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到底该如何预防?

情感   2023-06-16 16:38   北京  


Photo by NEOM on Unsplash


2022年5月初以来,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猴痘病例,且出现了人际传播。


中国疾控中心发出提醒,公众应避免与出现皮疹的人进行密切的皮肤接触,避免接触猴痘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勤洗手。如到中非或西非旅游,避免接触可能传播猴痘病毒的啮齿动物及灵长类动物。归国和来华人员出现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发病前21天境外旅行史和相关可疑暴露史。




01.

了解猴痘


猴痘是一种人畜共通的传染病,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首次被发现于猴子身上,故有此称;人类首例感染发现于1970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之后在中非、西非热带雨林一代陆续出现报告。


猴痘病毒是全长约为197kb的双链DNA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是正痘病毒中对人类致病的4种病毒之一(其余3种为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它存在2个分支(西非分支和刚果盆地分支),其中,西非分支病死率约为3.6%,刚果盆地支病死率可达10.6% 。2022年5月以来,非地方性流行地区发现的猴痘病例样本,测序分析结果为西非分支。 


它的潜伏期大概在5-21天,多为6-13天。至于传染途径与方式,则包括下列情况:


1. 人畜共通感染:直接接触到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损伤皮肤黏膜,或是食用受感染动物的肉类。


2. 人传人:接触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损伤皮肤黏膜,或是被污染的物品。不过猴痘的飞沫感染较容易发生在长时间面对面接触的情况下,因此医护人员、同住家人感染风险较高。另外感染猴痘病毒的孕妇,也可能通过胎盘垂直传染给胎儿,或是在生产时因接触造成传染。




02.

猴痘常见症状


发病早期可能出现寒战、发热,多有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  


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典型皮疹表现为: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较躯干更为多见,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皮疹数量从数个到数千个不等;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


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报告中,本次猴痘疫情患者的症状表现较不典型,患者的发烧症状比较不明显,皮疹也可能较早出现在生殖器或会阴部,且不一定有扩散到其它身体部位,因此容易与其它性传染病混淆。




03.

如何预防?


目前猴痘主要通过性接触,因此应减少或避免多性伴、非固定性伴的性接触。猴痘病人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如出现皮疹等可疑症状,尽量避免性接触。


猴痘也可通过密切接触造成家庭成员感染,而在日常交往中传播概率相对较低。经常用肥皂和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清洁双手可以大大减少传播的机会,普通的家用消毒剂足以杀死猴痘病毒。


前往中非和西非地区,还应避免与野生动物无保护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


此外,在确诊病例较多的大洋彼岸,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根据该国情况公布了6大预防措施,大家也可作为参考:


a. 切勿触摸猴痘患者的皮疹或结痂;

b. 切勿与猴痘患者亲吻、拥抱或发生性关系;

c. 切勿与猴痘患者共用餐具或杯子;

d. 避免处理或触摸患者的日常用品;

e. 经常使用洗手液、肥皂洗手;

f. 外出时可用酒精、免洗手凝胶消毒液来消毒。




00.

最后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版)》指出,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临床症状通常较轻,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株、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

指南明确,猴痘预防一般采取以管理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但亦有疫苗可以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由于存在交叉免疫,接种天花疫苗可预防猴痘。我国既往的天花疫苗为复制型组织培养痘苗,暴露前接种可有效保护人群免受感染,而暴露后2周内,尤其是最初4天内接种者,约85%可产生免疫力,减轻症状严重性。





资料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央视新闻、早安健康

编辑|黑色洋葱





淡蓝
贵圈真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