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中德合资车企,这些历史时刻不能忘却!

汽车   2024-12-10 21:49   北京  

约40年前,在上汽大众成立后不久,一位来自德国《明镜》周刊的记者在实地考察汽车厂房后,略带嘲讽地说:“大众汽车将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并且这里几乎没有任何配件供应商。中国车间里的葫芦吊、长板凳、橡皮榔头,都是我爷爷辈的生产方式。”

这番充满不屑的话语中,既包含了对中国工业基础的质疑,也折射出了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低期望值。然而,就是这座曾被视为“孤岛”的工厂,在接下来的40年间,通过不断创新、引进技术和开拓市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仅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基石,更成为了“中国制造”走向全球化的经典案例之一。这段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不仅改写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命运,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崛起潜力与决心。

01

缘起——合资先锋

时间回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国家的工作重点也从政治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然而,彼时的中国汽车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巨大。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在汽车制造领域尤为明显,许多核心技术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1978年8月9日,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与上海市政府联合报送了一份影响深远的报告——《关于引进轿车制造技术和改造上海轿车厂的报告》。报告由时任副部长饶斌和副市长陈锦华签发,明确提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造国内汽车工业,并通过技术转移逐步实现节能和替代进口。这份报告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也为日后的合资合作奠定了政策基础。

此后,上海轿车厂展开了长达数年的国际接洽与谈判。经过慎重的选择与反复磋商,最终确定与德国大众公司合作,引进其先进的轿车制造技术。这一决定不仅是一次技术引进,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中央政府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以及上海市委、市政府的不懈推动下,1984年10月12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上海安亭正式奠基。这标志着中国“合资”造车模式的正式开启,为中国汽车工业迈向现代化和全球化踏出了重要一步。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先锋,上汽大众不仅率先引进、吸收和消化德国大众的先进技术,还通过本地化研发和生产,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全面升级。然而,彼时的中国汽车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对于这样一个刚起步的合资企业来说,如何平衡技术引进与本土化需求,如何在维护合资优势的同时实现自主创新,成为了必须解决的难题。

1988年7月1日,为推动本地化进程,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成立,正式开启了国内汽车产业链的攻坚战。这项工作从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到整车装配,覆盖了从上游到下游的全链条合作,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能力。同年10月28日,上汽大众一厂总装车间正式建成投产,日产能达到了250辆。到1989年,上汽大众年产量迅速突破五万辆;1990年,一期工程全面投产,年产能达到6万辆整车和10万台发动机。这一系列快速而扎实的发展,不仅让桑塔纳这款“神车”成功走进中国市场,成为千家万户的首选,更掀开了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为进一步推动国产化,上海市政府和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共同制定了“上海牌”和“中华牌”战略,在零部件国产化布局方面采取了多项积极措施。经过数年的努力,1993年,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率成功突破80%,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链的自主化水平迈上新台阶。此后,上汽大众的扩张步伐不断加快。1995年,公司完成了二期工程,推出了中国汽车工业第一个参与国际联合开发的车型——桑塔纳2000。这款车型的上市,不仅延续了桑塔纳家族的辉煌,也提升了中国汽车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到1999年,上汽大众三期工程建设完成,公司年产能力提升至30万辆,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轿车制造基地。同年,公司建成了国内一流水平的轿车开发中心,并成功推出了中高级轿车帕萨特。这款车型不仅填补了中国市场的空白,更成为中国消费者迈向高品质出行生活的重要选择。

进入新世纪,上汽大众继续以稳健的步伐引领行业发展。到2000年,公司年产销量双双突破20万辆,稳居全国汽车行业首位。这些辉煌成就,巩固了上汽大众在合资车企中的领军地位,同时也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树立了标杆。通过不断地技术引进、产品创新和管理优化,上汽大众不仅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也为后续更多合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02

繁荣——茁壮成长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是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里程碑式事件,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加速融入国际市场,各个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于已走过近二十年发展的上汽大众来说,进入新世纪不仅意味着发展模式的逐步成熟,也预示着在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面对国内外车企的快速崛起和多变的市场格局,上汽大众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坚定的创新步伐积极应对,不断调整战略,完善自身。

2001年12月30日,上汽大众首辆Polo轿车在汽车一厂总装车间下线。作为中国汽车市场首款与全球同步上市的车型,Polo不仅填补了中国小型车市场的空白,也为上汽大众开辟了全新的细分市场。同年,上汽大众与德国大众重新修订并延长了合资协议,合作期限延长至2030年。这一协议的签订,不仅巩固了上汽大众的战略基础,更为其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信心与动力。

进入2002年,上汽大众的发展更上一层楼。6月28日,第200万辆轿车正式下线,标志着企业累计产量的又一座里程碑。到年末,上汽大众年生产量突破28万辆,年销售量则首次突破30万辆,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领先地位。在这一年里,企业不仅实现了从单一生产向生产与销售并重的转型,更积极推动产销一体化的整合,全面再造业务流程,制定清晰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为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2004年至2005年的市场低迷期,上汽大众通过优化管理、提升4S店网络服务能力,以及强化市场响应速度等举措,成功度过了行业的“寒冬”,展现出其深厚的抗压能力与市场适应力。2006年,上汽大众进一步深化与大众汽车集团及斯柯达汽车公司的合作,签署了SKODA品牌国产化项目协议。按照协议,斯柯达旗下的Octavia(明锐)、Fabia(晶锐)、Superb(速派)三大产品系列将全线引入中国市场。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上汽大众的品牌矩阵,更通过灵活的渠道布局和市场策略,推动了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007年是上汽大众加速市场化转型的关键一年。通过优化产品布局、提升本地化服务水平以及持续推出贴近市场需求的车型,上汽大众逐渐站稳脚跟,为后续的高质量增长打下了基础。到2009年,上汽大众全年销售整车72.8万辆,同比增长48.6%,不仅摆脱了2008年的亚军位置,更一跃成为当年国内单一乘用车合资企业销量冠军。2010年上半年,上汽大众再接再厉,以45.07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43.52%,继续稳居行业第一。

从这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上汽大众在“合资”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品牌创新的全面升级。无论是更加多元化的产品布局,还是更贴近中国消费者的服务模式,上汽大众始终与时俱进。通过积极调整战略和深化本土化运营,它不仅巩固了合资车企的领导地位,也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中的中坚力量,真正意义上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合资巨头”。

03

蜕变——砥砺前行

2010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国家正式出台政策补贴和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此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汽车工业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驶向一个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纪元。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参与者,上汽大众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变革背后的深远意义,开始从战略、技术和市场布局等多方面为未来谋篇布局。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排头兵,上汽大众深知,只有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因此,企业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制定了面向未来十年的“2020战略”,明确了以卓越文化体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目标。上汽大众围绕产品品质提升、结构谱系完善、自主研发深化和产能布局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果。2010年,上汽大众年产销量双双突破百万辆大关,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首个进入“百万辆俱乐部”的乘用车企业;2011年,第700万辆轿车下线;2012年,大众品牌全年销量突破100万辆,成为国内首个年销量过百万的单一汽车品牌。这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成绩,为上汽大众在合资领域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产品与市场层面的成功之外,上汽大众也在新能源领域开始了布局。同样是在2012年,大众汽车集团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德国柏林签署联合声明。双方达成协议,承诺在环保、生态友好型车型的研发上加强合作,并开展相关联合研究项目。这一合作开启了上汽大众迈向新能源领域的序章。与此同时,上汽大众的市场表现也进一步巩固了其领军地位。2016年起,上汽大众连续四年销量突破200万辆,不仅超越了一汽-大众,还稳居国内车企销量冠军。在电动化趋势的推动下,上汽大众开始着手建设新能源工厂,并逐步导入大众ID.家族系列车型。此外,上汽与奥迪合资公司的成立,也为上汽集团在高端化市场的深远布局提供了重要支持。

尽管上汽大众凭借强大的体系力和市场洞察能力始终在行业内保持领先,但随着行业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的加速,这艘中国汽车工业的“巨轮”也难免遇到“大船难掉头”的挑战。在外部市场环境日趋复杂、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上汽大众也感受到了转型的紧迫性和艰难性。如何更上一层楼?新能源是一个必选项。

时间来到2021年,这一年也被视为是上汽大众的“ID.元年”,3款ID.家族的产品全面启动:3月,ID.4X正式上市。一些汽车评测人士表示,ID.4X凭借其出色的外观设计、智能化配置和可靠的品质,有望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6月,ID.6X上市。ID.6X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ID家族的产品线,满足了家庭用户对于大空间新能源车型的需求;10月,ID.3上市。不少车主在试驾后反馈,ID.3驾驶体验良好,操控灵活,是城市通勤的理想选择。这些车型的先后到来,也让上汽大众有了新的市场增长极与品牌焕新动力。

2023年,时任上汽大众总经理的贾健旭对企业发展方向进行了全新定位,提出“fast follow”战略。他认为,“电动智能化领域发展非常迅速,我们不仅要跟随(follow),还必须快速跟随(fast follow)。”这意味着,上汽大众将把握新技术发展的窗口期,通过快速调整战略、产品和服务,积极适应行业变革。贾健旭同时提出了企业下一步发展的九字方针:“促油车、稳电车、上奥迪”,即通过稳定传统燃油车市场基础,巩固电动车发展成果,并推动奥迪品牌业务上升到更高水平。

这一全新的战略定位与方针在短期内便展现出了成效。数据显示,2023年上汽大众全年累计销量达到121.5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型累计销量突破13万辆,同比劲增32%,稳居合资品牌纯电动车销量冠军。这一成绩不仅彰显了上汽大众在新能源领域的强劲竞争力,也为企业未来的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时间步入2024年,在合资合作四十周年的重要节点上,上汽大众同样是捷报频传,喜讯频出,最为重要的是,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正式签署延长合资协议,将上汽大众的合资期限延长至2040年。上汽大众将在技术研发、电动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关键领域继续深耕细作,充分整合中外双方的优势资源,为中国汽车市场注入更多创新活力。

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全球协同”,上汽大众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合资企业成长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支柱。站在新的起点上,上汽大众不仅承载着过往辉煌的历史,更肩负着未来汽车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重任。

Auto Business
以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来报道汽车产业,以犀利的观点、可读的形式表达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深入浅出地洞悉汽车世界的高端权威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