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龙门二十品之《马振拜造像记》
龙门二十品《马振拜造像记》的全称是《马振拜等三十四人为皇帝造像记》,简称《马振拜造像记》。它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龙门石窟古阳洞顶部。
书法特点
《马振拜造像记》的书法风格体骨俊丽,刚柔相济,用笔方中带圆,圆中寓方,尤其在转折处,或以方折,或以圆折,充分显示出用笔变化的丰富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它的书法艺术在北魏时期非常著名,对于后世的书法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内容与发愿文
造像记的内容主要是马振拜等三十四人为皇帝祈福,希望他能在来世脱离百苦,获得永恒的安宁。这种发愿文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
尺寸与位置
《马振拜造像记》的尺寸为高41厘米、宽34厘米,位于古阳洞顶部。它的位置和尺寸使得它在龙门石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刻制时间
《马振拜造像记》刻于景明四年(公元503年),这一时期是北魏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龙门石窟大规模开凿的时期。
文化与历史价值
《马振拜造像记》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北魏时期佛教信仰、社会结构和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研究这些造像记,学者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对于来世的期望。
【始】
【1】邑子像;景明四年八月五日,邑主马振拜、维那张{?}成、
【2】维那许兴族三十四人为皇帝造石像一区。(下略)
《邑主马振拜和维那张子成卅四人为皇帝造像记》民国初拓本
民国初拓局部欣赏
铭文:
景明四年八月五日,邑主马振拜、维那张*成、维那许兴族三十四人为皇帝造石像一区。……
附一:
赵冷月临龙门 《马振拜造像题记》
拓片对照
造像题记拓片 赵冷月临造像题记
造像题记拓片 赵冷月临造像题记
造像题记拓片 赵冷月临造像题记
造像题记拓片 赵冷月临造像题记
造像题记拓片 赵冷月临造像题记
造像题记拓片 赵冷月临造像题记
赵冷月临龙门 《司马解伯达造像记》
《解伯达造像记》全称《司马解伯达造像记》。北魏太和间(477—499)刻,在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北壁,正书,14行,其中6,7,8行,一行3字,余皆一行5字。可见64字。龙门二十名品之一。
此记具有笔力方峻、气势雄强的时代风气,又不拘成法地发挥自我创造意识和智慧,撇捺开张,极纵其势,波磔长脚有刀劈剑削般的劲利,独具特色,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才能。
解伯达造像佛龛
解伯达造像原石
解伯达造像记拓片
拓片对照
造像题记拓片 赵冷月临造像题记
造像题记拓片 赵冷月临造像题记
造像题记拓片 赵冷月临造像题记
造像题记拓片 赵冷月临造像题记
造像题记拓片 赵冷月临造像题记
造像题记拓片 赵冷月临造像题记
释文:
都绾阙口游激校尉,司马解伯达,造弥勒像一区,愿皇道赫宁,九荒沾泯,父母康延,智登十地,仕达日迁,眷属道场,声求响和,斯福必就,六趣群生,咸同此愿。太和年造。
墓志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持续发展的产物,有固定的形制和专门的文体,主要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墓志滥觞于秦汉之际,发展于魏晋,完善于北魏,兴盛于唐,延续至明清,经历了由砖造墓志到石刻墓志,由碑形墓志到方形墓志的发展历程。
墓志始于秦汉,发现最早的有秦劳役墓瓦志和东汉刑徒砖志。秦汉之时,墓志少见亦全无系统。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提倡俭朴、薄葬,禁止树碑为个人立传,一般的士大夫阶层遂将死者的生平及歌颂文辞镌刻于一较小的石面上,此石置棺内随葬,后经出土,称为墓志。有的文辞用韵语结尾的称"铭",也称"墓志铭"。墓志的书法往往能体现当时的书法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它是把死者在世时,无论是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的大小,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也是墓志断代的确证。
墓志铭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关于它的起源,纵说纷繁,但墓志铭真正成为一种文体应该始于南朝,正如清朝汪汲在其《事物原会·墓志铭》书中就这样认为,比较可信。
明代徐师曾在《文本明辨序说》中说:“按志者,记也;铭者,名也。”志是用散文记叙死者姓名、字号、籍贯、官级、功德事迹的。铭是用韵文概括志的全文,并对死者致以悼念、安慰、褒扬之情,是委婉抒情的。但也有只用碑记(文)或碑铭的。
铭本是记载、镂刻之意,它开始是刻(或铸)在铜鼎上;以后也刻在石碑、金属板等器物上,或以称功德,或引申借鉴,逐渐演变成独立的文体。刘勰著的《文心雕龙》中有《铭箴》篇;萧统编选的《昭明文选》中有班固等人的铭文五篇;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中有刘禹锡的《陋室铭》,至今传诵。
铭文精短活泼,或用骚体,或类五、七言诗歌或似佛家倡语,或同警世格言,妙语珠玑而不浮华,蕴藏哲理而不晦涩。这是墓志铭及其它座右铭在记功、记物等铭文的特色。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按状: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袁可立)先世居凤阳,始祖荣,国初以战功屡调坚城卫百户,即今睢阳卫也,遂徙于睢,代以德望著。”
喜欢 请点 在看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 赞赏
The more we share , The more we h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