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颖教授团队在国际放射肿瘤学顶刊《IntJRadiatOncolBiolPhys》发表研究成果

民生   2024-11-16 16:59   重庆  



近日,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王颖教授团队在国际放射肿瘤学顶级期刊《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发表题为《A Randomised, Multicentre, Phase II Trial of Camrelizumab with or without Metastasis-directed 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in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报道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或不联合立体定向放疗治疗复发/转移性鼻咽癌(R/M-NPC)的随机对照、多中心II期研究(CAMRESBRT,NCT04830267)”的结果。该研究结果显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转移灶立体定向放疗未能提高未照射病灶的客观缓解率(ORR),但有提高疾病控制率(DCR)的趋势,耐受性良好。同时,该研究成果还入选2024年ASCO Breakthrough的壁报展示环节(摘要号:141),并获得抗击癌症优秀奖(Conquer Cancer Merit Award)。

研究背景

大约20%-30%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在放化疗后仍会复发或转移,其中远处转移是主要的失败模式。PD-1单抗已成为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R/M-NPC)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然而,单药PD-1单抗在治疗R/M-NPC中的总体ORR仍然较低,约20.5%-34%。

立体定向体放射治疗(SBRT)与抗PD-1联合治疗在R/M-NPC中的证据较少。SBRT目前是用于转移灶导向治疗(MDT)的常见方式,具有较高的局部控制率和安全性。当与系统治疗或免疫治疗联合使用时,SBRT还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包括免疫原性细胞死亡、触发肿瘤抗原释放和趋化T细胞浸润肿瘤微环境)在远处未照射病灶中诱导“远隔效应”。大多数NPC肿瘤微环境中高表达PD-L1且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这使得考虑PD-1单抗和SBRT在NPC中的协同作用成为可能。

本研究报道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转移灶立体定向放疗在R/M-NPC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3家中心(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筛选了既往未接受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且有≥2个病灶和至少1个可测量病灶的R/M-NPC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单独卡瑞利珠单抗(200 mg,静脉注射,每2周1次)或卡瑞利珠单抗联合转移灶立体定向治疗组。SBRT治疗组的患者必须有1个病灶可以通过SBRT进行转移灶定向治疗,SBRT在第一剂和第二剂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期间隔天一次分3次进行27 Gy的放疗。

主要研究终点为按照RECIST v1.1评估的非照射病灶的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研究终点包括照射病灶的ORR、DCR、PFS、OS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

研究在2021年3月1日至2023年8月16日期间纳入了39例R/M-NPC患者,这些患者被随机分为单纯卡瑞利珠单抗组(n=20)和卡瑞利珠单抗+转移灶立体定向治疗组(n=19)。44% (17/39)的患者为寡转移病灶(≤3个病灶),46%(18/39)合并肝转移。两组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的中位持续时间分别为4.1个月(95% CI:2.4-10.9)和4.7个月(95% CI:2.3-11.0)。SBRT的部位依次为肺(8/19,42%)、肝(4/19,21%)、骨(4/19,21%)、淋巴结(3/19,16%);中位SBRT靶区体积为5.8cc(IQR: 2.7-13.5)。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非照射病灶的ORR无差异(26% vs 30%,P=0.51),卡瑞利珠单抗+转移灶立体定向治疗组的DCR为73.7%,而卡瑞利珠单抗组为60% (P=0.37)。

中位随访25.8个月后,卡瑞利珠单抗+转移灶立体定向治疗组和卡瑞利珠单抗组的中位PFS分别为9.3个月(95% CI:6.2-NR)和8.8个月(95% CI:3.3-NR)(P=0.75),中位OS分别为未达到(95% CI:20-NR)和13.7个月(95% CI:11-NR)。探索性分析发现,对于转移性病灶>3个(HR=0.23,95% CI:0.07-0.77;P=0.009)和无肝脏受累(HR=0.29,95% CI:0.07-1.21; P=0.070)的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转移灶立体定向治疗组的OS更长。

两组3级及以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 vs 15.8%),接受SBRT的患者中有21.1%发生1级放射性肺炎。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简介

王  颖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

• 第三批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法国巴黎国立卫生研究所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学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放疗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疗医师分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重庆抗癌协会副理事长,重庆抗癌协会鼻咽癌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

隋江东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放疗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 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放射肿瘤学联合培养博士,重庆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IJROBP、Radiother Oncol、Nucleic Acids Res、Cell Mol Biol Lett等发表多篇SCI论文。

• 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放射生物学组成员,重庆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兼秘书,重庆市医师协会放疗医师分会头颈部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抗癌协会鼻咽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张  欣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 以第一/共一作者在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Radiother Oncol, Oral Oncol等发表7篇SCI论文,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5项

• 获2024年ASCO Breakthrough大会Merit Award奖,获2024年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获邀在ESMO Asia、ASTRO等国际会议做口头报告、壁报展示

闫  瑾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

• 擅长头颈部、胶质瘤常见肿瘤的放射治疗,尤其在头颈鳞癌、鼻咽癌的治疗方面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 在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等发表论文数篇,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雷倩倩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青年人才,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分会姑息治疗学组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委会第四届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委会第三届放疗学组委员,北京精准放射医学学会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分会委员会委员,法国让莫奈大学医学院肿瘤放射治疗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发表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等SCI论文10余篇,ASTRO、SABCS等国内外会议口头发言及壁报展示,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



文字丨肿瘤放射治疗中心

编辑丨易若曈

审核丨熊志翔 程风敏

点击下方蓝字查看论文原文

重庆肿瘤防治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新闻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