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原料的风险分析与质量控制

时尚   2024-11-03 22:02   山东  

进入20世纪以来,化妆品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安全性事件的发生,使得化妆品从业者、整个行业及其政府监管部门,乃至整个社会都开始关心化妆品安全问题。而此问题的起因大都与化妆品的原料有关。从原食品药品监督局发文强调监管责任主体到国家药品监督局逐步出台化妆品原料中石棉、游离甲醛、激素类成分等检测方法并将其纳入《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都彰显着化妆品原料的风险分析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有人说:原料的质量控制是一把双刃剑,搞不好伤着企业,搞得好能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价值。在我看来,原料的质量控制虽然必定会带来费用的增加,但它却是提升产品品质的必由之路,对品牌价值的增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化妆品原料种类繁多,《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2015版)》中已收录8783种化妆品原料。《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中收录了1290类化妆品禁用组分、98类化妆品禁用植(动)物组分、47类化妆品限用组分、51类化妆品准用防腐剂、27类化妆品准用防晒剂、157类化妆品准用着色剂。 化妆品是由各种作用不同的原料按照一定的配方比例及生产工艺加工制得的混合物。尽管影响产品质量的要素有多种,但是作为制作化妆品的基础物质,原料成为产品质量控制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化妆品原料面临的以下几大问题:1)化妆品原料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尤其是植物提取物方面的原料;(2)化妆品企业对原料带来的风险物质评估缺乏系统化;(3)部分化妆品生产企业化妆品原料的违法添加缺乏必要的验收程序。(4)供应商审计缺乏系统化管理。(5)缺乏便捷的化妆品原料追溯机制。

面对种类如此繁多的化妆品原料,如何管控上游原料进入化妆品生产企业,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有效提高化妆品的安全性,加强化妆品品质控制是关键。而化妆品品质控制又与化妆品原料密切相关。以对化妆品原料的控制为抓手,通常可采用以下几种措施:1)科学合理地选用化妆品原料;2提高化妆品原料的纯度;(3)避免原料各组分配合时所产生的的过敏性增效作用;(4)加强化妆品原料的入厂检验;(5)加强化妆品入厂后的管理。

为了更好的管理化妆品原料,化妆品企业建立了一系列流程化管理,确保化妆品原料从调研到最终转化生产使用的顺利实施。化妆品原料流程管理通常分为四个阶段:1供应商预审计;2配方设计开发阶段;3)供应商审计;(4)入厂质量管理。

由此可见,化妆品原料流程化管理需要不同部门沟通和协作,实现化妆品原料风险分析和质量控制。下面文章将对此做具体的阐述。

1. 化妆品原料审查是基础

化妆品原料审查包含供应商预审计和供应商审计两个阶段。两个阶段服务的对象有所不同,供应商预审计是帮助研发人员进行预判或预研,而供应商审计是为质量控制人员提供服务,帮助其进行化妆品原料检验。

1.1 化妆品原料供应商预审计

化妆品原料供应商预审计与化妆品企业内部控制要求有关,化妆品企业的采购人员或研发人员要求化妆品原料生产商或代理商提供原料的性能、检验报告、安全性评估材料,以便研发人员对原料进行预判或预研。

1.2 化妆品原料供应商审计

化妆品生产企业做好供应商的资质审查,是确保原料入厂的第一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2011年发布食药监办保化[2011]186号中明确提到关于供应商与原料的筛选要求:1)供货商资质,包括企业营业执照、合法的生产经营证明文件等;(2)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3)原料生产原理说明;(4)原料性能、规格、安全性评估材料、企业自检报告或有资质检验机构出具的有效检验报告。以此筛选要求为参考,研发人员结合提供的审计资料整理并制定化妆品原料入厂检验标准,为最终的入厂检验提供检验依据。

2. 化妆品配方设计开发是关键

在化妆品配方设计和开发阶段,需要做好五个方面工作研究。分别为:1)原料合规性评估;(2)原料风险物质评估;(3)限用物质使用量评估;(4)原料安全性评估;(5)原料配伍与禁忌评估。通过这五个方面的综合研究来评估原料对配方的合规性、安全性、稳定性的影响。

2.1 原料的合规性评估

原料合规性评估在求满足国内法规的同时也要参考国外法规要求。化妆品原料必须符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和《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2015版)》的法规文件要求,并且尽可能使用在《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2015版)》清单内的化妆品原料,对未列入《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2015版)》的原料应先进行化妆品新原料申报和审评,在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审批后方能使用。

国外法规通常作为参考文件,用来预判化妆品原料合规性发展趋势。研发人员应重视美国、欧盟、日本等重点地区的法规动态变化。比如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指导目录中指出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用品到 2020 12 31 日禁止生产,到 2022 12 31 日禁止销售。而早在2015年,美国就通过了《2015禁用塑料微珠护水法案》,法案要求所有生产商将不能再生产、引进任何含有塑料微珠的冲洗类化妆品,并禁止销售含有微型塑料颗粒的产品[1],以保护美国的水环境。此条例将于201871日生效。若研发人员能根据此法案做出预判,提早调整研发方向,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会受益匪浅。

由此可见,在企业建立内部原料法规动态收录机制,保证企业对原料合规性具有较高的前瞻性,给企业以便对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的发展方向进行预警和判断。

2.2 原料风险物质评估

国内许多化妆品企业在化妆品原料风险物质评估方面起步较晚,而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盟和美国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仅依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对化妆品原料风险物质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风险评估指南》对此做了较详细的介绍,该指南中提出:风险评估基本程序包含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四个方面。化妆品研发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化妆品原料的结构、合成工艺、稳定条件等信息,以便分析化妆品原料可能引入的风险物质。比如:聚丙烯酰胺可能存在丙烯酰胺单体,苯氧乙醇可能引入苯酚和二噁烷两种风险物质。做好化妆品原料风险物质分析,有利于建立化妆品原料中风险物质的控制标准。

随着科学技术和检验水平的不断提高,化妆品原料中的风险物质逐渐被识别出来。企业对化妆品原料风险物质评估应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持续监控风险,并分析化妆品原料风险物质带来的风险等级,并对风险进行分级管控,预防化妆品开发上市后的风险发生,同时对已上市的化妆品的做好风险预判,设定相应的应对处理预案。

2.3 限用物质使用量的评估

在化妆品原料限用物质使用量方面,研发人员应重点关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中47类化妆品限用组分、51类化妆品准用防腐剂、27类化妆品准用防晒剂、157类化妆品准用着色剂。除了这些要求外,还需要了解国外法规对限用物质的要求。如: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中要求水杨酸在淋洗发用产品中最大允许添加浓度为3%,在驻留型其他产品和淋洗型肤用产品中最大允许浓度为2%。但是,欧盟消费者科学委员会的观点是在润肤露,眼影,睫毛膏,眼线膏,唇膏和除臭剂中使用时,水杨酸的安全含量最高为0.5%,这里的含量指加入上述提到的化妆品中所有用途的水杨酸总量[2]。化妆品限用原料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限用原料的限量要求,需要重点说明,化妆品开发人员容易忽视化妆品原料中复配组分中含有的限用物质,导致最终产品中的限用物质超过限用要求。

2.4 原料安全性的评估

研发人员对原料开展一系列安全性评估,包括原料的应用(范围、使用量、人群)和毒理资料、可接受的每日最高摄入量和实际估计摄入量等,并对化妆品原料安全性数据进行收集与评估。原料安全性数据不足时,需要开展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急性经皮毒性试验以及皮肤刺激性等毒理学试验,同时还需要进行人体皮肤斑贴试验,重点关注不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中提到的化妆品准用防腐剂,这类作为防腐功能的非准用防腐剂需要做好系统性的安全评估,减少风险的发生

2.5 原料配伍的评估

在化妆品原料配伍方面,可参考化妆品配方配伍与禁忌[3]。原料配伍性差往往体现在有沉淀、结晶析出、浑浊等方面,比如在产品实际开发过程中甲酯、丙酯、尿囊素等原料预处理不好会出现结晶析出的情况;在使用含Ca2+离子的配方中要注意可能会有难溶性钙盐的沉淀产生;选择乳化剂不当的情况下,产品出现出水、分层、出絮等情况。只有解决好原料的配伍性才能进一步减少化妆品风险事件的发生。

3. 化妆品原料的入厂质量管理

化妆品原料的入厂管理流程通常包含三大块:1.原料编码入厂;2.质量部检验及文件归档;3.入库管理。企业通过入厂管理流程化确保化妆品原料品质管理,建立原料与出厂成品关联机制,应对市场的突发状况发生,实现化妆品问题溯源。

3.1原料编码入厂

化妆品原料编码入厂便于原料入厂后的检验和追溯,原料编码就像原料的身份证,通过原料编码将原料与成品建立必要的联系,同时将原料、成品以及厂家等编码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一码查询产品全生产流程信息,一旦市场出现不良反应投诉问题,通过一物一码的溯源机制,实现快速分析和查找突发问题的根源。

3.2 质量部检验及文件归档

化妆品原料入厂检验作为原料入厂前的最后一道重要防线,前期的化妆品原料风险分析工作,为化妆品原料的质量标准制定和入厂检验做了铺垫。化妆品原料内控质量标准通常是结合化妆品原料商提供的检验报告及检验方法,同时参考《中国药典》(2015版)与化妆品原料测定方法行业标准。建立重点项目(杂质、风险物质、活性物含量等)的检测,把好原料入厂检验关,是控制化妆品成品品质的重要一环。企业应结合内部和外部检验手段保证原料符合原料质量标准。

3.3入库管理

化妆品原料入厂后做好贮藏工作是关键。这是许多企业容易忽视的一点,贮藏条件可参考《中国药典》(2015版)对贮藏条件的要求,化妆品原料入厂后的管理参考《化妆品生产许可检查要点105条》中物料部分要求。对原料的有效期、复验期、失效期的标注务必要标注清晰,避免原料到期后发生与实际处置措施不一致的冲突。

4. 总结

总而言之,化妆品原料风险分析和质量控制是一门学问,需要各部门各司其职,层层把关:在化妆品原料选择过程中采购人员应擦亮眼睛,研发人员做好原料合规性评估、限用风险物质评估、限用物质使用量评估、原料安全性评估和原料配伍研究,质量管理人员做好原料入厂质量标准、入厂检验以及原料入厂后管理,同时公司法务人员做好法律方面的风险排除和保护机制,尽可能避免化妆品原料引发的风险事件发生,同时也要防止发生后带来的致命冲击。 


参考文献:

[1] SCCS,, Eirini PanteriSccs members Opinion of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onsumer safety (SCCS) – Opinion on the safety of cosmetic ingredient salicylic acid (CAS 69-72-7)[J]. 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2019.

[2] 陈桂容 ,李能,  许玉旬 , 化妆品中塑料微珠的国内外监管动态 [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8,14-18.

[3]肖子英,化妆品配方设计原则[J]. 香料香精化妆品, 19971-11.

妆说
化妆品科学解读不困惑,专业领域不迷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