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模拟
本题是隐喻型材料作文题,充满哲理意味。材料展示了一段对话,出自米兰·昆德拉的剧作《雅克和他的主人》。问者不知该往哪儿走,答者指出方向:“往前。”问者不知何为“前”,答者做出判断:“往哪走,都是往前走。”对话里的“问者”可以代表陷入迷茫、困顿、不确定的人们,“答者”可以代表参透人生真谛的智者。由此,找到关键词“走”和“前”,剖析这两个概念,并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形成了写作的核心。
在剖析概念时,考生要注意准确把握内涵和外延,并适当发散。“走”不仅是字面上的迈开步伐、移动,还包含行动、实践、探索、突破、尝试、选择、奋斗、努力等意思。“前”不仅是字面上的推进,还包含发展、成效、进步、未知、加深(认识)、成长、充实(精神世界)等。紧接着,考生可聚焦“走”与“往前”的关系展开论证分析。对于这一判断,可进行思辨,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认同者强调行动的重要性,不认同者强调明确目标引导的重要性,据此,可展开丰富立意。论述时,考生亦可结合社会现象来分析,如“摆烂”“佛系”“松弛感”等,力求分析到位、语言流畅、思维深入。
立意方向
考生可从“走”的过程与结果入手,分析“走”这一行为本身的意义和作用。只要行动起来,迈出第一步,就是向前。“走”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动”。“哪”不是漫无目的,而是人生处处皆方向,走就意味着求变,充满了无限可能。哪怕结果是失败的,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走”通过“试错”制造了机会,增加了积累,为人们下一次“更好地走”做了铺垫。在困境和迷茫中,“走”的意义更加凸显,它意味着突破,需要人以极大的勇气但行前路、无问西东。
论述时,考生可以从课本中取材,寻觅那些为了理想孜孜以求、不知停歇的伟岸身影,如周游列国的孔子,彷徨呐喊着的鲁迅,寻求变法的革命志士……还可结合当下部分青年的摆烂、躺平、拖延、畏惧和怠惰等现象,以及对“成功学”和“人生规划师”的追捧,从反面分析“走”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坚定理想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去除功利色彩和捷径意识,在自己人生的大道上昂首阔步,走得斗志昂扬,走出独特的风采。
既是前路,总有方向,方向不唯一,重在能指引。当考生聚焦于“走”与“往前”的关系时,就要思考问题核心:走,是不是意味着在往前?“往前”的定义很重要,它是对“走”的成效的验收。事实上,“往前”的标准并不固定,亦不唯一。世俗意义上的名利双收,不一定就是“往前”。前方,可由人自主定义,它可以是精神的愉悦,可以是认识的加深,可以是经验的累积,抑或是拥有更多可能性。“往前”没有模板和范式,它只要求坚定不移的步伐和探索未知的勇气。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多彩而独特的,每一次“走”,都是发掘的过程,正确的方向,就是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取材时,考生的思路要尽力拓宽,我们可以写一个人的“往前”,如陶渊明的仕隐选择,苏轼的精神突围,袁隆平的勇敢尝试;可以写一个城市的“往前”,如淄博的烧烤,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贵州的村超……
考生可辩证看待这一题目,对“哪儿,就是任何方向”提出反对意见。人生短暂,最关键的就是那几步,不一定往哪儿走都是往前走,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现象时有发生。若无明确方向的指引,盲目行走,人容易满盘皆输,因此不可一味放大“往哪走”的意义,不能“任何方向都行”。
当然,目标不用一成不变,也不必非常具体,它可以是一个适度的“范围”,可以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可以是动态化的。只要信念和大方向不变,人就不会偏离轨道。由此,考生可寻找适合的素材来论证:或联想到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引用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作时一定要注意:不要为了反驳而反驳,要在把握好“走”与“往前” 的关系的前提下去思辨。
考场佳作
走起来,往前走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刘竹韵
“往哪走才是往前走?”众多沉思的声音,穿越时空、交汇一处,汇聚成共鸣的浪潮,向自己、向社会、向祖国发出了一次次穿透古今的叩问。这些人,被困在“走与不走”的选择题中,执着于找到正确方向后再动身。但,当对未来的迟疑变成脑中的空想,前路也就随之迷茫。此时,我们要大声回答:走起来,往前走!
哪里是前,是人为的定义,抽象而流动;而走起来,则是客观上存在的行动,具体而稳固。我们总是执着于“前”的结果,却忽视了“走”才是关键。其实,勇敢迈出第一步,带着身体与心灵一同“动起来”,往哪走,都是往前走。
迈开腿,才会有往前的可能,才能在不确定中寻到机遇,走出一条发展的大道。在国家命运危在旦夕时,五四青年们积极采取了各种行动:办报纸、做演讲、翻译外国书籍……他们并不知如何才能更好地救亡图存,但他们向四面八方延伸的脚印,最终踩出了一条通向思想解放的宽阔大道;在国家发展阻滞不前时,邓小平迈出了“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步,在经济方面大胆探索,于是,我党在实践中,开创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是发展的开端,没有走,何谈往前!在迷惑与困顿中,鼓起勇气踏出的第一步,能将飘忽不定的前路变得具象化。越是艰难,越要坚定地迈出脚步,才有可能从迷雾中看到希望的火光。
当我们真正走起来,就能自主定义何为“前”。许多人将手中的成功学宝典翻看了一遍又一遍,企图沿着别人的轨道找到自己的前方,却忘记了:人群聚集处,并不一定是前方,适合自己的才是。当我们跳出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成功模板”,便会发现:每条路上都有不同的风景。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往哪走”就是鲁莽地快马加鞭,如没头苍蝇向周围乱跑。如此这般,身体虽在不断行走,思想却被随意放逐。我们应在行走中深刻地思考哪里才是“前方”,如此,才能拥有看清事物本质后的泰然自若,才能穿过狂热的人群,坚定地向前走去。
一个往前走的人,有逆流而上的勇气,可以在浮躁的社会中生出一种定力。“既然已经身在谷底,向哪儿走都是向上。”这句话不是低谷者的自嘲,相反,它是将要崛起者的自我勉励。这种勇气是“北大保安考上北大”,是隐姓埋名的几代航天人写下“活着干,死了算,忠骨埋在羊大曼”。他们静静地在自己的世界里慢慢往前走,“向上力”便在社会中形成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步履不停,生命不息。即便走错,也是向前,因为它告诉你:此路不通。所以,带着内心最初的理想勇敢上路吧!哪怕困难重重,哪怕风浪汹涌!走在属于自己的那条路上,往哪走,都是往前走。
本文聚焦于“走”与“往前”的关系,强调“走起来”的重要性,对“走”和“往前”有清晰且深刻的认识。考生先阐明了“走”的意义:在不确定中寻找到机遇,接下来进一步指出“前方”由自己定义,但这并不等于盲从,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才是真正的“往前”。最后,考生结合现实,说明“走起来”才能促进社会“向上力”的形成。文章说理层次丰富,素材运用到位,富有个性色彩。
温馨提示
▼
本文出自《作文素材·高考版》(第11辑)
-END-
往期推荐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