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对死亡的理解

百科   2025-01-13 21:25   山东  
我们害怕听到死亡这个词,恐惧死亡的存在,仿佛它是人生的终极噩梦。
并且只有快死的时候,或者平静的生活,突然出现巨大变故的时候,人的内心才会感受到死亡的恐惧。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是死亡?
我们对死亡的定义,无非就是生命的结束、肉体机能的终结。
就像机器断电、日落西山一样。

可是就算你今天死掉,真正会痛心的,可能也就那三五个人。

他们会哭,会难过,但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酒照样喝,日子照样过。

等到最后一个人彻底把你忘掉时,你也就彻底死掉了。

这些都是浅层意义上的死亡。
因为很少有人关注生命价值的问题,所以对死亡的理解不够深入。

下面谈谈我对死亡的三个理解。

其实大部分人,早在“死去”之前就已经死了。

人的第一个死亡,就是我们从小到大,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这个时候人已经死了。

他脑袋就是个葫芦,别人往里面灌什么,他就装什么。

他这辈子脑袋里装的东西,都是别人给他的东西。

他满脑袋,全是立场、全是垃圾、全是观点。
不管他的肉体怎么增长,他的认知里,永远没有自己的存在。
所以他的一生,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而是一直为社会标准和他人期待而活。

这类人生下来就死了,并且这类人占多数。

他在人世间游走,就像被风吹着走的树叶,看似在路上,其实不过是随波逐流。

人的第二个死亡,就是当你看到真相、看到不公时。
你一言不发、装聋作哑、保持沉默,其实我们也开始了死亡。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精神、有良知、还有追求。

但是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我们拒绝了精神追求,拒绝了良知,你在放弃自己作为“人”的资格。

所以你的存在还有意义吗?

你已经死掉了,存在的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罢了。

有句话说得好:沉默是沉默者的通行证,但最终将成为你的墓志铭。

别以为沉默能够自保,历史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
轮到你的时候,没人为你发声。

人的第三个死亡,就是认知的固化。

正常来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自我认同的观点,也会不断被打破、被重建。

但是你会发现这类人滴水不进、油盐不进,既不愿突破,也不愿深究。

你和他说真理,他把你当成威胁,你和他说事实,他只信自己的偏见。

所以层次越low的人、认知越low的人,认知越顽固,其实这也已经死掉了。

我们把死亡看明白,那我们再来看活着。

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活着本身毫无意义,活着只是等死的过程。

但是我们可以为活着赋予一定的意义,让过程变得丰富,而不是为结果而活。

我认为活着的意义,就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的所作所为,可以安放我的内心、安放我的灵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几个问题:

到底是经历、感受、体验重要,还是所谓的成绩重要?

到底是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

当你想明白了这些问题,你就会在路上不断地选择和拒绝。

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同行,选择做什么样的事,拒绝什么样的人和事。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在挑战自己,不给自己设限,不断克服自己的自卑。

敢做自己想做的事,哪怕这个事情我做了,但没有达到我心中设想的所有目标,我认了。

或者做到了半路,死了,我也认了。

我不在乎成败,不在乎得失,我只在乎是否安抚我的内心。

所以我可以坦然地面对死亡,因为这一生值了,我该做的都做了。

如果有那么几个人,因为我的存在,他们的人生更美好,那这一生就足够圆满了。

所以死亡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却像死人一样活着。

活得敷衍、活得僵化、活得沉默,都是对生命的浪费。

书海探读
另一个视角看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