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末,金融危机与国企改革引发了汹涌的下岗潮,数千万人的命运因此被改写。
那时,工厂纷纷关门,商业一片萧条,下岗工人们满脸茫然绝望地聚集在一起。有人选择了“躺平”,靠着那少得可怜的下岗补贴度日。可生活还得继续,毕竟上有老下有小。
大街小巷随时能看到举着牌子求找工作的人,他们各寻出路:有的在路边摆地摊儿,有的选择去捡破烂,甚至还有人沦落到要去卖身的地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对于没有背景、没有技术的人来说,找到一份工作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下岗的人们背负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压力,还有心理上巨大的落差,仿佛一下子从这片土地上的主人变成了没人要的弃儿,身份发生了坍塌。
那是一个充满无奈与挣扎的时代,下岗潮虽残酷,但也有人不甘心就此沉沦,为了寻求职业出路努力给自己“充电”。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那些不甘命运摆布的人有的选择了开出租车,有的通过其他途径重新就业,他们努力书写着各自的人生篇章。
当年的临沂也不例外,是全国下岗潮的一个缩影。
1987年,魏超从临沂地区商校毕业,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回老家菏泽的打算,凭借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了省直的临沂外贸丝绸公司。那时的他,意气风发,觉得自己即将在这繁华的城市里开启一段辉煌的职业生涯。
然而,命运总是爱捉弄人。没过几年,国际经济形势风云突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如一场凶猛的风暴席卷而来,波及到了中国的各行各业。就在当年,魏超所在的临沂外贸丝绸公司也未能幸免,订单急剧减少,经营状况每况愈下,最终在一片叹息声中倒闭了。魏超这个曾经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年轻人,就这样无奈地下岗了。
而且,他的生活似乎被厄运死死盯上了,妻子在某企业做会计,同样没能逃过下岗的命运。一瞬间,这个家仿佛失去了支撑的梁柱,生活的压力如同一座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了他们夫妻二人的肩头。他们所拥有的,仅仅是通过房改得来的几十平方的小旧楼,那是他们在这城市里最后的栖息之所。想回故乡?谈何容易,当年考学出来后,家里的地早已没了,故乡是回不去了。
但魏超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望着窗外那似乎看不到尽头的街道,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从这人生的低谷中爬出来。思索良久后,他决定投身教育行业,去应聘老师。
他带着几分忐忑先后走进了当时如日中天的知名民办学校(50岁以上的临沂人都知道)。面试时,他的眼中透着坚定与渴望,或许正是这份真诚打动了面试官,他成功地成为了一名语文和政治老师。
99年他来到了临沂同兴实验学校,从踏入这所学校的那一刻起,他就仿佛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他从一名基层文员做起,后又任小学教师、中学教师、政教员。
同兴学校校长魏超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凭借出色的表现,他先后担任了办公室主任兼政教处主任、总校校长办公室主任。他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困难,但他从未放弃,始终咬牙坚持着。
终于,在前几年,他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高光时刻。他被任命为总校校长兼实验小学校长。那一刻,他站在校园里,望着操场上嬉戏的孩子们,心中感慨万千。曾经那个下岗后迷茫无助的自己,如今已经在教育领域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那个下岗潮涌动的时代,像魏超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有的在自主创业的道路上摸爬滚打,有的通过提升技能重新找到了工作,有的依靠亲友的帮助艰难起步,还有的坚守在原企业等待转机。魏超的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见证了他们那一代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努力拼搏,最终实现人生转折的历程。
文字&编辑 季本晨
支持朋友圈转发 禁止转载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感兴趣,请 点个赞、点个在看、点个关注、加个星标
请继续阅读相关文章
68年前,沂南公安接到举报电话,揭开了“卖酒寻母”的那段往事
本平台所有作品均为原创,享有独家著作权
法律顾问:李艳 山东衡正源律师事务所 1855391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