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宋乐风(新疆)
周学江(贵州)
白坤(河南)(局部)
朱国涛(山东)(局部)
李波洋 (辽宁)
王洪波(江西)(局部)
姚德良(重庆)(局部)
陈达广(广西)
李维维(西藏)
张清江(安徽)
严春亚(江苏)
高庆(广东)
张武杰(甘肃)
李照明(青海)
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览
入展名单
(共入展360人,按省份排序)
安徽(20人) 陈茂田 高 鹏 耿庆泽 康家全 孔庆利 雷 骅 李 飞 李 客 吕德梅 施七斤 温 祥 吴文平 徐尚平 薛 泉 张桂闰 张清江 张 旭 赵 耀 周 芳 朱志忠 北京(13人) 杜 旭 郝 玲 李 响 刘玉潼 彭智发 苏 科 苏万军 孙燕萃 孙义勇 唐九龙 汪建英 王克立 杨 蒙 重庆(7人) 江小雷 雷森明 李胜波 唐生艮 王云司 杨伟林 姚德良 福建(10人) 陈 贲 方庆奖 洪鸿玲 胡金贵 胡 强 林日丰 林元弼 刘炎盛 吴邦育 张国和 甘肃(14人) 崔 亮 李成成 李远瑞 刘智德 秦钰龙 石东礼 石 杰 石依灵 宋 靖 隋文奇 唐 超 王 赟 张武杰 周一轩 广东(20人) 贝剑杰 蔡向葵 陈德炜 陈清岚 高 庆 蒋翔宇 林 彬 林进托 林水城 林伟劲 刘国宝 刘宏远 邱应明 邵常铭 王 鹏 温福群 吴绍晖 熊春明 张德华 钟 诚 广西(11人) 陈达广 黄海勇 李 杰 李清胜 刘磊仁 刘 明 覃向荣 韦 健 杨 敏 张永银 章细根 贵州(7人) 谌高兵 郭晋朝 陆青杰 王 毅 杨前程 周学江 朱银安 河北(17人) 董立国 高会照 郭立世 胡 涛 李建涛 李沛旸 李中方 李子豪 刘之瑜 马浩程 马显峰 王敏娟 王志全 杨如科 张俊英 张 森 朱建军 河南(29人) 白 坤 陈永辉 崔建勇 范 净 胡庆绍 孔令嘉 兰文娟 李 黛 栗广森 廖树富 刘 静 刘翔旭 史亚辉 田国庆 王 博 王国锋 王珑融 王永强 王跃伟 魏 鹏 杨 兴 张建杰 张介秋 张 宁 赵泉峰 赵文祥 郑晓龙 朱 冬 朱浩然 湖北(11人) 黄湘斌 刘磬仪 沈右铭 施家东 唐从琼 汪 杰 许 奇 印春涛 张汉平 周会菊 周维平 湖南(18人) 卞业庆 陈 兵 段雪婵 黄朝晖 金 蓉 李艳飞 刘平正 陆思洁 罗文祥 唐 琳 王 超 吴吉州 肖振雄 熊喜国 尹业元 张余粮 周文强 朱 利 吉林(4人) 陈 柳 高光辉 于景柱 张宇喆 江苏(31人) 曹翛巍 常 畅 陈锡勇 单正卫 郭会军 郭士成 韩永建 姜婷婷 蒋 莉 秦子尧 沈嘉涵 史经伟 宋峰田 宋 丽 眭勤业 孙鹤鹏 唐建强 万亚健 王恩玉 王家玮 徐 嘉 徐 梦 严春亚 杨 帆 杨磊石 殷月霞 袁志伟 张鹏来 赵友全 仲玉柱 邹家武 江西(16人) 黄地长 黄勇文 江文远 姜家有 金伊黎 孔 丽 赖小彬 刘米生 刘 涛 刘自荣 饶垂智 王洪波 王 文 吴 伟 谢绍成 张志新 辽宁(15人) 高海华 李波洋 李 娜 刘树凯 苗 雨 牟小萌 王建斌 谢 谖 许 钢 顔增辉 游紫钰 赵金河 赵志航 朱柏熹 庄忠继 内蒙古(7人) 刘燕林 马 钢 牛 宇 王文丽 杨涟双 赵方煜 赵秀春 宁夏(1人) 于智勇 青海(2人) 李照明 邵 鹏 山东(35人) 曹汝壮 侯泽宇 胡跃东 姜海龙 姜正滨 靳奉月 孔大鹏 郎义江 李 峰 李 琦 李玉君 刘国辉 刘建华 刘中昆 栾巨轮 吕长春 马子越 逄 波 宋秀霞 孙垂强 孙堂富 王传杰 郗建樊 徐德利 许润丰 阎 军 杨会清 杨天鸣 杨 阳 姚闰曦 张常淳 张 军 赵清华 周松刚 朱国涛 山西(11人) 巩建国 郭心雨 韩伯雨 吉 师 牛跃乾 邱连成 田锡发 王尕平 王建春 卫行立 赵江涛 陕西(7人) 梁 铸 卢 朝 聂建雄 尚淑伟 师国庆 杨 森 于立松 上海(7人) 陈 晓 娄 斌 陆宗盛 潘晓波 王 震 翁春元 周 志 四川(16人) 曾盛国 陈 航 陈 林 丁鲁川 高 宏 李 赟 刘宜霖 权兴才 宋春旭 唐 兵 唐仕忠 王 刚 吴厚强 武 斌 袁 凯 钟雨涓 天津(2人) 胡志斌 张俊彪 西藏(1人) 李维维 新疆(4人) 郭高勇 路亚强 宋乐风 赵 明 云南(4人) 李 建 李建永 罗为民 赵育斌 浙江(20人) 陈 洁 陈 清 陈永晖 池飞跃 葛永平 郝有芃 靖默涵 蓝霞飞 刘国芳 马小龙 沈 旭 王维芳 夏泽晓 杨志成 俞建鸿 臧施蓓 张忠志 赵 贺 郑立新 周丽云
墓志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持续发展的产物,有固定的形制和专门的文体,主要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墓志滥觞于秦汉之际,发展于魏晋,完善于北魏,兴盛于唐,延续至明清,经历了由砖造墓志到石刻墓志,由碑形墓志到方形墓志的发展历程。
墓志始于秦汉,发现最早的有秦劳役墓瓦志和东汉刑徒砖志。秦汉之时,墓志少见亦全无系统。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提倡俭朴、薄葬,禁止树碑为个人立传,一般的士大夫阶层遂将死者的生平及歌颂文辞镌刻于一较小的石面上,此石置棺内随葬,后经出土,称为墓志。有的文辞用韵语结尾的称"铭",也称"墓志铭"。墓志的书法往往能体现当时的书法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它是把死者在世时,无论是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的大小,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也是墓志断代的确证。
墓志铭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关于它的起源,纵说纷繁,但墓志铭真正成为一种文体应该始于南朝,正如清朝汪汲在其《事物原会·墓志铭》书中就这样认为,比较可信。
明代徐师曾在《文本明辨序说》中说:“按志者,记也;铭者,名也。”志是用散文记叙死者姓名、字号、籍贯、官级、功德事迹的。铭是用韵文概括志的全文,并对死者致以悼念、安慰、褒扬之情,是委婉抒情的。但也有只用碑记(文)或碑铭的。
铭本是记载、镂刻之意,它开始是刻(或铸)在铜鼎上;以后也刻在石碑、金属板等器物上,或以称功德,或引申借鉴,逐渐演变成独立的文体。刘勰著的《文心雕龙》中有《铭箴》篇;萧统编选的《昭明文选》中有班固等人的铭文五篇;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中有刘禹锡的《陋室铭》,至今传诵。
铭文精短活泼,或用骚体,或类五、七言诗歌或似佛家倡语,或同警世格言,妙语珠玑而不浮华,蕴藏哲理而不晦涩。这是墓志铭及其它座右铭在记功、记物等铭文的特色。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按状: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袁可立)先世居凤阳,始祖荣,国初以战功屡调坚城卫百户,即今睢阳卫也,遂徙于睢,代以德望著。”
喜欢 请点 在看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 赞赏
The more we share , The more we h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