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8日,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召开智能肿瘤学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会暨品牌建设主题年启动会,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科发展潜力,强化形成标志性科创成果的能力,为打造高质量医疗服务夯实基础。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副书记、市疾控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畔,重庆市科技局党委副书记许志鹏,重庆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谢辛,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邓绍江,重庆市人社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易君,重庆市卫生健康委人事处副处长周君,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科教处副处长谯波,重庆大学医学部主任刘国祥,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曹华军,重庆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王亚洲出席会议,以及医院全体院领导、中层干部、博士学历人员及职工代表等3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张维主持。
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邓绍江在讲话中指出,本次会议既对智能肿瘤学学科基础、最新进展、未来趋势进行了复盘梳理,又对智能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创建路径及品牌建设年重点任务进行了科学部署。希望肿瘤医院以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契机,主动作为、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特色,充分发挥出重庆大学学科平台优势,努力构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创新体系。一是狠抓科技。要坚持问题为导向、需求为牵引,聚焦重大疾病防治、生物医药创新、健康医疗、大数据等前沿领域,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不断产生出具有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二是创新机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要从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全面构建创新机制。三是加强人才建设。持续与国际先进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团队,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科研团队。四是深化产学研。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和应用推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是一项系统工程,希望大家能够团结一心,咬定目标,澎湃向前,将实验室的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科研创新高地和人才的摇篮。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吴永忠致辞。他表示,过去一年,医院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在攻坚克难中开创新局面。党建统领再上新高度:医院入选全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标杆单位、市级公立医院党建示范医院。乳腺中心党支部入选全国公立医院临床科室标杆党支部,放疗中心党支部通过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验收。业务发展取得新突破: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6.16%。住院手术台次同比增长11.63%;四级手术台次同比增长20.32%,手术占比21.43%、四级手术占比59.95%。学科建设实现新进展:202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全院发表论文517篇,SCI255篇,平均IF6.23,单篇IF最高63.5。妇科肿瘤中心获批妇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人才队伍迈向新阶段: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全职引进蔡文立教授等一批高端人才,新获批国家级人才称号1人、省部级人才称号32人次。
吴永忠书记指出,2025年,医院发展主题定位为“品牌建设年”,将着力打造党建、学科、人才、管理、群团“五大品牌”。深化责任区岗,建设红岩先锋示范型党组织,擦亮重肿党建统领医院高质量发展名片。强化优势学科,加强学科宣传,突出临床导向,重点打造长板学科,提升学科实力。加强智能肿瘤学科建设支持,以国家癌症大数据平台落户重庆为契机,加快肿瘤诊断治疗人工智能应用研究,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或国家级研究创新中心。拓展延伸2024“人才集聚主题年”任务,做好人才引进和院内战略性人才储备,优化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吸引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医院发展。深化管理品牌,打造“智慧安防”“智慧招采”等数字重肿建设,做好科研培训和英语培训,坚实发展根基。树立特色群团工作品牌,强化统筹推进,切实服务职工,推动群团工作提质增效。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徐波作智能肿瘤学创新研究中心建设汇报。他介绍,中心以临床需求和问题为导向,聚焦恶性肿瘤,融合人工智能引导的智能肿瘤学基础研究及药物研发,是融合肿瘤生物学、临床肿瘤学、影像学、病理学、生物基因组学与计算机科学等的交叉学科。中心以肿瘤演进与分子可视化研究、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研究、肿瘤智能检验与预警、肿瘤智能纳米药物、智能肿瘤学关键技术平台为研究方向,下设大数据研究平台、影像组学研究平台、病理组学研究平台、蛋白基因组学研究平台、免疫组学研究中心、智能放疗研究平台,以创建国际领先的智能肿瘤学研究平台为目标,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助力“健康中国2030”建设 。2023年,《智能肿瘤学(Intelligent Oncology)》正式创刊,并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2024年,智能肿瘤学知识库智能系统正式发布,《智能肿瘤学》创刊号正式上线,学术影响力稳步提升。未来,中心将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临床需求、服务学科发展、服务产业为目标,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创新和可持续的医学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以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多重需求。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人事科主任徐灵莉从“党管人才 倾力支持 纵深推进制度保障政策创新”“栽好梧桐 倾情招引 持续构筑高能级引才磁场”“广施良方 倾注真情 聚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搭建平台 倾心生活 全力营造高品质人才成长生态”等四方面介绍2024年人才引育工作开展情况。
2024年,医院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以“人才聚集年”主题建设为基础,筑巢引凤、聚才引智,引进蔡文立教授担任“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智能肿瘤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首席AI科学家”,引进邓志勤教授担任“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智能肿瘤学研究中心PI、首席药物研发专家”。会上,由徐波院长分别为他们颁发聘书。
ren
人
wu
物
jian
简
jie
介
蔡文立
博士、医学人工智能与三维影像分析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MGH)三维量化影像实验室主任、博士后导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智能肿瘤学研究中心首席AI科学家。主要研究领域医学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量化影像分析与放射组学,肿瘤疗效评估,CT结直肠癌筛查,三维医学影像可视化等。
量化影像先驱者:国际上最早开展量化影像分析研究的学者之一;创建美国麻省总医院量化影像分析实验室;主持开发量化影像分析和放射组学的开放研究平台3DQI。
影像AI引领者:主持美国NIH和ACS资助研究项目6项(含两个NIH/R42 Phase.II项目);发表SCI杂志论文80余篇(一作或通讯作者50篇), SCI会议论文30余篇,会议报告100余篇,编著学术著作3部,获奖15项(包括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一等奖)。
技术转化开拓者: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11项;主持和参与多个FDA和NMPA批准的影像分析产品开发(如虚拟肠镜V3D.Colon、三维肿瘤疗效评估平台QTIE.Lab)。
ren
人
wu
物
jian
简
jie
介
邓志勤
博士、博士后、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智能肿瘤学研究中心PI、首席药物研发专家。研究方向为抗肿瘤药物,聚焦在构建可控活化的金属抗肿瘤前药。目前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在Nat. Chem.,Nat. Catal., Nat. Synth., JACS, Chem. Sci., Biomaterials等领域高水平期刊发表文章13篇,参与发表Angew. Chem. Int. Ed., Chem, Adv. Func. Mater.等文章13篇,撰写了1本英文专著,拥有1项美国专利和1项中国专利。获得包括2023香港青年科学家奖,2021中国化学会菁青化学星火奖(全国10人,香港地区首位获奖者),英国皇家化学会Dalton Transactions Price等在内的国内国际奖项6项。
蔡文立教授以《从“数”到“智”的量化影像分析》为题作智能肿瘤学领域工作介绍。他表示,量化影像分析是指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和算法,从医学影像中提取与疾病相关的定量参数,即影像生物标志物(imaging biomarker),旨在更客观、更精准地描述疾病的状态。在过去的研究中,他主要从事于3DQI量化影像分析软件平台创建,并将量化影像分析应用于器官和病灶的定量测量、基于机器学习的影像组学分析、全身MRI 神经纤维瘤的体积量化分析、CT虚拟肠境的结直肠癌筛查等方面。未来,他将以构建多模态数据量化分析与生成式AI创新融合的虚拟MDT智能协同平台(MDT-Copilot )为目标,实时在线地为肿瘤医生提供MDT诊疗决策支持,进而为提高MDT覆盖率提供一种全新的基于生成式AI的解决方案。
邓志勤教授作工作介绍时表示,实现抗肿瘤药物的可控活化,减小毒副作用、克服耐药性是他前期的主要研究方向。未来,在智能肿瘤学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研究平台的支持下,学校及医院组建的高水平、多学科交叉的创新研发团队的支持下,以智能抗肿瘤药物为研究方向,建立具有自身特色、西部领先并争创国内一流的智能抗肿瘤药物研究平台,支撑重庆市的医药创新和发展。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中心主任邹冬玲作为国家优秀青年医师入选者,以《青春逢盛世 奋斗正当时》为题作分享发言。她表示,扎根临床,致力于医疗技术探索与实践是医生的本色。近年来,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局部晚期宫颈癌手术精准分期临床推广应用及转化研究,开展相关手术逾千例,相关成果助力国内宫颈癌指南更新;探索卵巢癌的治疗,在区域内率先开展卵巢癌超根治术,获得较高的满意减瘤率。在西部地区创新筹建首个类器官转化研究实验室,为解决卵巢癌耐药临床问题,率先开展首个国人卵巢癌类器官药敏临床试验。获批多项课题及专利,牵头编写国内首部肿瘤类器官诊治平台质量控制标准中国专家共识。率领团队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癌症中心卵巢癌规范诊疗质控试点单位、重庆市卵巢癌专病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市医师协会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规范化培训基地。未来,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也将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副主任隋江东作为2024年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以《科研为引领,谋放疗精准之策》为题作经验分享。以头颈恶性肿瘤放疗抵抗的机理不明、疗效提升与功能保护并重的技术欠缺、头颈肿瘤个体化精准放疗的体系缺乏等问题为导向,探索肿瘤放疗抵抗的机理、提出高精高效放疗技术策略、建立个体化精准放疗体系,先后在IJROBP、Radiother Oncol、Nucleic Acids Res、Cell Mol Biol Lett等杂志发表原创性科研成果20余篇,并先后入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市医学会医学科技二等奖。未来,将从基础探索、临床研究、技术融合等方面,积极揭示肿瘤异质性、制定治疗新策略、优化自适应放疗等开展系列研究。
文字丨刘春燕
图片丨李太杰
编辑丨刘春燕
审核丨熊志翔 程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