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视界 | 沈禾:建筑师是连通专业话语与公众需求的桥梁

楼市   2025-01-17 17:20   上海  

△水石设计总部(上海立丰食品厂改造)


· 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 

沈 禾

水石设计 总建筑师 创始合伙人


“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你作画的笔触,你所用的色彩,总会有意无意留下自己的痕迹,其实建筑师也是一样。建筑师的心愿是最终通过设计语言来留下自己存在的痕迹。”

——沈禾


ASSC&建筑时报


沈禾出生于艺术家庭,小时候家中满是世界各地艺术类的书籍,往来的长辈朋友很多是艺术家,耳濡目染中,他对城市、建筑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建筑师是桥梁,是连接专业与客户、社会公众之间的一种媒介。而这个媒介,只有等到自身储存了足够的信息量,才能在合适的点上将信息进行自由组合、搭配。”对于沈禾来说,这个积累的过程也许很享受,他喜欢不停地在城市中行走,观察人群,观察商业氛围,观察周围新发生的变化,以此触及空间环境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沈禾总是对同事说,开启一个项目的思考和创作欲望,去多走多看会是个好的起点。

△沈禾在工作室


△沈禾的设计手稿


△沈禾在水石设计“讲武堂”


观察者视角

在东南大学建筑系学习时,沈禾担当过两年的学院学术期刊的主编。这段经历对沈禾影响很深,在正式开始建筑实践后,他也会常常从设计者本体转向观察者的视角,审视项目运行的内在逻辑,关注不同对象的需求。这种需求往往是双向的,使用者关注内容的同时需要形式语言,设计者看重表达逻辑也更需要被引导到功能行为的策划上。


与合伙人创立水石设计后,“我们争取每年出一本书,系统梳理水石的实践案例。十多年来,这些积累已非常可观。”沈禾认为,整理案例的价值不完全是学术层面的,更是一种对于行业发展,或者是对于当前社会与城市发展的记录。“这些案例选取都具有典型意义。有时,我们会做一些更专业、更为聚焦的研究。例如水石设计出品的《匠作》,就是聚焦在当今的中国传统历史建筑保护应该以什么样的途径参与社会发展。很多时候,我们在记录自己,过去所做的总有不完美,但我们也愿意去记录,将它建构成一个知识体系。这是属于我们存在于时代的痕迹。”

△沈禾主编的《匠作》

△苏州竹辉饭店改造

△昆明乌龙古村保护更新

△ 嘉兴火车站老站房重建


职业时刻

2002年,沈禾本科毕业时,中国刚加入世贸组织不久,申奥成功,上海即将举办世博会,一系列的利好消息带动地产业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驶入“快车道”。建筑设计行业迎来“黄金时代”。


“当设计需要顺应时代,不可避免地会被裹挟到与城市化进程相关的更激进的建筑设计和建造中去。”回顾前20年,沈禾有些怀念又不失遗憾地表示,“大量的地产开发与快速实施的公共项目,至今都在对整个社会产生持续的后果;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是不可回避的需要花整个职业生涯与之纠缠的事情。”


毕业后沈禾曾有短暂的在香港学习和在大型事务所的工作机会,这段经历让他第一次意识到职业建筑师群体可以为城市的繁荣持续贡献才智,而稳定的市场化行业环境可以为这个职业带来尊严。沈禾开始认真思考怎样去做一个平衡专业和大众需求的职业建筑师。从国有大院的项目建筑师蜕变为民营设计机构的创始合伙人,无论是主持大型公共建筑的全过程设计还是扎根于地产开发项目的高周转,始终保持职业的敏锐性和独立思考,运用专业知识协助项目的使用者、运营者建立空间外在与功能内核的关联,“真诚而务实地去沟通、去做设计!”沈禾坦言,这既是自己也是所带领团队的第一要务。


即便在问及行业下行带来的失落感时,沈禾仍会强调建筑师具体的社会性涵义:“虽然社会中有许多媒介,记者、作家、政治家……,但是建筑师无疑是在不同尺度的空间和不同类型的受众中间都能够产生影响的人,我想水石每年有超过300个各类项目,大到影响一座城市大多数人的数平方公里的规划,小的就像街道两边居民们最触之可及的口袋公园,都需要在专业话语和大众需求之间链接的一个‘桥梁’。”


他继续说道:“现在被广泛讨论的城市更新,就是在解决过去城市化进程中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用专业手段使社会价值分配更公平,建筑师作为社会发展分工下的重要人文与技术职业,我们的道路还很长远。”

△上海凯德虹口商业中心改造

△上海联华冷库改造%莘荟社区商业中心

△上海瑞安月亮湾商业空间改造

△上海新华路口袋公园

△上海山北街区生态垃圾站



创作者的遗憾

十多年前,淮海路上的红坊与田子坊、1933老场坊等一批创意园区不仅是时尚潮人的“艺术圣地”,也深受市民游客的欢迎。从2005年到2016年,水石设计先后参与了红坊两轮改造的设计咨询,并且是最早入驻红坊的文化创意机构之一。


沈禾回忆说,“当年的火爆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探索价值在今天看来有些被低估。”红坊第一轮改造是以政府主导、多方协作的前提下,突破常规地实现了以轻资产租赁为基础,由专业机构参与的再生模式。以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为原点,红坊引入了艺术、设计和时尚三大产业,音乐家、艺术家、时装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广告人……,纷至沓来,红坊逐渐形成创意产业集聚区,成为当时上海市颇具特色的文艺地标。


单一的土地转让发展模式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在2015年,该地块按照商业的土地属性进行了重新出让。随着艺术家和设计师等内容作者的离开,相关联业态的流失,红坊几乎变成了一个纯商业租赁项目,与当年自发形成的活力不可同日而语。


复盘这个水石最早的工业遗产改造项目,他解释道:“城市更新有投入就要带来相应的资产以及收入,但这不是全部,保持项目可持续发展应考虑动态的运营平衡。过去很多项目的遗憾在于实施路径不清晰,加上政府、机构、公众三者沟通机制缺失,设计做完但并没有为后期发展留下充分的条件。对于我来说,目前最关注的就是前期运营条件是否充分,是否可以在平等和专业的环境下做判断,比起展现设计形式带来的优越感,我更追求尽可能长效的城市空间体验,项目更成功、来的人更多,回头看自己的创作才不遗憾。”

△上海第十钢铁厂改造 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重庆渝北区出口加工区改造 金山意库

△上海大中华正泰橡胶厂改造 华谊万科万创新所

△上海立丰食品厂改造 水石设计总部


从城市到城市

许多城市都面临人口老化、产业衰退的困境。如何给这些城市注入一些机会,让其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可持续发展?


同济大学伍江教授认为:“城市的各个片段和局部会不断地处于周而复始的发生、成长、老旧、消亡的过程中,而其中一部分片段和局部,则会因其所携带着的强大文化基因而顽强地生存下来,并经过我们的努力而不断获得新生。这个过程便是城市再生的过程。”(《更新城市》序,2020年版)


水石设计持续致力于城市更新事业。二十年来,水石积累了可观的实践案例,其中的典型被收入水石设计2024年新的专著《更新城市》中。沈禾作为主编之一介绍说:“四年前,我们推出了《更新城市》一,2024年又发布了第二部,两本书放在一起既是总结我们的过去也体现了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历程。”从上一本书遴选了水石在上海、长春、郑州、宜兴四个典型城市的更新案例,着笔墨阐述其中的价值产生与驱动机制,到新书中围绕“宜居、活化、生态、传承“四个话题,呈现了新的发展语境下,建筑师将宽阔的认识视角与知识结构作为项目发展价值基础的思考和实践。


“书中的文章和案例必须都是原创的,每个项目自己都很熟悉。这么多年来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理想价值也想推介给业界和社会。”沈禾继续介绍,“本质上,城市更新是一种场景激活,是手段,城市与社区的活化才是我们最关心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除了设计我们这些年尝试了参与财务、建设、运营相关的全过程。水石有个独立的部门叫城市再生中心,像这个名字,再生是我们更希望的状态。”

 △水石城市更新系列出版物

 △长春旧南岭水厂更新 水文化生态园

 △长春市政河流用地更新 长春净月中央公园

△长安古寨更新 建业中原文化小镇

△宜兴丁蜀紫砂矿遗址更新 黄龙山地质公园


跨越界限

“做一个再小的建筑,也要努力体现和城市空间的关系;反过来,着手规划或城市设计时,要考虑更细微的单元,比如社区及建筑的内在价值逻辑。”


沈禾的这个观点或许是受到导师的影响。“韩冬青教授是我读研究生时的导师。他那时提出从城市环境出发进行建筑设计,让我得以从更大尺度或者更社会化的角度去理解建筑学;而要求下笔做设计的时候往往对细节关注有余,从建筑建造层面拥有见微知著的可能。”


正因为此,沈禾现在最感兴趣两种项目:一是基于城市发展的建筑和片区功能更新;二是建筑空间延伸的室内与景观设计。


设计行业面临增量到存量的转变,沈禾认为:未来的设计将走向公共空间的整合,包括功能改善和环境提升等都是潜在的设计需求。“我们很多项目正自发地聚焦在公共空间的营造,这对于提升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很重要,就像上海的黄浦江、苏州河的滨水空间,与20年前、10年前都完全不一样,已经不是记忆中的上海。”沈禾认为这种变化是值得称赞的。“这是城市在不断地发展对空间转变的要求,设计要跟得上城市区域功能变化。”


另一方面,沈禾认为,中国建筑师或许要比以前更关注室内设计,这背后的原因是设计将更多地导向场景而不只是空间。“更多元的材料应用和赋予空间更多的情感价值,这可能是建筑设计的趋势。”沈禾指出,“重要的是,中国人对空间的喜好与现在在西方影响下的建筑话语体系也是不同的,创造具有中国社会感知的场所精神是我们要探讨的。


沈禾觉得,建筑师需要跨越更多的知识边界,要参与更多元的设计体验;过去20年水石在全国参与了相当多的住宅设计,而随着城市化进入更新模式,大量的人居环境和住宅空间面临升级,适老化、智慧化、社区化……建筑师能不能二次链接专业与需求?在他的推动下,水石成立了跨界团队来对人居环境和社区活化进行探索。“空间和场所是个整体体验,在这些项目中,建筑师有机会得到更多经验,核心是关注到人居真正的使用者。”

△上海新江湾社会租赁住宅

△上海徐家汇乐山街区服务中心

 △上海龙华BASE长租公寓

△上海新华路住宅

△DesignAnthology杂志对沈禾室内作品的报道


与上海

“好想法的产生其实是一个大脑被动的选择过程,就像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当你不断地积累足够多的数据,不停地受新鲜事物的刺激,神经系统持续进行学习和反馈。你会得到那一个真正让你兴奋的,并想要从一而终地实现。” 沈禾觉得,设计灵感是需要在城市环境中寻找的。


“上海提供了更丰富包容的城市环境、也能遇到更多国内外优秀的同行、还有更平等的现代商业氛围,这都是从事设计工作需要的土壤。”


2023年11月,沈禾与其他22位同行一起获得由上海市建筑学会评定的第二届“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称号。面对荣誉,沈禾淡然地说:“这些奖项的真正意义,倒不在于对个人成就的立碑著书,而是树立上海设计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并不断向外界扩散。”


沈禾也希望,在上海,中国城市现代性最突出、同时也是设计文化浓度最高的地方,建筑师的价值能通过建筑学会以及其他半官方的渠道不断得到加强,形成设计人才高地,最终在知识产业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

△上海老城厢露香园区域城市更新及开发


*本文系上海市建筑学会与建筑时报联合采访


编辑:孟竹

校对:盛媛


邮箱:jzsbs@jzsbs.com

电话:021-63212166

官方网站

电子报


扫描二维码 开启建筑视界

建筑时报
国内公开发行的中国建筑业产业报,为您提供行业的深度解读、权威的信息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