是本届环境戏剧周人气最高的场地之一,干净的草坪舞台,如剧场坐席的高坡度,背后不时有游船划过的湖泊则成为天然背景。


平均年龄最低的团体“刘海龙工作室”的两个作品都发生在此,《一块空地和四个笑话》是伙伴们在这片空地上游走所想到的大胆故事。





《七首诗》则选取七首诗人郭文杰的作品,编剧/演员刘英杰上演了一出“树上的男爵”,在湖畔树上完成表演。


有趣的是,这两部作品皆与招募阶段提交的方案完全不同,是创排过程中的灵感突现。





《给笛卡尔的一封信》也源于主创吴梦、大河来到麓湖对山花草木的观察,并因此创作出诗歌和音乐。演出伊始,吴梦便邀请观众将船只推入河中,在最后的夕阳时刻,船只也载着所有观众的祝福而驶离湖岸。





亚洲小剧场先驱王墨林导演和韩国演员白大铉共同改编的《父亲·李尔王》,则利用湖岸夜晚时分的暗,表现李尔王未卜的命运。国王时而踱步悲鸣,时而涉水沉思,在未经修饰放大的人声和极近距离的观演之间,创造出撼动人心的表演。
















首次亮相麓湖环境戏剧周的非标商业新空间CPI街区,以闲逸的氛围和兼具现代人文气息的设计感著称,也成为本次环境戏剧周演出最多的区域,吸引了不少非传统剧场观众驻足。


最初创排就在麓湖试演的1对1剧场《如何抵达……》终于正式在麓湖公演,两位演员带领唯一观众以玩乐式的五感体验游历CPI岛,令不少“内测玩家”们大呼奇妙,本剧也是环境戏剧周预约名额最快被抢完的剧目。






肢体剧场《跃·祈》选择的「CPI SIGHT公共空间」更近乎一个白匣子空间,而舞台中的道具则都来自主创成员及工作坊参与者来到麓湖后的驻地创作,画作、诗句如根系一点点扎进舞台空间。融合影像,现场音乐与装置,《跃·祈》带着神秘的色彩直指内心深处。






同在“白匣子”中上演的沉浸式荒诞戏剧《犀牛》,改编自尤涅斯库的荒诞想象之作,背景切换到末日酒吧,“即将变成犀牛”成为当今社会下人越发孤独的具象隐喻,颇有当代现实意义。





来自中国澳门地区的萧嘉仪和甘梓燊共同呈现的《Monster in wardrobe》,则在冷峻的音乐和光影变换中探讨隔离之后,我们的身心如何重建。“衣橱里的小怪兽”如影随形地隐匿于我们自我探寻之路的暗处。





改编自卡夫卡小说的《变形记》同样生发于此地,但三点水艺术家小组选择了面向公众打开的广场区。利用日常的道具,在观众包围式的注视下,演员不断尝试建立一种连接,正像是原作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困境。



















中法文化之春联袂呈现的舞蹈剧场《背水一战》在全新剧场“漩涡剧场”完成首秀。坐落于水域边缘,似乎正好贴合作品中文译名中的“背水一战”含义。


舞者结合霹雳舞(breaking)、嘻哈舞蹈(hip-hop dance),并在舞台中央竖起高墙,以表现人与困境的斗争。相较于其他剧场版本,露天演绎的《背水一战》也仿佛使得街舞回归街头,绽放出更为野生的生命力。


















拥有广阔视域的“天梯草坪”可称是本次同场容纳观众最多的场域,对于演绎《兵马没有俑》小丑戏的范昊如和陈胜宇双人组来说,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场域”。


从两个古代新兵出尽洋相的备战训练,到真上战场后的无措和反战思考,呈现了一出大人孩子都有得看的精彩演出。最令人惊喜的,是演员会在草坪间穿梭,随机捕捉观众参与进演出。














“沙地剧场”因其圆形的设计和沙地的质感而显得特别,跨界音乐剧场《θ》(西塔)将肢体表演和多媒体投影融汇其中,仿佛召唤出一个异域空间。






探讨升学压力与“内卷”的《范金中举》用沙地环境完成“上岸”的隐喻,白沙也在剧中化为水、岸、时间之意象,让人看到大学生剧组对学业及社会压力的思考。














肢体剧场《宽恕尾椎》系列源于对当下打工人的身体反思,因而演出选在主办方的工作地点“万华办公室”也是别具一格。


表演自上楼的电梯便开始了,舞者游走于会议室、电话间、虚拟会议室的荧幕中,甚至在办公室进行了小型拍卖,吸引到不少工友停留观赏,如镜子一般映射现实,将戏剧呈现给创作者们所刻画的受众。














当我们到访商业空间时,往往是信步闲逛,或是目标明确地前往某地,声音艺术家殷漪却提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也可以用听的。声音剧场《我听到了》设计了一场由文本带领的声音漫游,在聆听中,“听众”可以体会到日常听觉信息的繁杂,以及往常难以注意到的感官细节。














作为麓湖环境戏剧周艺委会成员乔小刀一手打造的艺术园区,“荒野之国”充满童趣和超现实的建筑,令其成为极具风格化的一处演出场域。在此演出的《躲猫猫岛》《做梯子的小人》《嘎嘎与香蕉》也都延续了这样天真烂漫的气质,并且邀请了众多的孩子们加入观众行列。


游戏剧场《躲猫猫岛》灵感源自时下兴起的高德地图躲猫猫游戏,“相传只要在这里玩躲猫猫,等到游戏结束还没被抓到,将永远成为岛上的猫,远离城市的烦恼与喧嚣……”融入卡牌、密室探险等元素,秘密隐藏在一个个小木屋中,观众尽可以沉浸式地自由探索这个想象中的世界,并发现npc背后的成长故事。





再度亮相的聚幕人青年剧社作品《做梯子的小人》延续了《盼星星盼月亮》系列的“模范城市世界观”,却聚焦其中“做梯子的小人”这一小人物。如此纯真,如此诗意,在演员与光影及偶的配合下,观众们一同踏入轻盈的童年之梦。





与艺文力联合孵化,舞者巩中辉、何欢和乐手邓睿的剧目《嘎嘎与香蕉》则是在白日之下的一场庆典。嘎嘎和香蕉是童年的伙伴,故事从树屋的独舞开始,放飞手中气球,记忆回到那封儿时永远收不到的信件。一如巩中辉在开幕式即兴舞蹈中展现的质朴质感,《嘎嘎与香蕉》想让观众以身体回想:长大的路上,我们是如何站立,行走,奔跑,攀爬……最终,学会舞蹈。














麓湖环境戏剧周始终希望延续一种“生长”着的状态,今年,这种“生长”不仅体现在剧目场次和风格的扩充上,也在于对戏剧公众讨论及公共教育的更多关注上。随着环境戏剧周观演周期的加长,「碰头」「环境与剧场研习营」「异想工坊」三大内容板块提供了更丰富的戏剧创作者和爱好者的交流机会,也让创新的观点频频在其间闪现。





碰头




「碰头」以分享沙龙+互动交流的方式,建立起观众与艺术家、学者之间的桥梁。除了我们已经完整回顾过的开幕式「碰头」沙龙“自然剧场——探索环境戏剧的自由在野”(👈点击回顾,环境戏剧周期间还围绕“不同地域的剧场实践及形式”展开了更多分享与讨论:


澳门资深戏剧评论人吴思锋以主题分享“城市、步行与剧场——澳门环境剧场”展开澳门本土剧场的图景;他与台湾小剧场导演王墨林共同分享的“神话,自然与剧场——台湾原住民族剧场”聚焦我们现有了解的台湾原住民的戏剧表达;凯·图赫曼(Kai Tuchmann)分享的“来到真实剧场”则带领我们一览全球语境下当代剧场的真实之力;声音艺术家殷漪、孙玮对话的“聆听的身体——在声音艺术与当代剧场之间”,如同一场声音艺术进入当代剧场的简史,展示了声音媒介在剧场中的无穷魅力。






环境与剧场研习营



「环境与剧场研习营」则发展成相对独立的研习内容板块,促进国内外戏剧创作者及从业者对环境戏剧的深度交流。本次「环境与剧场研习营」主题聚焦“内与外”,邀请了国内外资深的戏剧导师:环境戏剧周艺委会成员、导演赵川,德国导演凯·图赫曼(Kai Tuchmann),青年编舞家余尔格,台湾小剧场前辈王墨林和剧评人吴思锋,纪录片导演高子鹏,以及策展人胡燕子等,于4月7日至12日期间,与16位学员共同研究和实践环境戏剧的可能性。







异想工坊




「异想工坊」基本由展演的艺术家们带领,是观众们更了解作者创作思路及体验戏剧表达的捷径。


《背水一战》的Yeah Yellow舞者带领的“嘻哈舞蹈工作坊”,令不少街舞进阶参与者感受了世界级舞者的肢体训练方法;





《世阶之间》的编导张健雄带领的“就地起舞·寻找生命的河流·舞蹈工作坊”邀请参与者感知运动中静止的能量,从而感受到内在的流动;


《跃·祈》剧组带领的“根系与土地·工作坊”邀请参与者在读诗、作画和舞动中寻找身体与土地的关系,参与者的作品也成为最终《跃·祈》呈现的一部分;


吴梦和大河带领的“女人的身体诗——身体写作及自由歌唱工作坊”则邀请了十几位不同年龄和背景的女性,体察自己作为个体和在集体中,肢体、语言与声音的不同表达可能性。




根系与土地·工作坊




身处“社群之城”的成都,今年的麓湖环境戏剧周新增了一个特别单元:「社群剧场」板块,用意在于连接全球的艺术家交流之外,也关注到身处我们“附近”的表达,并为他们提供舞台。


环境戏剧周首周,由麓湖社群成员自主创排的几出剧目接连上演。麓剧厂排演的《仲夏夜之梦》只取莎剧中的部分片段,孩子们扮演精灵,在“留白营地”的湖岸完成一次致敬。





砸牌剧剧团的原创话剧《这个问题本身没有问题》 ,围绕着艺术团内部的晋升面试,展开一场啼笑皆非的“闹剧”,体现出一定的讽刺性与现实反思。





麓客悦心舞社呈现的现代舞《红土之上》,以“土地”为创作元素,并探寻人与土地的关系。舞者赤脚踏上草地,运动中体现的是人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既往惯性,及寻找自我中循环往复的过程。





四川音乐家协会成员唐文婷组织的“自然之声”湖畔音乐会,联合麓客艺术团中的麓客雅集会、麓客古典乐社、麓客古琴社、麓湖小学国乐团,一同演奏了多样的古典乐与民乐作品,令悠扬的乐音伴随邻里的戏剧之旅。










去年第一届环境戏剧周,是在后疫情的情况下开启的。我们感受到所有人对于自然和公共开放空间的需要,以及创作者们聚在一起交流、碰撞的无边快乐。


今年,我们的演出周期拉长,剧目和创作者的数量大增,这是因为当下剧场也正在恢复到这样飞速发展的光景。因此,我们用过去的一年走访各种戏剧节和艺术团体,邀请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寻找到大陆及亚洲区域的商业演出市场也关注较少的优秀剧场作品,尝试向大家介绍法国、德国、澳门地区及台湾原住民的剧场在演什么……很多观众都问,“为什么今年多了这——么多内容啊?”


是因为我们相信,剧场就像移动的图书馆。


看到一场好戏就像去小区图书馆借一本经典著作,看戏就像本雅明在城市每周一次的“精神闲逛”,那么戏剧的意义,会超越简单的“好不好看”的标准——戏剧可以是生活本身


剧场不会移动,但我们的“环境剧场”在生长。相比于去年基本只能选择自然空间或纯商业空间,今年我们有了更多艺术和设计融合其中的人文空间,也提供了更多时间让艺术家们去驻留,观察,从这个地方滋养出作品。于是我们看到,今年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在环境里“玩起来”,把过往的作品排出不一样的,让他们自己也很惊喜的质感。


当然,在成都做到这一切并不容易,作为成立并不久的戏剧厂牌,LOOKLIVE和麓湖还有很多制作上经验不足,需要我们继续学习和改进的地方。因此,也想特别感谢今年参与的艺委会成员、创作者、志愿者、工作人员,我们想建立的“创作者友好社区”,应该始终听到你们的声音。


















最后,要谢谢观众们

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

每次戏剧周官宣的第一份邀请

都是发给作为观众的“你”


环境戏剧格外有趣的一点便在于

传统剧场的剧目和观众

是经过各种主动的选择才相遇于此

而对于环境戏剧

一次路过就会成为观众,或是表演的一部分

那么,请作为戏剧之梦的一部分离开吧

待明年,再开场








CREDITS


2024麓湖环境戏剧周艺委会成员

赵川、姚立群、水晶Kai Tuchmann凯·图赫曼

乔小刀、Alei、褚云


出品策划|Production & Plan

LOOKLIVE

LOOKLIVE主理人:褚云

LOOKLIVE总统筹:葛婷婷

学术顾问:赵川

项目统筹:朱昱霖

传播统筹:彭佳纯

社群统筹:肖梓璇

项目执行:陈思源、孟亚楠

音乐策划:吴彤Kya、富江

项目协调:林珂雅、刘依梦


新媒体呈现|New Media Presentation

撰稿:於文漪Ringo

排版:出桃Studio

海报设计:ZeeDo择作

校对:LOOKLIVE

图片来源:LOOKLIVE



LOOKLIVE来福
无边界先锋现场,发端麓湖,根植成都,面向未来,致力于推动音乐戏剧等多元形态的现场表演艺术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