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脉络,几乎伴随着中医药学的理论发展。药膳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成熟于明清。
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十三方中已有乌鲗骨藘茹丸、兰草汤、生铁洛饮、左角发酒、鸡矢醴等治疗疾病的药膳方。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用甘麦大枣汤治疗脏躁证、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产后腹痛的记载。
晋唐时期,药膳的理论与应用得到了较大发展。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用海藻酒治瘿病(甲状腺肿)。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首设“食治”卷,提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重要思想。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既有食性与食宜的描述,又有食忌与食方的记载,建立了完整的食疗药膳体系。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药膳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宋代《太平圣惠方》中专设“食治门”,列述了诸多食治方,如杏仁粥、天门冬饼子等。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介绍药膳方百余首,首次从营养学角度分析饮食对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成为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
明清时期,药膳学逐渐成熟,涌现大量著作。明代《本草纲目》对药粥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按功效将其分为消烦止渴、止泻止呕、消利水肿、补益肝肾、调理脾胃等类别。明代《救荒本草》则将可食用的野菜列入药膳的范畴,使其应用更加民众化、广泛化。清代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主张饮食有节,注重辨别体质,讲究食物宜忌。
这说明辨证论治在食疗药膳方面已得到应用,中医药膳学逐渐成熟。
药膳由药物与食物共同烹制而成,因此也具有四气五味。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四种不同性质。
如冬瓜、苦瓜、丝瓜、海带、豆腐、鸭肉等性属寒凉,配以鱼腥草、菊花、薄荷、夏枯草、百合、金银花,制成的药膳有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
糯米、板栗、羊肉、牛肉、狗肉、鸡、鸽、荔枝、红糖等为温热性食物,配以肉桂、益智仁、高良姜、当归、人参、薤白、陈皮、黑胡椒、龙眼肉、佛手等,制成的药膳则有温里、祛寒、补阳的作用。
五味指的是辛、甘、酸、苦、咸。
辛味有行气、行血、发散的作用,如气滞血瘀者可选用玫瑰花茶,风寒感冒者可选用葱白粥、姜糖饮。
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如脾胃气虚者可选用红枣粥,胃阴不足者可选用冰糖炖银耳。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遇气虚自汗、泄泻不止,可以五味子、乌梅等入膳。
苦味有泄热、燥湿的作用,遇热证、湿证可食用凉拌苦瓜、炒慈菇、炒刺儿菜等。
咸味有软坚泻下的作用,遇热结便秘、瘰疬可选用海带排骨汤、龙马童子鸡等。
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在选用药膳时,可将自己的体质与药膳的四气五味进行结合,综合考虑。
阳虚质可多吃性温热的生姜、牛羊肉、胡椒粉、狗肉、鸡肉、韭菜、葱白、桂圆等。
阴虚质应多吃凉润滋阴的冬瓜、百合、梨、鸭蛋、牛乳、银耳、鸭肉、海参、燕窝等。
气虚质可多吃益气的黄芪、大枣、香菇、白扁豆、香菇等。
痰湿质可多吃陈皮、白萝卜等以行气、化痰。
湿热质可多吃利湿清热的冬瓜、薏苡仁、马齿苋、赤小豆等。
血瘀质宜多吃山楂、金橘、芥末等以调畅气血。
气郁质可多食黑豆、海带、紫菜、胡萝卜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
特禀质饮食宜清淡、均衡,勿吃易引发过敏的食物。
《灵枢·五味》指出,脾病者,宜食秔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但食用药膳,还有一些禁忌,主要是食忌和病忌。
食忌分为两种,一种是药物与食物相忌,古代文献上有白术忌桃、李、蒜,人参忌茶、萝卜;另一种为食物与食物之间相忌,常见的有柿、梨忌蟹,鳖鱼忌苋菜,蜂蜜忌葱,鸡肉忌黄鳝。
病忌主要指患有某种疾病的人不应再吃某种食物。如血病忌多食盐,骨病忌多食苦,肌肉病忌多食甘,筋病忌多食酸。外症疮疡忌食鱼类、海产、香菇等。热病不宜吃温热性食物,阳虚寒症则忌寒凉性食物。
此外,食物中有不少易诱发某些宿疾或加重病情,应该重视。海鲜类如带鱼、黄鱼、虾、螃蟹等易诱发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荨麻疹;禽畜中的公鸡、鸡头、猪头肉、鹅肉、鸡翅及食用菌可能诱发阳亢头痛、肝风眩晕、皮肤疾病;蔬菜类中的笋、芥菜等可诱发皮肤疮疡。
材料:荸荠250克,胡萝卜1根(约100克),玉米1根(约250克),广陈皮3克,羊肉1000克。
做法:
1.先将羊肉洗净,斩块,放进加有橘叶(或柚叶、柠檬叶、黄皮叶、陈皮均可去除羊肉的腥臊味)的沸水中稍焯,捞出冲洗干净;荸荠、胡萝卜洗净,分别去皮,切厚块;玉米去外衣及须,洗净,切段;广陈皮用水润软,切丝。
2.然后,将上述备好的食材一齐置于砂锅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白酒少许,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熬1.5小时,精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补结合,相得益彰,补而无燥热之弊,清而无寒凉之忧,有良好的健脾和中、开胃消食、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等作用。也可用于脾胃虚弱,食少纳呆,气血不足,短气懒言,面色萎黄,肝肾亏虚,头晕眼花,腰膝酸软,遗精早泄等症的辅助治疗。
适宜人群:适宜于冬季一般人群食用,尤宜于岭南地区冬季调补。
材料:栗子仁250克,鲜怀山药250克,广陈皮3克,羊排750克。
做法:
1.先将羊排洗净,斩段,用沸水稍焯,冲洗干净;鲜怀山药去皮,洗净,切厚块;广陈皮用水润软,切丝。
2.然后,连同洗净的栗子仁一齐置于砂锅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白酒少许,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熬2小时,精盐调味,即可。
功效:有良好的补脾益肺、益气养血、补肾益精、强筋壮骨等作用,可用于脾肺虚,短气乏力,血虚萎黄,头晕目眩,肾虚精亏,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等症的辅助治疗。
适宜人群:适宜于冬季一般人群服食。
注意:外感时邪或有宿热者禁服。孕妇慎食。
材料:西洋参30-50克,乌鸡一只。
做法:将乌鸡洗净放盐卤咸,西洋参洗净浸泡30分钟,将乌鸡和西洋参一起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水煮1-1.5个小时,鸡肉与汤一起吃补益效果更佳。
功效:补气益血、安神益气。
禁忌人群:感冒人群不能吃。■
声明:本文转自广东中医药。分享旨在传播健康科普知识,感谢原作者的辛苦付出。若有异议,将做删除处理。文章仅供交流参考,推荐产品请在专业医师下指导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