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经本报统计,截至目前,国务院已正式批复21个省会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各个城市的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提供基本依据与指引。
全国省会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发布时间
全国省会城市国土空间规划要点
西安
●发挥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交往中心以及国际旅游目的地等功能。
●协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带动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协作,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
●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城镇体系,提升中心城区服务能级,促进陕西西咸新区融合发展,加强中心城区与县城功能联动。
贵阳
●发挥西部数字经济创新基地、全国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等功能。
●巩固提升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的地位,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贵阳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
●稳步推进贵州贵安新区有序开发和紧凑布局。筑牢北部乌江生态屏障,重点加强清水河、谷撒河、息烽河等河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水源地和调水工程沿线水污染防治,加强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
郑州
●发挥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对外开放门户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等功能。
●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强郑州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
●加强郑州航空港区产城融合发展,推动中牟与开封联动发展,强化巩义、登封等辐射带动能力。筑牢嵩山生态屏障,加强矿区生态保护修复,整体推进黄河南岸生态系统保护。
长春
●发挥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面向东北亚开放门户等功能。
●推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加强与蒙东地区城市合作,加强长春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
●推进长春新区产城融合发展,优化市域镇村布局,促进组团式城市集约紧凑布局。筑牢西部防风固沙林带,加强东南部大黑山脉水源涵养功能,保护修复北部松花江生态系统。
西宁
●发挥青藏高原综合服务保障基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等功能。
●加强对青藏高原保护和发展的支撑,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建兰州—西宁城市群,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
●进一步推动南川、北川、东川片区产城融合发展,加强对县城的辐射带动能力,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特色产业。
哈尔滨
●发挥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向北开放门户、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国际冰雪旅游目的地等功能。
●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与东部沿海和京津冀地区的联系,加强哈尔滨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
●推动江北地区集约紧凑布局,提高市域城镇对村庄的辐射带动能力。优先保障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产业和冰雪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
昆明
●发挥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门户、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旅游目的地等功能。
●提高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其他城市的协调联动,引领滇中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强昆明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
●推进安宁片区、空港片区产城融合发展,有序推进云南滇中新区发展。加强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保护好以滇池为核心的自然山水格局。
长沙
●发挥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中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等功能。
●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共同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强长株潭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
●支持湖南湘江新区建成对外开放重要平台。保护好长株潭生态绿心和城镇组团间的生态廊道,整体提升湘江等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严格湘江及其洲岛的开发利用。
石家庄
●发挥华北商贸物流基地、华北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功能。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与北京、天津、河北雄安新区的协同联动,加强石家庄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
●完善鹿泉、栾城、藁城、空港组团城市功能,统筹正定县保护和发展。整体保护苍岩山等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加强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红色文化遗产和工业遗产保护。
太原
●发挥华北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功能。
●引领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带动山西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促进汾河两岸城市功能均衡发展,强化市域城镇间的协调联动。整体保护“两山对峙、汾水中流”空间格局,严格地下文物埋藏区空间管控。
合肥
●发挥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等功能。
●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合肥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
●统筹长江、淮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引江济淮生态廊道保护利用,整体提升巢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协调产业布局、综合交通、设施配置和土地使用,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和大科学装置等科技创新发展的空间需求。
福州
●发挥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门户、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以及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地等功能。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深化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福州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
●增强福清市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与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协调联动。拓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空间,保障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的空间需求。
南昌
●发挥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功能。
●深入参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共同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强南昌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
●推动江西赣江新区(南昌部分)与中心城区城市功能互补,强化市域城镇间的协调联动。
兰州
●发挥西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等功能。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化向西开放战略通道地位,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带动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化与西宁和河西走廊城市协同联动。
●稳步推进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加强与中心城区功能协同。严格保护黄河及其支流的河道空间,保持黄河水体健康,筑牢兴隆山、石佛沟、连城等南北生态屏障,加强科学绿化,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海口
●发挥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全国滨海旅游目的地等功能。
●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积极融入北部湾城市群,引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加强与澄迈、文昌等周边市县的协同发展。系统布局蓝绿开放空间,营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提升南渡江流域水源涵养功能,保护湿地、红树林、火山地质地貌等生态资源,加强对市内河流、河口海湾和近岸海域的系统保护。
济南
●发挥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北方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等功能。
●发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引擎作用,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形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示范,加强济南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
●稳步推进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有序开发,强化市域城镇间的协调联动和功能互补。筑牢南部泰山山脉重要生态屏障,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应严格保护泉域补给区和地下水径流通道。
杭州
●发挥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等功能。
●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与上海、南京、合肥等城市的协同联动发展,唱好杭甬“双城记”,加强杭州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
●筑牢杭州西南部重要生态屏障,加强千岛湖、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等生态保护修复。有序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和土地综合整治,支持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乡村振兴。严禁在西湖风景名胜区新建扩建有碍保护的建筑,保护“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空间格局。
沈阳
●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等功能,推动沈阳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协同哈尔滨、长春、大连深化东北亚区域合作,加强与东部沿海和京津冀地区联系,强化沈阳都市圈内城市分工协作和功能联动,更好发挥对东北振兴的带动作用。
●完善浑南主城城市功能,促进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产城融合,优化市域镇村布局。加强沈阳故宫、清昭陵、清福陵世界文化遗产及棋盘山等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提升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水平。
成都
●发挥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功能。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强对青海、西藏等地区的战略保障。
●提升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服务能级,加强与市域西部县市功能联动,稳步推进龙泉山东翼发展。加强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通济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金沙遗址等古蜀文化遗产保护。
广州
●发挥国际商贸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性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等功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优势。
●主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南沙新区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深化与香港、澳门协同发展,加强与深圳“双城”联动,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深化与佛山、清远一体化发展,加强广州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
●高标准建设南沙新区。巩固广州北部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珠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系统保护和集约利用海域、海岛、海岸线资源。整体保护白云山、珠江等自然山水格局,加强岭南文化和红色文化遗产保护。
南京
●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部产业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等功能。
●服务构建承东启西的双向开放枢纽,深化与上海、杭州、合肥等城市的协同联动发展,加强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省际协同。
●强化江北新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长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严格长江及其洲岛岸线的开发利用,加强秦淮河、紫金山、老山、石臼湖等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保护好城镇组团间生态隔离和生态廊道,筑牢生态安全格局。做好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预留,建设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编辑:盛媛
校对:孟竹
邮箱:jzsbs@jzsbs.com
电话:021-63212166
官方网站
电子报
扫描二维码 开启建筑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