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甜地丁的功效/禁忌(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凉血泄热)

百科   2024-09-13 07:58   北京  
中药甜地丁的功效是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临床上可以通过甜地丁治疗疾病和症状,像患者出现的黄疸、肠炎、痢疾以及溃疡性结肠炎,可以通过甜地丁来治疗的消化道疾病。对于患者出现的丹毒等皮肤病,也可以通过甜地丁进行治疗。

一、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凉血泄热

甜地丁为豆科米口袋属植物米口袋、少花米口袋、狭叶米口袋、蓝花米口袋、小米口袋的带根全草。秋季采挖,洗净晒干后,以带根全草入药,味苦、辛,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凉血泄热的功效。

1、清热解毒:甜地丁可以清热解毒,因而对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局部皮肤的细菌感染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2、利水消肿:甜地丁可以消除身体内积累的水分,能够利水消肿,因此可治黄疸、热淋、肠炎、痢疾等;还可治疗目赤肿痛、痈肿等疾病。

3、凉血泄热:甜地丁可以凉血泄热,对于治疗因血热引起的疾病效果非常显著。该药物能够从根本上降低体内火气,使血液循环等功能恢复正常,起到内外兼治的效果。

二、食用方法

煎水:取板蓝根、甜地丁、金银花、大青叶、蒲公英适量,加入清水进行熬制,可以治急性脓肿、疔疮。



  植物形态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圆锥状。茎缩短,在根茎丛生。托叶三角形,具有长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1~21,椭圆形、卵圆或长椭圆形,长6~22毫米,宽3~6毫米;伞形花序有花4~6朵;花萼钟状,上面2萼齿较大,与花梗均被有长柔毛;花冠紫色,旗瓣卵形,长约13毫米,翼瓣长约10毫米,龙骨瓣短,长5~6毫米;雄蕊10,二体;子房圆筒状,花柱内卷。荚果圆筒状,无假隔膜,长17~22毫米。种子肾形,具凹点,有光泽。花期4月,果期5~6月。










 药理知识 



 
 



【中药名】甜地丁 tiandiding
【别名】米口袋、米布袋、地丁、痒痒草。
药用部位】豆科植物米口袋Gueldenstaedtia multiflora Bunge的干燥带根全草。
【产地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或路旁。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地。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扎把晒干。
【药材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段,根、茎、叶、花、果混合。根圆柱形,直径0.3~0.8厘米,红棕色或灰黄色,切面黄白色,边缘绵毛状。茎细,灰绿色,有茸毛叶。多皱缩,破碎,完整小叶片展平后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灰绿色,有茸毛,蝶形花冠紫色。英果圆柱形,棕色,有茸毛。气微,味淡,微甜,嚼之有豆腥叶。
【药理研究】甜地丁水煎液和乙酸乙酯萃取物均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抗炎活性、镇痛作用,且乙酸乙酯萃取物活性强于水煎液。
【化学成分】本品含叶虱硬脂醇、β-谷固醇、大豆皂醇等成分。

--------功效与配伍-------
【性味归经】性寒,味甘、苦。归心经、肝经。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内服:煎汤6~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主治痈肿疔疮,丹毒,肠痈,瘰疬,毒虫咬伤,黄疸,肠炎,痢疾。
【使用禁忌】尚不明确。
【配伍药方】仅供参考
①治肠痈(慢性阑尾炎):地丁60克,红藤60克,水煎,每日服2次。(《吉林中草药》)
②治急性脓肿,疔疮:板蓝根30克,地丁、金银花大青叶蒲公英各15克。水煎,每日服3次。外用鲜地丁,捣烂敷患处。(《吉林中草药》)
③治疔毒:地丁30克,甘草9克,明矾3克。水煎,黄酒为引,每日服2次。(《吉林中草药》)
④治烫火伤:地丁研末,香油调涂患处。(《吉林中草药》)
⑤治急性传染性肝炎:地丁30克。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
⑥治指头感染:地丁、野菊花各30克。水煎服。(《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含甜地丁的复方制剂



 
 



清热解毒口服液

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去除体内的热邪之气。





注意事项



 
 



  1. 适宜人群:痈肿疔疮、毒蛇咬伤、黄疸、肠炎者

  2.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者

  3. 不宜同食:海鲜

    可引起腹痛、腹泻等不适



      健康养生小知识       



   新购的瓷制餐具放入醋水内煮、小时,可去除微量铅。





=====往期经典======
中药-鸭跖草的功效(清热泻火、利水消肿、解毒)
中药-苘麻子的功效(攻毒杀虫、祛风止痛)
中药-川木香的功效(行气止痛)
中药-松香的功效与禁忌
中药-枸骨叶的功效与禁忌
中药-淡竹叶的功效(清热除烦,利尿)
方剂-天王补心丸(治疗心肾阴虚,虚火上亢所致的失眠)
黄酒的功效与作用

古老中医的神奇秘术--祝由术


提示:请勿个人随意用药,需遵医嘱

草木小课堂
中医、中药、针灸、拔罐、药食同源、减肥、健身、保健、美容等,四季养生,食疗养生,预防疾病、健康管理,识百草,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