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 | 第三单元 | ​课文问题归纳与解答

教育   教育   2024-10-23 08:20   北京  

《古诗三首》

1. 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
答: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2.《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
答:“可怜”的意思是可爱。当作者看到弯弯的如弓一样的新月、珍珠一样的露珠时,他感到这一切都是可爱的。
3.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答:夕阳的余辉洒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

4.《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5.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答: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爬山虎的脚
1.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答: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爬墙。

2. 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答: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3. 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不只写脚,而要先写叶子呢?
原因有两个:一是爬山虎的叶子靠脚才能够爬满墙,这满墙的叶子,正是脚的功劳,进一步突出了脚的作用之大;二是我们通常先看到的是爬山虎的叶子,仔细观察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脚,所以先写了叶子。

4.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是怎样变化的?
答:“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它在墙上才贴得很紧。


《蟋蟀的住宅》

1.联系全文想一一想:哪些地方体现出了“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蟋蟀精心选择住址,把巢穴选在向阳的地方,门口有草丛掩盖;巢六是它一一点儿一一点儿挖掘的,没有半点儿马虎。等巢穴挖好了,它还会随着天气和身体变化不断地改进巢穴。可见,蟋蟀对自己的巢穴要求多么高,不像其他昆虫那样随便找个巢穴就住下来。


2. 为什么作者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蟋蟀把巢穴建在向阳的地方,最多有九寸深,且排水优良,可见蟋蟀是很有智慧的。它的巢穴虽小,但是靠它那柔弱的身体建成的,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钳子和后腿,这与要完成的扒土、搬土块、推土、铺土、整修等工程相比,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一个伟大的工程。

3. 课文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读下面的片段,想想在表达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蟋蟀体形微扁,头部圆形,触角长,呈线状。有翅时,翅平叠于躯体上。多数体色呈褐色或黑色,深浅不一。雄虫利用位于前翅基部的脊产生求偶鸣声。多数雌性的产卵器很显著呈筒状或针状。

答:课文通过将蟋蟀比作人、巢穴比作住宅,使描写更生动形象,增强了感情表达,突显蟋蟀建造巢穴的用心与执着。同时,这种类比手法便于理解昆虫习性,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蟋蟀的生活环境与特点。
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对比和情景化描写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片段的科学描述则更注重事实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两种写法各有优点,可以在不同的文章类型中灵活应用。

课文阅读理解与写作
小学课本同步:课文阅读与写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