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界全系列】针尾下目—蚁总科(下)

民生   2024-11-05 06:54   上海  

针尾下目—蚁总科(下)


12)蛮蚁亚科

蛮蚁亚科(学名:Agroecomyrmecinae)隶属蚁科,下辖2个现生的属及2个已灭绝的属。该亚科起初是由 Carpenter 1930年以家蚁亚科蛮蚁族发表。Barry Bolton 2003年将其提升至亚科,并提出蛮蚁亚科可能为家蚁亚科的姊妹群。蛮蚁亚科为蚁科中最古老的分支之一,起源于关系尚未厘清的基群。2014年,该亚科被下分为2个族,原先隶属家蚁亚科的僵蚁族(Ankylomyrmini)被移动至蛮蚁亚科之下。

①分类学

自蛮蚁族(Agroecomyrmecini)发表以来,其分类地位一直备受争论,Bolton (2003) 首先质疑犰蚁属(Tatuidris)在家蚁亚科中的分类正确性,并将其地位提升至亚科,也就是蛮蚁亚科,Bolton 同时提出了蛮蚁亚科可能为家蚁亚科的姊妹群,以上结论乃是根据以下的特征:

大颚巨大,咀嚼面生有齿突,大颚关闭时两边齿突相抵,但不交叠。

复眼着生处距离触角沟后端极远。

头楯宽大且三角形,基部位于面叶(frontal lobes)之间。

触角窝及面叶位置接近两侧,接近头部的侧缘。

中足及后足跗节生有梳状刺

中躯短小扁平

腹柄节无柄,从背面观来看,其背板及腹板凸起程度相异。

第三腹节(后腹柄节)背板及腹板无愈合,该节宽大,与第四腹节大面积贴合。

从前面观来看,腹柄节纽(helcium )腹面突出,背板覆盖于其上。

第四腹板背板与腹板完全愈合。

第四腹节前背板上生有发音器。

第四腹节腹板缩小,背板远大于腹板且覆盖于其上。

Baroni Urbani & de Andrade 2007年重新整理了 Dacetini 族(家蚁亚科)的系统分类,同时也重新整理了蛮蚁亚科,他们分析了数个类群的形态,包含Dacetini 族、Basicerotini 族、phalacromyrmecini 族及犰蚁属,还有一些非家蚁亚科的类群,如澳洲的斗牛犬蚁属(Myrmecia)及新热带的 Pseudomyrmex 属,这是首个包含犰蚁属的形态支序学分析,Baroni Urbani & de Andrade 指出了6个犰蚁属和Dacetini 族共有的共衍征,确立了家蚁亚科下辖各属的地位。以下为6个共衍征:

大颚关闭时必有部分区块互抵,不可能有交叠处。

颚窝指数(mandibular-torular index < 130

小颚须两节或一节。

雄虫大颚退化。

触角鞭锤节两节。

触角节数少。

Baroni Urbani & de Andrade 同时也指出了可以将犰蚁属与其他现生蚂蚁属区分的自衍征:腹柄节背板及腹板的形状,与复眼位于或接近触角沟末端的位置。

分子生物学证据指出蛮蚁亚科并非与家蚁亚科近缘,也并非家蚁亚科的一员,Brady 等人(2006)Moreau 等人(2006) Rabeling 等人 (2008) 的系统分类树将蛮蚁亚科纳入针蚁群(Poneroid),与近针蚁亚科近缘,也支持了蛮蚁亚科不属于家蚁亚科(家蚁亚科为山蚁群(formicoid)),根据蛮蚁亚科化石的地理分布,其与家蚁亚科的形态相似性可能为趋同演化或是祖征。

近期,Keller (2011) 质疑针蚁形态亚科群(含犰蚁属)系统发生树的正确性。

②分布

根据 Brown & Kempf (1968) ,蛮蚁亚科在第三纪早期可能广布全球。

蛮蚁属分布于四千四百万年前的新生代早期卢台特期的波罗的海琥珀中,Eulithomyrmex 属则从新生代晚期普里阿邦期的弗洛里森特页岩层(三千四百万一千年前)到现今的美国科罗拉多州。犰蚁属数量稀少但分布广,它们栖息在新热带的森林落叶层中,分布于中、南美洲,墨西哥、法属圭亚那、巴西中部、亚马逊雨林都有分布。僵蚁属只分布于西非。

13)钝针蚁亚科〈钝猛蚁亚科〉

钝针蚁亚科(学名:Amblyoponinae)又名钝猛蚁亚科,隶属蚁科针蚁形态亚科群(poneromorph),下辖13个现生的属与1个已灭绝的属,该亚科为掠食者,在土层下觅食。工蚁会穿刺幼虫的表皮并吸食血淋巴,因此得名德古拉蚁Dracula ant)。

①分类学

该亚科曾被认为是针蚁亚科(Ponerinae)下的一族,2003 Barry Bolton 将针蚁亚科重新划分为六个亚科,该亚科也被提升至亚科阶级。

②特征

钝针蚁亚科工蚁的特征包含:复眼微小或不具复眼,若有复眼,则位于头长边的中线以后,生于头部两侧;头楯前缘生有特化的齿状刚毛;前中胸缝线可动;腹柄节与第三腹节连接处贴合紧密,两者之间无明显的空隙;不具后腹柄节;生有螫针且功能良好。

工蚁和生育雌蚁:体中型。头(上颚除外)矩形,上颚细长,尖,端部稍弯,内缘具形态各异的齿;唇基前缘多少具一排齿或齿状突起。复眼通常微小,位于头近后侧方。触角通常12节,也有的11节。胸部和腹部略呈圆柱形。结节一节,立方形,具明显的前、背表面,其整个后表面与后腹部相连。

③生活习性

它们分布在全球亚热带,热带的潮湿地区。在大都市不常见。它们都是肉食性或捕食性蚂蚁,而且是蚁科中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蚁巢一般都不大,最多只有几百多只个体。一般都不连群结伴找食物,而是单独找食物。但有些种也回连群结伴进行捕猎。

④钝针蚁属〈钝猛蚁属〉

钝针蚁属(学名:Amblyopone)又名钝猛蚁属,本属蚂蚁种类教多,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温带和热带地区。大多数种类营地下巢,巢通常不大。该属蚂蚁行动缓慢,常具有假死性,猎食小型节肢动物。

a.形态特征

工蚁和生育雌蚁:体中型。头(上颚除外)矩形,上颚细长,尖,端部稍弯,内缘具形态各异的齿;唇基前缘多少具一排齿或齿状突起。复眼通常微小,位于头近后侧方。触角通常12节,也有的11节。胸部和腹部略呈圆柱形。结节一节,立方形,具明显的前、背表面,其整个后表面与后腹部相连。

雄蚁小,和工蚁明显不同。通常黑褐色,头小,呈圆形,复眼极大,触角细长,仅结节与工蚁基本相同。

b.分布范围

分布在全球亚热带,热带的潮湿地区。在大都市不常见。它们都是肉食性或捕食性蚂蚁,而且是蚁科中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蚁巢一般都不大,最多只有几百多只个体。一般都都不连群结伴找食物,而是单独找食物。但有些种也回连群结伴进行捕猎。

c.西氏钝蚁

西氏钝蚁(学名:Amblyopone silvestriir),大陆新记录物种。

工蚁全长3.5-4.5毫米,本种蚂蚁相对稀少,除日本、朝鲜半岛外,中国台湾也有分布。根据x-monkey的拍摄作品和描述,其在中国南部大陆亦存在分布。

Masuko观察发现,这种蚂蚁主要取食蜈蚣,Masuko报道了蚁后对幼虫进行非致命伤害并吸取其血淋巴作为食物的方式。

这种蚂蚁的上颚着生了两排牙齿,触角12节,头前部触角根部的小叶也是本种蚂蚁的一个特色。

⑤新蚁属

新蚁属(学名:Apomyrma),钝针蚁亚科的一属。

Apomyrma stygia分布于西非,于1970年首次描述,为新蚁属的唯一成员。Opamyrma hungvuong和该物种近缘。该物种推测生活于热带森林中,专食倍足纲。

14)针琉璃蚁亚科

针琉璃蚁亚科(学名:Aneuretinae)隶属于蚁科,现生一种,Aneuretus simoni(英语:Aneuretus simoni),9个已灭绝物种,早期的系统发生学研究认为A. simoni位于原始与先进的蚂蚁亚科之间,但近期的研究显示其为琉璃蚁亚科现生最近缘的物种。

15)泛针蚁亚科〈刺猛蚁亚科〉

泛针蚁亚科(学名:Ectatomminae)又名刺猛蚁亚科,隶属蚁科针蚁形态亚科群(poneromorph),下辖2族,含4个现生的属及3个已灭绝的属。该亚科新建于2003年,是Barry Bolton从针蚁亚科分出的六亚科之一。

曲颊猛蚁属(学名:Gnamptogenys)是蚁科、刺猛蚁亚科(Ectatomminae)的一个属。工蚁小型或中型,触角12节。背板缝消失或不明显。结节下方具突出物,形状不一。本属为刺猛蚁亚科中较大一属,分布于东亚、东南亚、澳大利亚和美洲地区。

①形态特征

工蚁:体小型或中型。上颚三角形,咀嚼边宽,具齿或无明显的齿;唇基三角形,其中央具纵槽;额叶间远,将唇基后半部夹在其中;触角12节,鞭节向端部渐粗;头卵圆形,后头角突出,后头缘凹缘较深。并腹胸宽短,前面钝圆,后面稍侧扁,整个并腹胸(除并胸腹节斜面外)成圆横形;背板缝消失或不甚明显。结节1节;腹柄节下方具突出物,形状不一。后腹部卵圆形,短而宽。头、并腹胸、结节和后腹部基部常具粗糙的刻点或刻纹。足较短;后足基节具1枚刺或齿状突。

②分布

分布于东亚、东南亚、澳大利亚和美洲地区。

③双色曲颊猛蚁

双色曲颊猛蚁Gnamptogenys bicolor,曲颊猛蚁属的一种蚂蚁。

a.体型特征

工蚁体长4.56.2mm。头长大于宽,后部宽于前部;后头缘深凹,后头角突出。上颚三角形,咀嚼缘具1列细齿。唇基宽三角形,前缘突出,后缘钝圆。额脊宽,遮盖触角插入部。触角12节,柄节刚到达后头角;鞭节第1节长于第2节,各节向端部渐变粗。复眼大而突出,位于头中部之后。并腹胸弓形,前-中胸背板缝及中-并胸腹节缝不明显。足较长,后足基节背面具1粗钝的刺突;爪具亚端齿。结节低,长筒形,无明显的前、后面;背缘凸。腹柄下突明显。后腹部基二节大,其间缢缩明显。螫针发达。

上颚具细纵刻纹;头、并腹胸及结节具大型孔状刻纹;头部背面具细纵刻纹。后腹部第1节刻点粗而稀疏,其余各节光亮。立毛黄色,丰富。触角鞭节、并腹胸及结节边缘、足基节及后腹部末端具密集短茸毛。头及后腹部黑褐色至黑色,并腹胸及结节红褐色。

蚁后体长6.77.5mm。腹部发达,其余与工蚁相似。

b.分布

分布于广西、广东、香港、云南、海南;东南亚,印度。

16)异针蚁亚科

异针蚁亚科(学名:Heteroponerinae)隶属于蚁科针蚁形态亚科群,下含13属,该亚科是 Barry Bolton 2003从针蚁亚科分出的六亚科之一。

17)盾角针蚁亚科

盾角针蚁亚科(学名:Proceratiinae)隶属于蚁科针蚁形态亚科群,下分3属,世界广布,但大多集中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①特征

本亚科体型从小型到中型,群体个体数通常少于100,本亚科相似于针蚁亚科,但前中胸背板缝线愈合;面叶(frontal lobe)位置较高,且通常退化;从头部前面观来看,触角窝外露;在多数物种中,第四腹背板剧烈增大且呈拱形,相对地,第四腹腹板缩小。

②分类

该亚科是 Barry Bolton 2003年从针蚁亚科分出的六个亚科之一,可再下分为盾角针蚁族及 Probolomyrmecini 族,包含3个现生属及1个已灭绝属。

18)拟家蚁亚科

拟家蚁亚科(学名:Pseudomyrmecinae)隶属于蚁科,包含3个属,该亚科物种体型修长、眼睛大、树栖性,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

拟家蚁亚科包含3个属230个物种,其中有32个物种会居住在植物特化的虫室(domatia)中。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从生物诞生到人类文明,专注地球史、人类史、民族史、文明史。已发表《地球生物全系列》、《人类源流》,《世界古代民族与文明》,《世界古代列国志》等系列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