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山东省教育发展服务中心关于开展2024年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暑期线上读书活动的深切号召,我校积极响应,推动了这一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知识更新的重要活动。在这个充满书香与智慧的假期里,我校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投身于丰富多彩的读书学习活动之中,不仅拓宽了知识视野,更深化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理解。现从各教研组精心筛选出的读后感中,我们得以一窥教师们的心灵触动与深刻思考,这些文字不仅是知识的火花,更是教育情怀的闪耀。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读后感的世界,感受教师们在学习与成长路上的点滴收获与感悟。
《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逻辑》读后感之如何实现U型的学习历程
相对于具体的生活运用而言,课堂的所学是形而上的。经过无数学科精英经年累月的提纯,学科的知识大厦已越来越精美复杂,自然也离它原生的世界与生活越来越远。这样的悖理,会让学习者感觉所学与自己生命与生活的剥离,继而学科知识会陷入象牙之塔。
学生的“学”遵循的是学习心理的逻辑,比如从直观到抽象、从零碎到整体、从无意义到有意义、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而教材更多是依循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严密编排。我们的“教”习惯遵循的是学科知识的逻辑。
如同杜威先生所说,书本知识具有不可教性,不能直接进行传授,而需要让学习者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即知识的学习需要经过还原与下沉、体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的过程。莫国夫老师书中讲到了如何实现“U”型的学习历程。
“U"型学习历程中,“下沉”指引导学生将书本静态知识还原,还原为生动而丰富的 “儿童的经验〞。还原的过程即知识的“下沉〞过程。“下沉”环节是对知识进行具象化的过程。“加工“是指“U型”的底部是学生“自我加工〞的过程。”上浮“即通过挑战性问题,通过倾听、合作与反思,将经过 “自我加工〞的知识与观念进行个人意义的转化与升华。实现对书本静态知识的个人化理解、自我建构并获得知识的意义增值。
“U型学习”中“还原与下沉”“体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这三个阶段,体现出学习个体的发展性、学习经历的过程性和学习样态的丰富性。针对语文的整本书阅读,蔡丽亚老师提到“U”型的学习活动,在于根据学情需要创设多角度、多层次的学习活动,如情境体验学习、反思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等,以丰富的学习样态为学生提供适切的阅读指导。我将学习蔡丽亚老师的实践方法,结合初中整本书阅读《简·爱》,谈谈我对“U”型学习在语文阅读中的运用。
在“还原与下沉“阶段,本着整体理解内容的原则,采用回到现场的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还原和下沉,走进整本书的真实现场空间、历史文化现场,为学生在书本知识和原有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简·爱》是一部自传成分很浓的小说,虽然书中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女主人公以及其他许多人物的生活、环境,甚至许多生活细节,都是取自作者及其周围人的真实经验,具有自传成分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借一个出身寒微的年轻女子奋斗的经历,抒发了自己胸中的积愫,深深打动了当时的读者。
教师可以设计整合性的问题,如“作者的成长历程与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梳理”,引导学生还原书里的真实现场。学生勾连前后文本,自然还原整本书中的女主人公成长历程,把握书中完整的内在脉络结构。
要深入理解整本书的主题,教师可以设计与背景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历史现场,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心境。《简爱》的写作背景反映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特定历史环境,这个时期英国社会经历了显著的阶层分化,女性地位相对低下,面临着性别歧视等问题。作者夏洛蒂·勃朗特通过这部作品,旨在刻画一个坚强、独立、有思想的女性形象,以此来批判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不公。小说中的主人公简·爱,尽管来自富裕家庭,但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家庭歧视和孤立,最终通过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摆脱了束缚,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信、坚强的女性。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性别不平等的关注,也体现了她对女性权利和自由的倡导。回到历史现场的开放问题,让学生在资料检索、文本比对、背景导入中消除隔膜,实现整体性的深度阅读。
在“体验与探究“阶段,展开活动的情境导向。“U 型学习”的底部阶段,是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加工阶段,这也是最复杂的学习过程。《简·爱》这本书中有多重情境,创设言语情境和错位情境的体验探究活动,以多种活动对知识展开学习,使本书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沉潜到文字内部,在投入学习中实现学科知识的再加工,从静态阅读走向动态阅读。
如蔡丽亚老师提到的在再造角色中体验言语情境。要体会书中的言语情境,用再造角色的活动来推进,能让学生再次深入文字内部。如为人物绘制一份角色海报,写一句概述性评点,在班内分享海报和评点等。又如可以选择人物的经典故事创作演出课本剧,在角色再扮演中演绎和探究人物的个性特征,在表演中感受言语情境。
在多重视角中探究错位情境,本身《简·爱》一书的自传性,就体现了成年后的作者对成长过程的自己的回望,可以设计成年视角给成长过程中任何一阶段的自己写一封信,探究那段成长历程中的人事物对当下现实的意义。在多重视角的对比中,在错位情境的活动探究中,让学生与文本和作者时空同置、一体融合,消除学生和经典之间的隔膜,体会两个“我之心”,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在“反思与上浮“阶段,实现走进现实的意义导向。“U 型学习”的向上阶段,体现出学生在沉潜书本后的自我反思与收获。向上阶段,是个体对阅读过程溯回性的理性思考,让书本走进学生的现实阅读世界,让思维在感悟现实问题中发展,从反思走向建设,深化自我建构的阅读意义。在简·爱的成长历程中,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面对,现实成长中你是否也面对成长的困境与抉择。学习意义的实现,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促进思维的品质的提升。
引导反思感悟,丰富阅读意义要使学生的阅读有意义,关键在于要和书本之间建立意义关联,关注阅读者的精神转向,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思想,领悟到人生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思领悟,是切己体察、反求诸己的过程,也是回应自我的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学即发展。”“U 型学习”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指向学生完整、丰富的阅读过程,从教师的“教整本书”,转向教会学生自主“读整本书”,让学习者站在中央,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深入汲取整本书的语言、思想和文化魅力,发展学生阅读能力,丰富阅读经验和意义。
“U”型的学习活动通过对知识的完整处理、深层加工,引导学生超越知识表层的符号学习,把握知识的核心内涵,进入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阶段。将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生学习逻辑深度融合,将符号世界和学生经验世界、特别是生活经验世界相连接、相融通。是超越表层的学科知识,超越单一的、孤立的、桔燥的知识传递过程,让学科转化为人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学习的意义感与效能感。
《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读后感
阅读《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这本书,我学到了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学会“倾听”,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扮演组织者的角色,更要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
对于如何扮演好倾听者这个角色,以下是我的思考,首先我觉得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未知。书中提到了“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这两个概念,回想自己的课堂上,这样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很多学生好像看上去懂了,他们坐姿端正,眼神好像一直在关注老师,不违反课堂纪律,不干扰老师对教学进度,每当讲完一个题时,这些同学还会点头附和。
这样的一些行为会让老师觉得他们在认真学习,但通过练习和当堂检测就可以看出他们实际上对知识点并没有真正理解掌握,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没有预习,不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会遇到困难,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学习。
因此,我们数学组在田主任和吴老师的带领下,本学期展开了数学预习任务的布置,每天下午自习时间在大屏幕上展现今天的预习任务,具体到哪一页的哪个题,对未学过的定义要进行圈画和背诵,还会布置有思维含量,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第二天课前用五分钟时间展开课前预习检测,通过几个题目就可以了解到学生们的预习效果,做到课前对学情了然于胸,课堂上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对于已经预习过的内容就可以适当加快节奏,节省出的时间放到学生的练习以及当堂检测上,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也使学生能够重点的去学习自己不会的知识,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是要学会安静地等待,去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想要去分享自己的想法,但是往往由于担心同伴的嘲笑,老师的批评,或者老师几次没有点名,慢慢的这种分享的欲望便消失了,认知里便会觉得分享是那一部分同学的事情。
因此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书中提到建立“学习共同体”,这不同于传统的优生搭配差生,在这样一个共同体中,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发言权也是平等的,每个同学都应该得到尊重,在这样平等的环境中,逐步走向深度学习。
这使我更加坚信要贯彻落实小组合作学习,比如使用接力法,就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言的机会,避免了有的学生只听别的孩子发表看法,自己不去思考的问题,也可以使用坐庄法,由组长进行邀请,在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后,汇总成自己小组的看法,也可使用切块拼接法,将学生进行分层,为每个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同学获得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对自己能够会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集体备课时,在合作策略明细表的基础上,田主任和吴老师会带领我们会进一步研讨,确保合作的问题的有效性,使问题和合作策略的要求精准,确保合作问题的设置明确具体,可执行,让学生看到就能知道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对某些相关问题的答题角度或者思考的过程还会给一些提示。
并且在课堂上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写出来,形成书面稿,在讨论时,由组长负责纪律,做到讨论过程中发言有序,并由学生做好记录,屏幕上会展现规范的合作步骤以及文明礼仪的要求。
在展示成果的环节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展示积极性,同时让学生互评,由其他组的学生对这个组的汇报进行评价和打分,对于没有新观点的组,会用复述等形式提问,从而提高其听讲的专注度,最后由老师最后点拨提升,真正做到让学生自己形成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而不是老师进行知识的灌输。
教育的路上,唯有懂得倾听,才会让教育充满生机、活力。教育是一场修行,愿你我都能俯下身来倾听每一个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
《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读后感
“学习共同体”就是要使学校成为儿童合作学习的场所,成为教师相互学习的场所,成为家长与市民参与学校教育并相互学习的场所。我的理解就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它意味着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校之间、家长之间的密切协作和相互学习,其目标共同指向是为每位学生提供高品质的学习机会。它的两个核心理念是平等和倾听。
怎样才能让学习真实地发生?那就要给所有学生平等的学习权。“真实学习从学生安全地说出‘我不懂’开始。”每个学生都有不同个性,不同知识积累,不同认知,虽然面对相同文本,也会有不同的思考与问题。学习就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困惑,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恐惧、自卑等消极情绪,让课堂上的每个人都有勇气说出自己疑惑,而每个人对于别人的困惑不讽刺、不嘲笑,尊重每一个学习的人。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真诚交流,有了平等的学习权,进步的就是每一个人,从而会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需要引导学生从浅表学习指向深度学习,应该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让学习真正发生。共同体课堂应关注以下五个关键词,倾听,串联,反刍,协同学习和自主学习。除此之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应该注重学习单设计。一张高品质的学习单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少即是多,问题精简,突出核心。第二,开放挑战性的核心问题,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第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考虑学生个性化需求。
要善于把教学设计转化为学习设计。教学前都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教学设计为主展开,而陈博士提出把教学设计转化为高品质的学习设计,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从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认知能力和经验世界出发,设计学习任务框架,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这种高品质的学习设计,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中心,以深度学习为目标,学习设计指向深度理解和问题解决,有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有效沟通,保障了每位学生的学习权,且能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探索,形成共生共存、共学共赢的学习共同体。
我以前的“教学设计”基本都是从如何教学的角度进行设计,教学内容往往多、快、杂,总是在絮絮叨叨中强调要教授的内容,生怕学生听不懂、记不住。今后在备课中,不止要备知识,更要备学生,从学生的“迷思概念”、“认知冲突”出发,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协同合作的时间,进行“逆向”的学习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学习设计遵从“少即是多”的原则,首先明晰教学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学习任务要“少而精”,使学生能聚焦核心问题进行探究,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历程、思维过程。通过对学习本质的研究,深刻理解各学期、年级知识内容和相互间的关系,与学生的学情相结合,巧妙地设计最为核心的“学习任务”。书中提出,采用共同备课、制定“预习单”“学习单”“作业单”的方式进行学习设计,在新学期教学中,“预习单”“学习单”可以借鉴:通过“预习单”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在课堂上利用“学习单”集中精力去探索学生难以独立完成的“挑战性课题”,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共享、交流、探究新知,老师适时点拨、共同修正,从而进行深化研究。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只有积极去深入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并体会他们遇到的学习困难,才能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为什么陈静静博士在《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一书中开篇就告诉我们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道理的原因。从目的出发,以需求为导向,为了学生在每节课都能学到知识,观察与研究是完成教学改进和突破的重要方法。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借助于教师学习共同体,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读后感
在阅读了《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一书后,我深受启发,对教育的本质、课堂的困境以及变革的方向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还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来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
首先,书中对当下教育的困境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是当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看似认真听讲、完成作业,但实际上却缺乏深度思考,无法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深度学习则不同,它强调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够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如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
书中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学习共同体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学习共同体还注重营造安全、润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再畏惧老师的权威,能够安心学习、静心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高品质学习设计的部分所吸引。作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详细阐述了如何进行高品质的学习设计。她强调,备课不仅要关注教学流程,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通过设计开放性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合作探究。这种备课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此外,书中还通过多个课例的深度剖析,展示了学习共同体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这些课例不仅让我看到了学习共同体在推动学生深度学习方面的巨大潜力,也让我更加坚信这种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阅读的好书。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还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变革的希望和方向。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更加注重构建学习共同体,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为他们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于教育本质与学习方法的新理解之路。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不仅是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学生从浅层学习迈向深度学习的关键桥梁。
首先,书中对“学习共同体”的阐述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指一群人在物理空间上的聚集,更是一种心灵与智慧的交融。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相互尊重、倾听、分享与协作,共同面对挑战,探索未知。这种氛围下,学习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成为了一场集体智慧的盛宴。
其次,书中强调了深度学习的重要性。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单纯的信息积累已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境中。而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为深度学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共同体的互动中,学生能够通过对话、反思和实践,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实现从“知道”到“理解”,再到“能够做”的跨越。
阅读此书,我深感自己在教育观念上的转变。以往,我可能更多地关注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今,我更加认识到,作为教师或学习引导者,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促进他们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学习共同体,让深度学习成为可能。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实用的策略和方法,如设置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鼓励跨学科的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等,这些都为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意识到,要想真正落实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就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加开放、多元和富有挑战性的环境。
总之,《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教育视野,更深化了我对学习本质的理解。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会继续秉持这一理念,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爱与智慧的学习共同体,与学生们一起探索知识的海洋,共同迈向深度学习的美好未来。
《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读后感
在阅读了陈静静博士的《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一书后,我深受启发,尤其是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这本书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考和实践方向。以下是我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首先,书中对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的深刻剖析,让我重新审视了当前历史课堂中的常见问题。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学习不应仅停留在机械记忆和浅表理解层面,而应深入到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所蕴含的思想、文化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采用“假装学习”或“浅表学习”的方式,他们或许能够背诵出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但对于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却知之甚少。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历史素养提升,也违背了历史教学的初衷。
陈博士在书中提出,深度学习是一种高度沉浸、不断持续深化、不断扩展延伸的学习方式。这一观点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尤为重要。历史学科的深度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更要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其背后的复杂关系,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因此,作为历史教师,我们需要努力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探讨中实现深度学习。
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设计,注重问题驱动:在设计历史课时,我们应尽量避免机械灌输,而是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例如,在讲解某一历史事件时,可以设计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从表面现象深入到本质原因,再从个人、社会、国家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二、营造安全润泽的学习环境:陈博士在书中强调,安全润泽的学习环境是深度学习发生的前提。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氛围。当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或疑惑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忽视。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声音,从而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三、强化史料研读,培养批判性思维:历史学习离不开史料的研读。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史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讲解某一历史事件时,可以呈现多种不同的史料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四、注重跨学科整合,拓宽学习视野: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将历史与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进行整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讲解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就时,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的相关诗词歌赋进行分析;在讲解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时,可以融入地理知识进行分析。
总之,《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一书为我提供了许多关于历史教学的宝贵启示。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努力构建学习共同体,营造安全良好的学习环境,优化教学设计,强化史料研读和跨学科整合,以促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逻辑》
在深入研读《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逻辑》一书后,我对于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从浅层学习迈向深度学习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在结合我所教授的地理学科时,这种理解更显得意义非凡。
首先,书中关于“重塑课堂的教育哲学”章节,让我深刻意识到地理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传授上,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空间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融合了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因此,在地理课堂上构建深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规律和联系,形成自己的地理观念和思维方式。例如,在讲解“世界的气候”这一课题时,仅仅局限于介绍世界气候的定义、类型和影响,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案例、小组讨论、温室效应模拟实验等方式,深入探讨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建立人地协调观,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书中提到的“优化课堂的学习历程”对于地理教学尤为重要。地理知识往往涉及复杂的地理过程和空间关系,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实验、模拟、分析等多种方式来体验和理解。因此,在地理课堂上,我注重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将地理知识以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画演示地理现象和过程,如地球运动、板块构造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通过校园地理园的考察、地理模型制作与应用(比如地球仪模型,坎儿井模型等)、google地图的应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此外,书中关于“培育课堂的学习生态”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在地理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兵教兵、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同时,我也注重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表达,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探索未知的舞台。
通过阅读《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逻辑》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在地理教学中推广深度学习的信念。我相信,只有当我们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时,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深度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读后感
《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这本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与学习的真谛。作者陈静静教授以深邃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引领我走进了一个充满生机、创意和乐趣的学习世界。
首先,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集体名词,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和方式。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主体。他们通过自主的、协同的学习,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书中提到的“深度学习”,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发性和自主性的内在学习动机,它要求学习者对问题本身进行深入探究,依靠内在兴趣维持长久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浅表学习截然不同,后者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避免惩罚而进行的机械记忆和反复操练。深度学习则更加注重学习者的思维过程、情感体验和实践操作,让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反思了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正如书中所指出的,许多课堂仍然过于侧重“教授”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历程。教师将现成的知识打包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像吃快餐一样匆匆吞咽,难以真正消化和吸收。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这种现状,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舞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营造温暖、润泽的倾听关系。教师需要放下身段,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和想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学生之间也需要建立相互倾听、彼此互学的关系网络,形成自主自治的班级和学校文化。
其次,设计真实有效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紧密相连,能够引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同时,任务的设计还需要注重层次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法,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我们还需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让他们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可能性和价值。
总之,《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反思。它让我更加坚信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实践这些理念和方法,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第2版)》读后感
暑假,我参与了山东省中小学教师线上读书活动。我的阅读目标,是寻找那把能够打开学习乐趣与效率的钥匙。而《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第2版)》这本书,正是那把钥匙。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阐述了如何打造既高效又有趣的课堂,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强调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传授与接收,而是一场心灵的共鸣。
书中提到的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一位老师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历史剧场”中亲身体验历史事件,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原本枯燥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们在欢笑与思考中轻松掌握了知识。对此,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我深刻地体会到,当学习不是单调的背诵与记忆,而是成为一场探索未知的旅程时,它的魅力便无可抵挡。
对于“高效与有趣”这一主题,我认为它们是相辅相成的。高效的学习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而有趣的教学方式则是激发这种兴趣的最佳途径。正如书中所言,一个富有魅力的课堂,应当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教师在魅力课堂中的关键作用。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共同探讨,相互启发,共同营造一个充满魅力的课堂。
总之,《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第2版)》这本书不仅为我揭示了高效与有趣的教学的奥秘,更激发了我对学习和教学的热爱与追求。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教学道路上,我会将这本书中的理念融入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努力成为一名既会学习又会引导学生高效、有趣学习的教育者。
《深度学习课堂读后感》
在阅读了关于深度学习课堂的相关内容后,我深受启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
深度学习课堂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它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深度学习课堂注重问题的引领。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索和寻找答案。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简单地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分析问题、整合信息、运用知识,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同时,深度学习课堂强调知识的整合与建构。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孤立地学习各个知识点,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在深度学习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构建起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另外,深度学习课堂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然而,要实现深度学习课堂并非易事,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勇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权威,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深度学习课堂的建设。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其次,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再者,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最后,要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
总之,深度学习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它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通过深度学习课堂,我们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努力将深度学习课堂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读后感
炎炎夏日长,悠悠读书乐。根据学校的安排和自我成长的需要进行了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暑期线上读书活动。在拜读了《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一书后,我深受启发,这本书不仅揭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普遍问题,如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还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深度学习的路径。对于音乐这类注重情感表达、艺术创造和文化理解的学科来说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思考如何将深度学习理念应用于音乐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时,更是感触良多。
音乐的学习不仅仅是音乐技巧的掌握和音乐理论知识的积累,更是情感的共鸣、创造力的激发和艺术文化素养的提升。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情感需求,导致学习变得机械而枯燥。而《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一书所倡导的平等、倾听和协作的学习理念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在音乐学习中,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意味着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音乐探究的参与者,他们的声音、想法和创作都应被尊重和倾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音乐活动,如小组合作创作、即兴演奏、音乐鉴赏讨论等,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和理解。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2022版艺术新课程标准指出了文化理解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地位。音乐的深度学习不仅仅是音符和节奏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流露和文化的传承。要真正理解和掌握音乐,学生需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再到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思维发展和文化理解。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如创作一首具有特定情感或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音乐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此外,音乐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还需要教师之间的密切协作和相互学习。音乐教师之间可以共同备课、观课、评课,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与家长和社区建立联系,共同为学生的音乐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思考。在未来的音乐教学中,我将努力构建一个平等、倾听和协作的学习共同体,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情感体验,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我相信,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将能够更加热爱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实现全面而深刻的发展。
《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读后感
读完《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对教育的本质和教学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思考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也让我明白了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首先,我被书中提出的“学习共同体”这一理念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是一种涵盖了教师、学生、学校乃至家长之间的密切协作和相互学习。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人都是学习的主体,都在不断地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种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和富有活力。
书中提到的“深度学习”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而深度学习则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知识、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当前课堂教学困境的深刻洞察和对于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远见卓识。作者指出,当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的现象。教师往往为了赶进度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学习困难;学生则往往被动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探究和思考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无法真正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而《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出路。它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
首先,我们要转变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其次,我们要优化教学设计。从“教学设计”转变为“学习设计”。这意味着我们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设计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的学习任务和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
最后,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主导者”转变为“倾听者”和“共同学习者”。这意味着我们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关系,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他们在课堂中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总之,《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它让我更加坚信教育的力量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去实践这些理念和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读书笔记
心理教学中的深度学习
《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一书为老师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实用的方法论,特别是在构建学习共同体方面。深度学习指的是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够在更高层次的认知水平上运用这些知识,成员之间通过合作、交流和共享资源,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作为一名心理学科教师,我深感这些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让学生们组成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我们学校从建校以来一直提倡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任务选择不同合作策略,调动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心理健康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组合作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促进他们的社交技能发展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例如,通过小组成员搭建纸塔、啄木鸟活动等能有效提高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另外,心理课中经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相应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自己、他人的不同感受,进而启发学生多方位思考,对问题产生不同看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不同心理状态下的行为模式,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倾听技巧、人际交往方式和积极的思维模式。角色扮演是一种体验式学习,而体验式学习是心理课中深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强调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新知识,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心理学科的教学。它可以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在心理课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深度学习,而心理深度学习的一个标志就是学生的沉浸式体验,只有参与其中,才能有体验,只有产生了真实的体验感,才能触动学生内心,从而让学生有心理成长。书中介绍的知识和我们常规化的校园心理剧表演不谋而合。心理剧是组织学生们编排并表演心理成长问题,剧情涉及常见的心理困扰,如,亲子沟通问题、焦虑压力问题、学习问题等。这种形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变化,还能够在观众中产生共鸣,提高大家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例如,如何平衡不同小组成员之间的贡献,确保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如何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成果等。面对这些问题,我逐渐意识到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定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位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制定明确的任务分配计划,确保每个人都有具体的职责;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同伴互评、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等,以此来综合评估学生的表现。
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我看到了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显著变化。他们变得更加自信,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更懂得倾听他人。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氛围。作为一名心理学科教师,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学习环境。
供稿:杨修志
编辑:张瀚文
初审:张瀚文
复审:杨修志
终审:张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