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金融市场中,流动性风险管理对于银行和金融机构至关重要。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尽管金融机构具备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义务的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压力测试作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金融机构评估在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从而采取必要措施以增强流动性管理体系的稳健性。
一、流动性风险概述
流动性风险与清偿风险不同,它关注的是金融机构在可持续经营情况下的资金筹集能力。流动性风险的成本概念较为突出,包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特别是在市场压力情况下,即使是资本充足的银行也可能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问题,因此充足的流动性储备对于应对流动性风险至关重要。
二、压力测试的重要性
流动性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流动性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模拟商业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压力测试能够评估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体系的脆弱性,并为加强流动性管理提供依据。有效的压力测试需要检验银行承受流动性风险的能力、揭示流动性风险状况、检查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
三、压力测试的方法
1.标准法
标准法是基于资产负债业务分类的压力测试,对不同业务赋予不同的压力系数,测试商业银行在压力状态下某一监管指标能否合规或安全度过设定的生存期。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可能不会过分关注业务期限,多数情况下使用的是业务余额。2.现金流法
现金流法是基于现金流量表的压力测试,注重期限的划分,一般会具有多个期限维度。这种方法会先计算出各种期限可能产生的缺口,然后审视持有证券和自身融资能力能否弥补缺口,从而得出自身能否度过设定的压力状态。四、压力测试的实践1.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 在进行压力测试时,需要考虑影响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经营战略、资产负债结构差异、流动性资产储备等;外部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发展状况、货币政策、支付结算系统等。这些因素共同影响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状况。2.存款稳定性分析 存款作为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其稳定性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在压力测试中,需要对存款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包括考虑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存款性质(零售、批发)以及客户关系(核心存款和有业务关系存款)。3.衍生工具及外汇资金 衍生工具在压力状态下可能成为流动性压力的作用方。在进行压力测试时,需要考虑衍生工具对流动性需求的压力,包括衍生品交易所引起的现金支付、信用评级下调对衍生品和其他融资交易所需增加的抵押品等。4.贷款承诺与资产支持商业票据 贷款承诺的存在使得银行产生或有资金流出,而在企业看来,贷款承诺是其应对意外现金流短缺的有力保障。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比贷款承诺对流动性压力的影响更大,需要在压力测试中充分考虑。5.回购交易市场 回购融资是金融机构从银行获得借款的重要途径。在构建流动性压力测试时,需要考虑回购市场及其相关因素,包括回购融资领域和交易商之间回购领域的影响。6.抵押品 抵押品在回购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压力测试中,需要考虑抵押品的信用质量、交易对手的信用质量以及回购期限对抵押品折扣的影响。7.银行间批发融资 银行间市场使银行可以更好地进行期限错配,但也使得银行对银行间批发融资过于依赖,导致流动资产的不足。在压力测试中,需要考虑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风险。8.日间流动性与亲周期效应 日间流动性风险和亲周期效应也是流动性风险管理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日间流动性风险指的是银行在工作日内延迟付款的风险,而亲周期效应指的是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9.外币计价证券与清算、结算存款 以外币计价的证券和在其他机构的清算、结算存款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也不容忽视。这些因素可能在压力时期影响银行的流动性状况。10.中央银行的角色 中央银行作为最终借款人,其支持功能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应急计划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银行频繁依赖央行支持将存在潜在的负面声誉影响。流动性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压力测试作为评估和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有效工具,能够帮助金融机构识别潜在风险点和脆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政策响应和改进措施。通过综合考虑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应对流动性风险,确保业务的持续稳定发展。
流动性压力测试
2023年3月美国硅谷银行风险事件表明美国压力测试体系未充分覆盖相关风险。
一方面,压力测试情景未充分考虑不利冲击的严重性。2022年度压力测试中,美联储虽设定了多层次的风险情景但冲击普遍偏弱,如严重不利情景下,设定美国2022年CPI增幅为1.3%-2.3%,但实际CPI增幅最高达9.1%;再如,美联储设定2023年1季度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0.9%,但实际2023年3月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高达3.34%,情景设置与现实的偏差直接影响了压力测试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压力测试对象过于关注大型银行,未充分覆盖可能的脆弱中小机构。以硅谷银行为例,其在倒闭时按监管标准属于“第四类”机构,适用更宽松的资本规划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标准。因为过渡期和两年一次的压力测试时间安排,硅谷银行直到突破1000亿美元资产三年后(2024年)才需要参加DFAST压力测试”。
流动性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流动性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测算商业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从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体系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进而采取必要措施。
流动性压力测试需要检验银行承受流动性风险的能力、揭示流动性风险状况、检查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为加强流动性管理提供依据。实际上,G25流动性覆盖率指标本身就是一种压力测试指标,但其在极端情况下会迅速下滑,不具备先导性作用。
相反,最可靠的反而是最传统的现金流缺口测试法,1104报表体系中的G21《流动性缺口统计表》就是通过现金流测算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压力测试方法。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尽可能将压力测试的范围扩大到90天中的每一天,如果不能到90天最少也要到30天。
一、流动性压力测试概述
国际清算银行(BIS)把压力测试定义为压力测试情景或敏感性压力测试,进而把压力测试情景定义为变量测试,既能以过去的重大事件进行历史情景测试。所谓“情景”,即对未来看法的综合描述,强调“假如怎么样“,商行银行“那么会”怎么样,“应该”怎么样。
情景分析有助于银行深刻理解并预测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其整体性流动性风险可能出现的不同状况。情景可以用历史来模拟,比如2013年6月金融市场流动性风波,2018年5月包商银行接管后同业市场流动性冻结。将这些变量导入到模型之中,对未来的现金流进行测算,看在什么时点会出现流动性缺口,采取什么手段来应对流动性风险。
情景也可以根据假设来开展。银行可以通过面临的市场条件分为紧张、恶化、极差三种情形,采取轻度、中度和重度流动性压力测试,并结合现有的基准情景,得出压力测试结果并对结果展开分析。分析时尽量考虑每种情景下可能出现的有利或不利的重大流动性变化。其中,深入分析最坏情景,比如即面临流动性危机时的意义最大。通常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银行自身问题。银行绝大多数流动性危机根源在于自身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存在致命的薄弱环节。比如高管对风险的重视领域局限于信用风险。比如IT系统不支持数据获取,无法识别和监测流动性风险。当过度错配的资产负债结构碰到市场流动性紧张,为了平头寸,极容易导致以不合理的价格去购买资金,实际已经是流动性风险已经暴露。
二是金融市场危机。即当市场不能以低成本提供价格信号,实现资源的顺利交换和风险转移等市场功能时,市场流动性突然蒸发,交易过程的中断更加剧了价格的波动。比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中,欧美银行体系为了自保,不愿融出资金,直接导致整个市场丧失了流动性,正常交易无法达成,基于持续的市场流动假设已然失效,学界将把其称为“流动性黑洞”。
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管理
2008 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历时 4 年仍存余威,监管全球银行业资本水平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 2009 年底首次提出流动性监管概念及测量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国银监会也于2012年设计出G25《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情况表》,报表分为2个部分,表1为流动性覆盖率(LCR)计算表,表2为净稳定融资比例(NSFR)计算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LCR应持续达标,而这达标线是100%。
从LCR的设计来看最符合流动性压力测试,该指标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能够在银监会规定的流动性压力情景下,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满足未来至少30天的流动性需求。但该报表由于是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指标,逻辑判断标准严格,数据的获得高度依赖于成熟的IT系统,导致中小银行很难手工计算LCR。原银监会也考虑到国情,只要求资产规模2000亿元以上的银行按季度报送G25报表。
2018年5月23日,原银监会以3号令的形式发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2000亿元以下的中小银行增加了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指标(HQLAAR)。该指标相对LCR易于计算,可以说是对中小银行短期压力测试的补充。
LCR和HQLAAR两项指标都是衡量银行是否可以通过出售优质流动性资产来满足30天内现金净流出。对不同期限的流动性错配情况以及压力测试依然要通过G21《流动性期限缺口统计表》来完成。比如,通过现金流缺口测算中度压力情形下,商业银行90天内的最短生存期。
三、流动性期限缺口报表
(一)报表结构
从报表结构看,《G21流动性期限缺口统计表》主表并不复杂,它由4个主要填报行、2个计算行和1个附注行构成,主要填报行包括了资产总计、表外收入、负债合计和表外支出;计算行分为到期期限缺口和累计到期期限缺口,附注行主要用于模拟计算可沉淀活期存款的剩余期限。
而填报列根据剩余期限划分为“次日”、“2日至7日”、“8日至30日”、“31日至90日”、“91日至1年”、“1年至5年”、 “5年至10年”和“10年以上”,无法确定期限的纳入“未定期限”,逾期的资产纳入“逾期”统计,最后一列为总计栏,用于和《G01资产负债项目统计表》作校验。
[5.到期期限缺口]是指填报机构在报告日(每季度最后一日)至到期日的“次日”、“2日至7日”、“8日至30日”、“31日至90日”、“91日至1年”、 “1年至5年”、 “5年至10年”和“10年以上”8类剩余期限中对应的资产与负债之差。如到期期限缺口“8日至30日”是“8日至30日”的资产加表外收入,与负债加表外支出之差。
[6.累计到期期限缺口]是指填报机构在报告日(每季度最后一日)至到期日的“次日”、“2日至7日”、“8日至30日”、“31日至90日”、“91日至1年”、 “1年至5年”、 “5年至10年”和“10年以上”8类剩余期限中对应的资产与负债缺口之和。如“8日至30日”对应的累计到期期限缺口是“30日以内”的累计到期期限缺口,分别是“次日”、“2日至7日”和“8日至30日”到期期限缺口之和。
最后一行[7.活期存款]的具体填报方法为:活期存款中的较为稳定的部分填入“一年以上”,其余部分平均列入一年以内的各剩余期限内(以各时间段期限占比进行分配)。活期存款中的较为稳定的部分根据过去12个月(360天,含本月数据)最低存款额填报。例如,某银行在2009年3月底的活期存款(不含财政性存款)为150亿元,在过去12个月中最低活期存款额(不含财政性存款)是80亿元,那么该银行一季度末活期存款(不含财政性存款)中较为稳定的部分就是80亿元,应在“一年以上”项目下填入80亿元;其余部分即(150-80)亿元,要平均列入一年以内的各剩余期限内(以各时间段期限占比进行分配),如在“2日至7日”项目下应填入((150-80)/360)*(7-2+1)亿元。2018年业务制度更新增加了公式,填报机构只要填入过去12个月中最低活期存款额即可。
(二)监管指标
报表的第II部分为主要流动性指标,分为[8.核心负债比例]、[9.流动性匹配率]、[10.流动性缺口]、[11.流动性缺口率]。
其中,10.流动性缺口]、[11.流动性缺口率]不再仅计算90天内到期流动性缺口率,而是分为“次日”、“7日”、“30日”、“90日”和“1年”。以90日内到期流动性缺口率为例。分子为90天内到期流动性缺口,分母为90天内到期表内外资产。
按照商业银行监管核心指标,90天内到期流动性缺口率作为监测指标最低要求为-10%。每个期限的累计流动性缺口率都可以用该期限累计缺口去除以对应期限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但由于没考虑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变现,所以对纳入银行账薄管理的大量债券按照剩余期限计入资产,容易导致正常情况下银行各期限均可能存在较大缺口。好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发布后直接将各时段流动性缺口率降格为监测指标。所谓监测指标并无统一监管值,因此并无必要为了满足原监管要求而调整报表,否则反而导致压力测试变形。
假如“次日”、“7日”、“30日”、“90日”或“1年”中的流动性累计缺口为负值,但银行能以优质流动性资产覆盖缺口,该银行流动性仍将处于低风险状态。即便不能完全覆盖,银行存在较小的流动性负缺口,但银行依然可以以可靠的、不受市场供求影响的其他资金来源覆盖,该银行流动性处于中度风险状态。但如果流动性缺口率较高,而且存在严重的到期日、币种错配问题,尤其是持续需要同业资金的续接来覆盖负缺口,一旦市场发生变化,银行完全超出其市场融资能力,就会处于高风险状态。
四、次日如何确定
“次日”指下一个营业日。对在非营业日到期的项目应该视为在紧接的下一个营业日到期。营业日是指在当天该项业务可以正常进行和开展,不会受到休市、假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业务的营业日可能存在差别。
常规的存款业务节假日存单到期依然可以取现,但对公业务、同业业务节假日不营业,所以就会受到一定影响。
国庆小长假,10月1日至7日到期的业务均视为“次日”,那么10月8日到期的业务在9月末报表如何统计呢?还是“次日”。10月9日到期的呢?是不是“2-7日(含)”,按填报说明要求,除“次日”以外其他期限区间按原始(合同)到期日天填报,这时候就是9天了,要填报在“8-30日(含)”这个区间中。所以,本月的报表“2-7日(含)”的数据会很少。
五、一年到底是360天还是365天?
在G21报表中“91日至1年”(含1年)到底是剩余360天,还是严格按照对年对月对日算?比如填报2018年9月30日起息,2019年9月30日到期的资产,自然日为365天,到底算“91日至1年”(含1年)还是“1年至5年”呢?
从[7.附注:活期存款]的例子看是360天,假如1笔原始期限1年的贷款发放日如果正好是报告日2018年9月30日,但发放完之后剩余期限却成为“1年至5年”,显然也不合理。
不过很多银行为了保持统一,将1年直接等于360天,也算是统一了不同资产负债的标准。但不同银行之间不同的算法可能造成差异。
笔者认为1年算360是可以的,但5年不能360×5=1800天,这样就不太合理了,整整少了26天或27天(之中有2个闰年)。
六、流动性压力测试
(一)压力情景或事件
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及风险状况,监测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的特定情景或事件,采用适当的预警指标,前瞻性地分析其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可参考的情景或事件包括但不限于:
1)资产快速增长,负债波动性显著上升;2)资产或负债集中度上升;3)负债平均期限下降;4)批发或零售存款大量流失;5)批发或零售融资成本上升;6)难以继续获得长期或短期融资;7)期限或货币错配程度加剧;8)多次接近内部限额或监管标准;9)表外业务、复杂产品和交易对流动性的需求增加;10)银行资产质量、盈利水平和总体财务状况恶化;11)交易对手要求追加额外抵(质)押品或拒绝进行新交易;12)代理行降低或取消授信额度;13)信用评级下调;14)股票价格下跌;15))出现重大声誉风险事件。
(二)压力情景参数设置
按照匹配性原则,中小银行业务由于没有大行那么复杂,可以设置一些基本的风险因素来进行压力测试。比如,存款大量流失、批发性融资的可获得性下降、信用违约情况大幅出现等。压力测试可设置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情形,压力情形持续时间设置为90天,并以此来计算不同情形下压力测试结果银行最短生存期。以下风险因素和压力情景的参数供参考。
表1:流动性压力测试风险因素和压力情景设置表
压力情景只反映假设的市场环境不利变动情况,不代表市场未来走向和发展状况就是如此,银行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倒推自身能够承受压力的最大权重,并着手在某一方面做出改进。
在做压力测试前,要模拟压力下现金流发生变化的基准情形,以作为轻、中、重度压力下的基准,主要假设如下:
1.90日内到期存款的续存率为50%,90日内到期小微贷款的续贷率为100%,其他贷款的续贷率为70%。
2.计算存款流失时,不包括90日内到期的存款。存款流失按日平均分摊计入90日内的现金流。
3.因存款流失以及90日内存款到期而减少缴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计为90日内的现金流入。
4.计算同业负债规模下降时,不包括90日内到期的同业负债。
5.计算优质流动性资产变现价值和质押融资金额时,90日内到期的债券不计入其中。
6.对发起设立附属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按日平均分摊计入90日内的现金流。
(四)最短生存期计算
在计算最短生存期时,首先要分别单独考虑表内部分和表外理财部分,再考虑表内和表外合在一起的部分。资管新规后,表外理财出现缺口的可能性很小, 从实质来看,表外理财正缺口并不能补充表内的负缺口,相反,表外理财负缺口会给表内资金造成压力。
上述3个部分首先区分出基准情景、轻度压力、中度压力和重度压力,再分别计算不考虑风险缓释和风险缓释后的现金流缺口,并利用现金流平摊法来计算最短生存期。
G21《流动性期限缺口统计表》将期限分为“次日”、“2日至7日”、“8日至30日”、“31日至90日”、“91日至1年”(含1年)、“1年至5年”(含5年)、“5年至10年”(含10年)、“10年以上”八类。统计不同剩余期限内的流动性缺口或累计缺口。
如果次日出现负缺口,银行最短生存日就是次日,所以最短生存期为1天。
如果次日缺口为1亿,2日至7日缺口为-3亿,累计缺口为-2亿,那么使用平摊法,2日-7日每天缺口为-3/6=-0.5亿元,次日缺口能覆盖后2天,最短生存期为3天。
如果次日缺口为1亿,2日至7日缺口2亿,8日至30日缺口-10亿,那次日至7日累计缺口是正3亿,8-30日缺口为-10亿,按日平均,每天平摊缺口为-4300万,因为前7日有多余3亿,从第八天开始这样能覆盖住8-30日中6天累计缺口不会出现负数,那最短生存期为7+6=13天。
如果次日、2日至7日、8日-30日累计缺口均为正数,说明银行能够安然度过未来30天,此时,最短生存期至少为30天。同样的逻辑,我们可以计算出90天内银行的最短生存期。
表2:流动性压力测试模板
七、流动性压力测试报告
(一)报送要求和频率
做完压力测试后,需要按季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送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报告,内容包括压力测试的情景、方法、过程和结果。出现市场剧烈波动等情况时,应当提高压力测试报送频率。商业银行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对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进行重大调整的,应当及时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告相关情况。
(二)报告主要内容
对中小银行而言,压力测试不能仅仅为应付监管,其分析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描述。如果使用的是统一设置情景,可以简化描述。如果测试中使用了内部假设、参数和模型应分别详细描述方法论,以此向监管展示未来90日内表内外项目在不同压力情景下的每日现金流测算基本方法。
其二,具体分析各种压力测试结果。针对不同压力情景下现金流缺口和最短生存期进行分析。比如不考虑风险缓释后最短生存期很短,但考虑风险缓释后依然可以达到90天,说明本行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可以从容应对不同压力下现金净流出。
其三,揭示本行流动性风险点或风险隐患。主要展示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是否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是否过于激进,金融市场部门和资负部门能否协同,信息系统是否支持计算每日流动性缺口等等。对风险点和风险隐患的揭示有利于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
其四,提出改进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比如本行高度依赖同业负债,同业投资较多,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或流动性匹配率指标较低,这时候就要改变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根据需求减少流动性错配,直至达标。
其五,提升本行流动性风险应急处理能力。充分考虑流动性风险触发应急计划的情景,细化流动性风险触发应急措施,完善危机期间内外部信息沟通和报告机制,针对不同情景制定各类危机处理方案。相关内容均可参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附件1: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的说明来制定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