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 | 第二单元 | ​课文问题归纳与解答

教育   教育   2024-10-23 08:20   北京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问题1:母亲虽然不相信,但她还是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豌豆苗支起来,这体现了什么?
答案:母亲的这一细小动作寄托了她对女儿康复的渴望。尽管她不相信豌豆苗会带来奇迹,但她希望这株豌豆苗能陪伴女儿,给她带来重生的力量。

问题2: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答案:因为小女孩在豌豆苗的生命力鼓舞下,身体好转,终于可以坐起来并快乐地生活,母亲也重新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这一天充满了喜庆的气氛,像一个节日。

问题3:在五粒豆子中,你觉得最值得称赞的是哪一粒?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最值得称赞的是那粒飞进“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的豌豆。这粒豌豆顽强生长,最终开花,不仅带来了生命的奇迹,还鼓舞了病中的小女孩,使她恢复了健康,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问题4:课文中五粒豌豆的命运有何不同?它们的命运象征了什么?
答案
  • 第一粒豌豆被射出,掉进屋顶水笕,被鸽子吃掉。
  • 第二粒豌豆想飞进太阳,却掉进水沟,最终涨大腐烂。
  • 另外两粒豆子在地上打滚后也被鸽子吃掉。
  • 最后一粒豆子落入裂缝,在青苔中生根发芽,最终开花。
这些命运象征着不同的人生选择与结果:有些选择没有意义,而有些则通过坚持与适应创造了奇迹。

问题5:小女孩为什么会因为一株豌豆苗而逐渐康复?
答案:豌豆苗顽强的生命力给了小女孩心理上的鼓舞,让她感受到生命的希望和力量。这种精神上的安慰和激励促使她对未来充满信心,逐渐康复。

问题6:课文中的豌豆花象征着什么?
答案:豌豆花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希望和奇迹。它带来了小女孩的康复和母亲的希望,展现了自然生命中充满的韧性与美丽。



《蝙蝠和雷达》
问题1: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答案:课文主要讲了科学家经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里安全飞行的奥秘,并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用于保证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

问题2: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答案:科学家发现蝙蝠在黑夜飞行时能避开障碍物,于是开始思考并进行试验。最终,他们发现蝙蝠是利用超声波,通过嘴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科学家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雷达。

问题3:句子“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起什么作用?
答案:这个问句引发了读者的疑问,并引出了下文,揭示蝙蝠飞行依靠超声波而非眼睛的事实,推动了课文的发展。

问题4:“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这句话是一个过渡句,承接上文提出的问题,并引出科学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进行试验的描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问题5:“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从“反复”和“终于”中你体会到什么?
答案:“反复”体现了科学家严谨、执着的工作态度;“终于”说明揭开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费了很多心血,结论来之不易,是经过多次试验和研究得出的。

问题6:蝙蝠和雷达有着怎样的联系?这种联系告诉我们什么?
答案: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类似。蝙蝠发出超声波探路,雷达则发出无线电波探测障碍物。蝙蝠的嘴和耳朵就像雷达的天线和荧光屏。这个联系告诉我们,研究自然界的生物可以启发人类的发明创造。

问题7: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结果如何?得出了什么结论?
答案:科学家进行了三次试验。
  • 第一次:蒙住蝙蝠的眼睛,蝙蝠飞行时没有撞到铃铛。
  • 第二次:塞住蝙蝠的耳朵,它撞上了铃铛。
  • 第三次:封住蝙蝠的嘴,它也撞上了铃铛。
三次试验证明,蝙蝠依靠嘴巴和耳朵配合使用超声波来探路,而不是靠眼睛。

问题8: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答案:科学家从蝙蝠在黑夜中能避开障碍物的现象开始思考,通过实验发现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的原理,最终发明了雷达,让飞机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

《呼风唤雨的世纪》
问题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答案:课文讲述了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创
造了许多奇迹,极大地改变了生活,展望了科学技术在未来将继续创造更多奇迹。

问题2:“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
答案:**“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科学技术,通过研究、探索,找到或看到前人没有发现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是指创造出新的事物或方法。

问题3:“‘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代指什么?
答案:现代的摄像机、望远镜、电视机相当于“千里眼”;电话、收音机相当于“顺风耳”;飞机、火箭相当于“腾云驾雾的神仙”。

问题4:为什么说“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答案:20世纪之前,科学技术落后,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强,许多愿望只能寄托在神话中。20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与过去的任何时代都不同。

问题5:课文中提到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
答案:这句话用来形容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幻想纷纷成为现实,就像春风一夜吹来,满树梨花盛开的景象一样迅速而广泛。

问题6:课文提到了哪些20世纪的科学技术成就?
答案:课文提到了人类登月、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等科学探索;还提到了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科技发明,它们使世界变得联系更加紧密。

问题7:科学技术如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答案: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科技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便捷,生活条件和方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连过去王公贵族也不敢想象的美好生活在现代得以实现。

问题8:现代科学技术在未来将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
答案:现代科学技术在未来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进一步改善人类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便利。

《蝴蝶的家》


问题1: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会躲在哪里呢?
答案:青鸟、麻雀可能会躲在冒着炊烟的屋檐下避雨。


问题2:假如蝴蝶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答案
(1) 蝴蝶的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2) 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
(3) 身上的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
(4) 可能会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问题3: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对蝴蝶的担心和关爱之情?
答案

  • 第1自然段通过描写恶劣的天气环境,展现了作者对蝴蝶的担心。
  • 第2自然段对蝴蝶弱小形象的刻画,突出蝴蝶在暴风雨中的无助,与恶劣天气形成对比。
  • 第3、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对蝴蝶家在哪里的反复猜想和追寻,表现出作者对蝴蝶的关心和探究。

问题4:课文是通过什么写作特点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的探索欲望的?
答案

  1. 激发探索欲望:课文提出了关于“蝴蝶的家”的问题,引发了孩子们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对比衬托写法:通过描写恶劣天气和蝴蝶的弱小,反复强调“蝴蝶的家在哪里”,层层铺垫,引发读者的思考。
  3. 拟人化与设问句:课文运用了拟人化和设问句,增强了表达效果,更贴近孩子的认知心理。

问题5:课文如何通过设问和拟人化增强了表达效果?
答案:课文通过设问“蝴蝶的家在哪里”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蝴蝶在风雨中的境遇,同时运用拟人化手法将蝴蝶描绘得生动可爱,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表现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课文阅读理解与写作
小学课本同步:课文阅读与写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