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走到今天,谁炮制了这三个谎言,谁还相信这些谬论?

文摘   2024-09-02 18:42   北京  

9月4日至6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在北京举行。中非合作论坛机制成立以来,中国与非盟、与非洲国家合作硕果累累。
然而,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外部风险与挑战呈现出整体上升的态势。美西方不断在非洲与中国展开竞争博弈,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抢占基建领域的主导权;另一方面,企图通过制造负面言论来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炮制出诸如“新殖民主义”“债务陷阱”等不实之词来指责中国,进而恶化中非投融资合作的舆论环境。事实上,这些论调完全是美西方歪曲事实的无稽之谈。

 
2月18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游客们在友谊广场纪念碑前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 李亚辉 摄

01. 

谎言一:“债务陷阱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非洲国家一直是积极的参与者、支持者。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一大批项目在非洲国家落地生根、结出硕果。但同时,也有人质疑“一带一路”可能导致非洲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炮制出中国在非洲制造“债务陷阱”的论调。

  
而事实上,首先,没有人被迫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和自愿的,参与“一带一路”合作的国家和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利益和发展战略,自主决定是否参与具体的项目和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各方会通过协商、谈判等方式确定合作的细节和条款,并签订相应的合作协议或备忘录等文件。这些文件通常会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合作的目标、范围、实施方式、时间节点等内容。

 
散布中国制造了非洲“债务陷阱”的论调,其实预设的是非洲国家在不了解借款协议内容的情况下盲目签订。事实上,正如卢旺达驻华大使詹姆斯•基莫尼奥所言,非洲国家和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签署的协议都是双方坐下来经过认真讨论和协商后敲定的。任何一笔贷款放贷前,中国方面甚至会花三年时间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根据项目所在国实际情况,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导向,为项目建设提供贷款。

 
  
其次,中国并不是非洲最大的贷款国。非洲国家的最大债主其实是西方金融机构。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有数据可查的49个非洲国家,其外债共计达6960亿美元,其中多边金融机构和商业债权人所持债务占比近八成,它们才是有关国家债务压力的最大来源。
英国非政府组织“债务正义”(Debt Justice)2022年7月发布的一份报告同样显示,非洲政府的外债中有12%来自中国,而来自西方尤其是其私营机构的则有35%。这些西方贷款收取5%的利率,而中方只收取2.7%。

 
为了缓解非洲国家债务压力,2019年,中国发布了《“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助力共建国家提升债务管理能力。此外,中方也积极参与2020年4月二十国集团(G20)通过的“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非洲开发银行报告称,中国在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框架下贡献的缓债额度已经超过G7国家总和。

 
2013年以来,中国在非洲参与建设6000多公里铁路、6000多公里公路、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有力促进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事实证明,西方抛出“债务陷阱论”,更多是出于政治目的,试图干扰和破坏“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阻碍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这种论调与事实严重不符,也不会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全球发展和合作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2023年12月29日,中国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长蒋国庆(左)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的纳兹莫加医院查房。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02. 

谎言二:非洲国家对中国的政治亲和度在降低 

中非合作历史悠久,充满活力堪称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典范然而,有西方媒体称,21 世纪的中非关系主要是基于经济利益,并且是一种不平衡的合作关系。2023年,法国智库“亚洲中心”(Asia Center)发表调研报告声称,当下的中非关系“类似雇主与客户、债权人与借款人”,“这令非洲国家对中国的政治亲和度不断降低
中非关系好不好,非洲人民最有发言权。

 
202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智库伊奇科维茨家庭基金会(Ichikowitz Family Foundation)发布《非洲青年调查(2022)》。调查显示,超过七成非洲青年视中国为对本国最具影响力的外部力量,高于美国和欧盟。伊奇科维茨基金会主席伊沃·伊奇科维茨表示,尽管美国和欧盟一直宣称中国不利于非洲的增长和发展,然而非洲年轻人的看法却与之相反。

 
此外,2021年,泛非研究机构“非洲晴雨表”发布报告显示:中国在非影响力排名第一,63%受访者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影响力持正面看法。2022年,英国民调机构YouGov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非洲国家民众近年对华好感度显著提升,尼日利亚、肯尼亚、南非、埃及受访者认为中国对国际事务产生积极影响的比例分别为83%、82%、61%、57%。

 
在肯尼亚纳库鲁郡举办的中非农业发展和减贫示范村番茄生产培训班上,来自中国的农学教授刘高琼(左二)为肯方学员指导农业技术。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事实上,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为非洲提供了数量众多且价格亲民的消费品,涵盖了从华为手机到太阳能电池板以及各类日用品等等。“中国制造”已然融入了非洲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反观美国方面,从奥巴马的“电力非洲”倡议到特朗普的“繁荣非洲”倡议,再到拜登的“重建更美好世界”倡议,美国针对非洲从来不缺所谓的“倡议”,但最终都沦为了一纸空文。就拿“电力非洲”来说,该倡议曾承诺,到2020年要在非洲实现2万兆瓦的发电规模,并为5000万用户提供电力。然而,截至2020年年底,实际的发电量仅仅只有4194兆瓦,还不足起初承诺电量的四分之一。

 
中国在非洲的贡献有目共睹,并且得到了广大非洲民众的由衷认可,中国在非洲的形象越来越好。

 

03. 

谎言三:“基建项目破坏非洲生态环境

在中非基建合作项目的实施进程中,存在一些质疑,有人表示担心这些项目会给当地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他们声称,交通基础设施的扩建与升级所耗费的大量原材料,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地环境的承受范围

2017年,野生动植物和濒危物种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一份报告,该报告称,“一带一路”沿线有大量生态区域,如果不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一带一路”建设将使生态环境遭受重创。事实上,中国在推进这些项目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环境。

首先,所有项目都必须通过战略环境和社会评价(SESA)。项目规划初期,中方就对其环境影响进行系统评估,确保负面影响在决策最初阶段得到妥善解决,使其符合环境标准且不与对象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生抵触。

 
3月2日,在尼日利亚拉各斯,一列轻轨蓝线列车驶入码头站(无人机照片)。蓝线所采用的全电力列车为通勤者提供了绿色、环保和节能的出行方式,有效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助推非洲绿色可持续发展。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其次,中国专业人员与非洲环境监管机构紧密合作,防止出现无法弥补的环境破坏。例如,中国建设的肯尼亚蒙内铁路,在建设时专门为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保障动物迁徙自由,实现了铁路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存。

 
此外,中非合作的基建项目本身就包括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内容。2013年以来,中国一直积极推动“绿色丝绸之路”的建设,例如在“一带一路”相关地区大幅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包括太阳能、风能和水电等,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开展水资源保护和管理项目,保障当地居民的用水安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加纳水井项目为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截至2019年,中国成功为加纳10个省建造了1029口井,超过50万人受益。这些水井为加纳人提供了干净水源,大大降低了当地霍乱、腹泻等疾病的发病率。
中国海外基础设施投资的宗旨和目标永远是将人类福祉最大化,对自然的危害最小化。

 




作者 | 夏媛媛
聚焦中国特约评论员

编审 | 胡俊峰、刘倩

微信编辑 | 刘倩


▼▼▼▼▼


汇聚海内外专业思想和独到观点

聚焦中国ChinaFocus 为您提供

最新鲜时评和最深度解析



欢迎关注,感谢支持!


聚焦中国ChinaFocus
Distinctive, in-depth and thought provoking, China Focus offers expert analysis on all things China.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