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为什么中国的邮政编码被边缘化了?

文摘   2024-07-04 23:24   江苏  

引言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全面推行邮政编码起,这短短的一串6位数字已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存在40余年。然而,与其他国家非常不同的一点在于,中国的邮政编码现在已形同虚设,甚至连邮政自身也逐渐不再使用。这种现象,值得讨论。

邮政编码,何去何从?

邮政编码这一概念是纯粹的舶来品,其诞生与邮件自动化处理系统紧密相关。20世纪中叶,美、英等发达国家开始试用邮件自动分拣系统。受限于当时电脑图像识别水平,分拣机只能识别简单的手写数字或条码。用数字代表地址的想法由此应运而生。

1980年左右,作为自动化处理的可能方案之一,邮政编码走入中国邮政的视野。受限于机器制造水平,为了提高自动识别率,邮政编码必须结合邮政编码框使用(详细可【杂谈】邮政编码框应当取消吗?(qq.com))。

近年来随着信函量大幅萎缩、自动分拣机到期报废,邮政编码已逐渐被人淡忘。事实上,由于邮政编码填写错漏极多,普通信函的分拣也不再看邮政编码。直接看地址分拣,往往要比看邮政编码分拣来得更准确、更快速。

奇怪的地方出现了:同样的邮政编码在外国并没有式微,反倒与文字地址牢牢地绑定在一起,成为重要的地址标识。这是为什么呢?大咕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外国的邮编系统已经跟上时代,与地理信息系统完成结合,成为数字地图不可分割的部分。

以美国为例,该国早早地将邮政编码与其代表的邮区经纬坐标牢牢绑定,形成了完善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其它公司或是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购买数据库的方式便捷地获得相关信息。每一次应用,无论场景是否与邮政业务有关,都是对邮政编码的推广。在这种氛围下,人们会不自觉地频繁使用邮政编码,直到这串数字与每一个地址、每一个个体牢牢绑定。

反观中国的邮政编码,虽然在刚推出时出版过不少“邮政编码”地图册,但并没有跟随时代的潮流完成电子化。现在的营业系统中输入地址能反显邮政编码,但只能显示到地级市一级(如输入北京市海淀区上园村3号,反显的编码只是100000,而不是详细邮编100044),对于分拣的作用微乎其微。至于其它邮编网站检索起来就更有意思了,例如邮政官网:

中国邮政官网邮编查询页面
你认为这个页面链接的是标准邮编地址数据库吗?错啦,只要多试几次就会发现它链接的应该是邮政收寄系统!营业台在收寄邮件时保存的地址信息会上传到此数据库中,经过一定程度的脱敏后(目测仅删去姓名信息和部分无意义说明性语言,有的地址甚至连房号都不会删去)再放在网站上供其他客户查询。因此,即便是从这里查到的邮编也常常“错漏百出”——如果营业员录错该地址的邮编,那么从这里查到的邮编肯定也会有问题。

由此可见,中国邮政并没有做出类似于美国邮政的邮编-行政区划相结合的地理信息系统,对于邮政编码的理解还停留在纸质地图上,自然也无法对邮政编码做进一步推广。在此情形下,邮政编码的消弭已是板上钉钉。

试图复兴邮政编码的事情并不是没人做过。2022年,国家邮政局颁布了GB/T 41832-2022《通用寄递地址编码规则》(该标准原定于2020年颁布,却因故推迟了两年才面世),里面提出了一种结合经纬度、海拔、寄递服务种类和校验码的新式的地址编码方式。在标准制定前夕,各大新闻媒体都报道了这一消息,称“寄件人将有个人地址ID”(见下图):

《北京青年报》对新邮编的报道
尽管宣传得热火朝天,但事实是残酷的:所谓“新邮编方案”迄今为止完全没有落地的迹象。阅读2022年的标准不难发现,该套方案编码方式极为复杂、所需数据量极大,且应用时必须依赖电脑解码,不能做到人眼识读,导致应用效果大打折扣。

至于老式的6位邮政编码是否会被取消,大咕认为有可能,但估计得等到几十年后——《邮政法》等邮政系列法律法规修订极为缓慢,《邮件处理规则》在修订时则更不会违背这些规定。邮政编码和配套的邮政编码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会以“花瓶”的状态出现在信封表面。


欢迎关注大咕的集邮世界!
大咕,专注于新世代青年集邮发展,不拘泥于传统集邮内容。关注:邮票、明信片、风景戳、机戳、首日封等。

大咕的集邮世界
邮票、首日封、明信片与邮政业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