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最近不是很太平。
经过宗馥莉辞职又回归的一系列波折后。
最近因为“干股分红将取消”的消息。
有娃哈哈员工成立了娃哈哈维权会。
他们质疑2018年的股份回购协议无效。
这是什么情况呢?
要从娃哈哈的全员持股制度说起。
娃哈哈集团曾全员持股。
1999年娃哈哈改制。
上城区国资局持股46%,宗庆后持股29.4%,近2000名正式职工持股24.6%。
普通员工一人能买5000股-2万股,定价1元/股。
持股后,“一元钱能分八九毛”。
假如持股份额2万,每年有1.6万分红。
当时大家工资都不高。
这个分红相当可观,能占年收入的一半。
按照职工持股会章程,正式职工入职满一年,就能持股。
到2003年,娃哈哈几乎“全员持股”。
当时的一位领导,一口气买了45万股,一年光分红就能拿36万元。
当时这绝对是一笔大钱。
2003年时,北京上海的房价也就四五千元。
36万大概能在北京上海全款买一套房。
因为全员持股,娃哈哈获得高度的凝聚力。
2007年爆发“达娃之争”。
和娃哈哈合作的法国饮料巨头达能。
想低价收购宗庆后在娃哈哈集团体系外的公司股份。
遭到了宗庆后的强烈反对。
当时达能通过公开声明等方式,想挖娃哈哈干部,从内部分化瓦解。
根本没用。
没有一个员工站到达能那边。
为什么,就是因为全员持股。
最终娃哈哈在和达能的诉讼中获胜。
2013年,娃哈哈实现营收782.8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几乎是1999年的40倍。
而同年农夫山泉的营收规模只有90亿、统一集团的饮品收入不过140亿。
宗庆后也因此多次登顶中国内地富豪榜。
为什么娃哈哈发展这么快。
原因还是全员持股。
员工们有股份,自然干劲十足。
可到现在,农夫山泉反而后来者居上。
农夫山泉2023年营收426.67亿。
而娃哈哈2023年营收约512亿。
营收上娃哈哈还略胜一筹。
但盈利方面就差远了。
娃哈哈2023年20亿的盈利。
农夫山泉却取得了120亿的盈利。
娃哈哈全年的盈利仅仅只有农夫山泉的零头。
原来的小弟成了大哥。
为什么?
虽然有很多原因。
但我觉得很重要的一条还是全员持股。
全员持股导致了大锅饭。
不管老员工干得好不好,因为有股份,就能坐享其成。
分红机制跟绩效不挂钩。
新员工再怎么努力,能力再强,赚的钱也比老员工差一大截。
这样的话,新员工很难有动力。
新员工天天累死累活当牛做马。
老员工相对而言要舒服很多。
偏偏他们赚的钱比新员工多很多。
换谁都很难心理平衡。
激励政策出问题了,就会影响到方方面面。
娃哈哈供应商的一名送货司机向凤凰网《风暴眼》分享了一次送货经历。
他早上7点,拉了一车货拉到娃哈哈。
但等待娃哈哈员工卸货等了一上午。
他不停催促,叉车工在吃饭,库管也叫不动。
一直到12点半,他才成功卸货离开。
他也曾给统一、康师傅送过货,因此对比感很强烈。
他说其他公司,有的还是人力卸货,效率都比这快。
通常不到1个小时就卸完了。
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叉车工是老员工。
他会想,我干活儿再快,收入也不增加。
我就是不干活儿,也有大笔分红,所以我能偷懒,就偷懒。
如果叉车工是新员工。
他会想,我干活儿再多,收入也比不上老员工。
工资给不够,犯不着拼命,所以我能偷懒,就偷懒。
宗馥莉当然比我们更清楚这种情况。
所以她一上任,就要进行绩效变革。
目的是打破大锅饭。
但这是公司的历史遗留问题。
此前宗庆后也做过尝试。
2018年,宗庆后主导下,以3元/股的价格将员工手中的股份收回,给出干股分红的承诺。
现在宗馥莉想进一步,取消干股分红。
触碰了老员工的利益,自然遭到强烈反对。
老员工现在就打算用诉讼的方式,希望让2018年的股份回购协议无效。
当然这比较难,当时双方白纸黑字签了转让协议的。
但这么闹下去,人心不稳,对公司发展也没好处。
目前宗馥莉陷入两难。
继续这样肯定不行。
激励政策失效了,员工没动力,公司怎么发展?
彻底改革也不行。
员工人心惶惶,付诸公堂,公司怎么发展?
不过再怎么难。
预计宗馥莉还是会继续变革。
也许会控制进度,一步一步慢慢来。
从娃哈哈的例子可以看出。
全员持股在创业初期是企业发展的利器。
但如果没有考虑到以后的动态激励。
后期就会变极大影响员工的士气。
华为也是全员持股。
为什么战斗力这么强呢?
因为它有一套动态激励机制。
华为设置了虚拟受限股制度和TUP计划,不断实施动态配股、动态分红。
而且还有严格的末位淘汰制度。
能让股份和分红与个人、团队业绩表现紧密挂钩。
从而避免公司出现大锅饭的情况。
对初创公司来说,在股权架构上还是要早做规划。
如果想做全员持股。
学华为,别学娃哈哈。
以免以后公司做大了,惹来一堆麻烦。
今天就聊到这儿,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
我最近整了个有门槛(很低)的阅读分享群。
我会定期分享各种阅读的思考和收获。
大家可以在公众号后台发消息,输入“分享群”三个字了解情况。
欢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