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北魏《处士王基墓志》,又名《魏故处士王君墓志铭》,楷书,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十月刻。墓志为方形,志高49.8厘米,宽48.5厘米,正书21行,满行24字,共466字,有残损。此志书法瘦硬俊茂,用笔果断沉雄,行笔以偏侧锋圆行为主,已具唐楷成熟时期的特征,为六朝碑志所少见。
【1】魏故處士王君墓誌銘。君諱基,字洪業,樂浪遂城人也。幼稟冲靈之氣,長懷端嶷之操。機質霜華,器用淵謐,任性超遙,有毛關雅量,敖然獨足,齊鴻遙神趣。黃中挺達,耻兼子長,澄撓不渝,著同叔度。然庭訓弗經,庠風莫預,籍體生知,憑襟自曉,閻曦華心,鴻秋麗志,比跡疇能,豈
【2】前斯哲。將流芳四像,翾馥三才,天不憖遺,殲此良人。春秋卌有二,正光三年崴次壬寅二月癸亥朔廿四日丙戌薨於洛陽永康里。哲人旣徂,有識同嗟,遂使弦歌遏而無嚮,痛音揚而成韻。粵四年十月甲寅朔廿日癸酉窆於洛陽城北首陽之山。金門〓奄,修夜無曉,銘德黃泉,傳芳世表。乃作銘曰:
【3】二儀丕緒,四像垂靈,翩翩神〓,降卵而生。祥應唐墟,慶震皇京,修哉今古,介祉恆明,其一堂堂盛貌,穆穆神儀,三德尅融,六藝唯熙。霜翻蘭葉,風摧桂枝,絲言日遠,殊章永離。其二離弦遂往,墜雨不歸,逸翮未窮,遙途有期。風悲塞草,氣咽寒飔,千秋萬崴,往矣難追。其三白楊聳檊,崇竭僬僥,窀穸長昏,有日無朝。玉質沉壤,
【4】蕙氣陵霄,銘思泉石,流悲冀遙。其四其先出自有殷,周武王尅商,封箕子於朝鮮,子孫因而氏焉。六世祖波,燕儀同三司武邑公。高祖班,散騎常侍平西將軍給事黃門侍郎晉陽侯。曾祖定國,聖朝庫部給事冠軍將軍并州刺史博平男。袓唐成,廣武將軍東宮侍郎合肥子。父光祖,寧遠將軍
【5】徐州長史准陽太守司州中正晉陽男第三子也。
墓志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持续发展的产物,有固定的形制和专门的文体,主要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墓志滥觞于秦汉之际,发展于魏晋,完善于北魏,兴盛于唐,延续至明清,经历了由砖造墓志到石刻墓志,由碑形墓志到方形墓志的发展历程。
墓志始于秦汉,发现最早的有秦劳役墓瓦志和东汉刑徒砖志。秦汉之时,墓志少见亦全无系统。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提倡俭朴、薄葬,禁止树碑为个人立传,一般的士大夫阶层遂将死者的生平及歌颂文辞镌刻于一较小的石面上,此石置棺内随葬,后经出土,称为墓志。有的文辞用韵语结尾的称"铭",也称"墓志铭"。墓志的书法往往能体现当时的书法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它是把死者在世时,无论是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的大小,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也是墓志断代的确证。
墓志铭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关于它的起源,纵说纷繁,但墓志铭真正成为一种文体应该始于南朝,正如清朝汪汲在其《事物原会·墓志铭》书中就这样认为,比较可信。
明代徐师曾在《文本明辨序说》中说:“按志者,记也;铭者,名也。”志是用散文记叙死者姓名、字号、籍贯、官级、功德事迹的。铭是用韵文概括志的全文,并对死者致以悼念、安慰、褒扬之情,是委婉抒情的。但也有只用碑记(文)或碑铭的。
铭本是记载、镂刻之意,它开始是刻(或铸)在铜鼎上;以后也刻在石碑、金属板等器物上,或以称功德,或引申借鉴,逐渐演变成独立的文体。刘勰著的《文心雕龙》中有《铭箴》篇;萧统编选的《昭明文选》中有班固等人的铭文五篇;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中有刘禹锡的《陋室铭》,至今传诵。
铭文精短活泼,或用骚体,或类五、七言诗歌或似佛家倡语,或同警世格言,妙语珠玑而不浮华,蕴藏哲理而不晦涩。这是墓志铭及其它座右铭在记功、记物等铭文的特色。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按状: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袁可立)先世居凤阳,始祖荣,国初以战功屡调坚城卫百户,即今睢阳卫也,遂徙于睢,代以德望著。”
喜欢 请点 在看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 赞赏
The more we share , The more we h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