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语文分会场
六楼多功能厅内,语文跨学科专场文味芬芳。第一节由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陈燕老师执教《西门豹治邺》。陈老师聚焦单元要素“简要复述”,融通语文、信息科技、历史等多学科优势资源,在“四问四答”的巧练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为成为合格的“莆田历史人物故事讲解员”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节由北岸第二实验小学李素英老师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李老师创设“这儿真美”导游推荐会,课堂设计注重实践与体验,有效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了知识的综合应用。
第四节由涵江区实验小学何凡老师执教《伯牙鼓琴》。何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语言文字,理解知音的三层内涵:通音律、知心志、许生死,锻炼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表达力,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知音文化。
下午首先迎来的是由城厢区筱塘小学黄海燕老师带来的课例《我要的是葫芦》。黄老师的课堂,以情境任务带入课文学习,融合劳动学科,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与自然现象相结合,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运用语言文字。
第二节为秀屿区实验小学何飞鹰老师执教的《江南》一课。何老师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将地理、数学、音乐等多学科有机融合进诗歌的学习,识字写字、读文拓展,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之美。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导处朱冰华老师组织各县区教师代表对六节课例进行现场互动点评。
活动最后,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作为东道主为每一个授课及评课老师们送上由我校编写的专著《基于学科实践的课堂教学新样态》,愿以此共勉、与之同行!
Part 2
数学分会场
六楼录播室内,数学分会场同样精彩。上午第一节是由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崔春玉老师执教《11~20的认识》。崔老师借助学校近期实施的周周星评价活动进行跨学科微项目整合,利用本周倾听星评星情况开展教学,设计指向素养的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数学课堂。
第二节是由秀屿区笏石中心小学方秀园老师执教《时间在哪里》。方老师聚焦学生学情,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时间,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时间观念的形成,通过体验时长的活动,增强学生对时间的体验感,渗透多元数学文化。
第三节是由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兴安小学蔡燕妹老师执教《简单的排列》。蔡老师以运动会上运动员编号的情境,使教学与情境巧妙融合,引导学生经历过程、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展示后,由三位执教教师先谈课程设计思路,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随后由市实小黄秀琼老师从多个层面对三位教师的教学进行评析,最后莆田市实验小学陈秀娟副校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提出遵循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原则“兼顾学科性和综合性、重视问题性和开放性、注重实践性和过程性”,以有效推进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落地生根。
下午第一节课由北岸实验小学卓素娥老师执教《年、月、日》一课。卓老师融合科学、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探索过程,发现年、月、日的秘密及背后蕴藏的数学道理,在不断的思辨中培养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发展推理意识。
第二节课由城厢区南门学校蔡俊琼执教《与时间有缘的12》一课。蔡老师关注学科融合,让学生从跨学科的角度理解“12”在地支、时辰、生肖中的意义,了解与“12”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课堂展示后,两位执教教师阐述了各自的设计理念并做了简短的反思。最后,由麟峰小学教导陈春莺老师对两节课进行点评,在充分肯定两节课的基础上,指出跨学科学习对发展学生素养的价值和意义。
Part 3
英语分会场
四楼美术室内,英语老师们以“英语跨学科教学的实施路径”为主题展开了教学探索的第一节课。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方丽老师以Thanksgiving为主题引领,通过融合信息技术创设烘托节日氛围、用美术拼图游戏加深对节日的体验感受、结合语文成语诗歌文章和音乐歌曲升华节日主题意义,呈现了一节递进性的学科融合课。
第二节课,秀屿区实验小学阮茹群老师通过一系列问题链提取季节特征、穿着服饰和人们活动,带领学生走进以Season为主题的补充型跨学科课堂,使学生加深了对四季之美的感受、提升鉴赏四季之美的能力。
第三节课,湄洲岛第一中心小学吴素玉老师创设湄洲岛小湄第一次来莆田市区的大情境,通过学习主题Asking the Way的语言知识和结构框架,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学以致用,让情境型的学科融合课堂真实有效。
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江秋苹老师组织现场听评课研讨,各县区教师积极发言交流,充分认识了英语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对英语跨学科实施路径和具体做法有了更新的认识。
“跨”学科之径,“研”融合之道,“成”育人之行。本次开放日活动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流,更是一次心灵的触碰与成长的见证。它让我们看到了跨学科学习的无限魅力与广阔前景,也让我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了期待与憧憬。让我们携手前行,在跨学科的海洋中共同探索新课标下教学与研究的新路径,不断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