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1月20日上午,在中建八局上海祝桥H-21地块住宅项目,结束了一年劳作的工友们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陆续走出工地大门,踏上返乡之旅。不远处的空地上,项目技术人员正在为一群特殊的“工友”进行初步清理和基础性能检测,之后它们也将踏上“回家路”,并在春节假期后与其他工友一起按时返岗继续工作。
这群特殊的“工友”就是该项目正在应用的多款建筑机器人。中建未来智造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驻项目负责人吴凯告诉记者,春节期间,这些机器人将返厂进行维修、保养和升级,为来年更好地服务项目建设储备“能量”。
祝桥H-21地块住宅项目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祝桥镇,总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包括8栋5-6层叠墅和10栋14层高层住宅。项目于2024年7月开工,当天正在进行底板浇筑和顶板钢筋绑扎的收尾工作。项目经理周鹏介绍,目前现场还有六七十名工人,1月22日结束年前工作全员放假;节后管理人员将于正月初十到岗,正月十二起工人陆续返岗,预计正月二十五人数将达到650人左右,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全力冲刺今年5月底全面出“正负零”、7月底主体结构封顶的目标节点。
与建设者一起全力冲刺的还有项目上的多款建筑机器人,不仅包括当天记者见到的待返厂的抹灰机器人、喷涂机器人、智能灌浆机器人,还有“藏”在车间里的装配式智能钢筋生产线、“驾驶舱”与塔台相隔500米远的智能塔吊,以及节后即将“上线”的智能调垂设备、智能升降机、物流运输机器人等。吴凯表示,目前该项目已应用了11款机器人,预计在整个施工周期中将有30余款机器人陆续上岗。
据介绍,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秉持“智慧筑家、高效筑梦、体系保障、品质家园”的核心理念,深度融合高效建造经验与智能建造技术,力争打造上海市首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为此,擅长智能机器人研发应用的中建未来智造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派驻了百余人在祝桥项目持续推进智能建造的应用与升级。
其中,打造建筑机器人“联盟”已成为该建筑工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最直观展现。例如,在结构施工阶段应用最多的混凝土地坪施工机器人,配备了GNSS导航系统、激光高精度传感器、智能算法及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实现精准感知、分析与施工操作,显著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质量稳定,减少施工误差,实现节能环保与绿色施工。即将返厂过大年的抹灰机器人和喷涂机器人,统称为墙面施工机器人,它们基于AI路径规划技术和高效柔性的空间运动能力,能够实时准确地测量与周围环境的距离,为精准施工提供基础数据,并根据三维地图智能规划出最优的作业路径,确保墙面施工过程的均匀性和一致性,满足高标准的施工要求,同时有效避免高空作业带来的安全隐患。
此外,智能升降机、智能塔吊、物流运输机器人等垂直与水平运输体系,则通过先进的通信系统与机器学习调度算法,实现运输体系与作业机器人的多机协同作业,构成高效、自动化的物料运输网络,在显著提升运输效率的同时,还确保了施工现场的秩序与安全。“除了应用这些机器人,我们还开展了一个关于智能机器人集成应用的课题,力争打造一个不同机器人互相配合协作的集成平台。”吴凯说。
为了更好地操作这些机器人,项目部已自主培养了20多位新型产业工人,为“人机协同”打好基础。52岁的黄师傅是位经验丰富的钢筋工,如今的他已成功转型成为一名智能钢筋序列产业工人,只需在装配式智能钢筋生产线前“督导”机器设备从事原先高强度、重复性甚至危险性较高的工作。“大家的劳动强度变低了,产量却上去了,但也对工人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黄师傅说,不仅要拥有实践经验,还需具备多技能、掌握新技术,才能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产业工人。“我们还计划增强企业自有员工的施工一线实战能力,将高学历的他们也转型成新一代的产业工人。”周鹏期待着来年项目上能培养更多在“人机协同”的浪潮中“跟得上”的产业工人。
编辑:孟竹
校对: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