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极具争议的书,国内外评价冰火两重天

学术   2024-11-09 09:01   吉林  



这是一本极具争议的书,国内外读者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状态,可谓“冰火两重天”:

本书一出版,立即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引起大西洋两岸的强烈反响,《伦敦书评》等多家知名媒体联合推荐,在英国和美国一版再版,始终畅销不衰,现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亚马逊评分4.7星,相当于某瓣9.4分高分。然而,它在某瓣上的评分却只有6.7分,不少人还写书评纷纷不推荐。

国内外如此悬殊的评价让人疑惑,究竟是怎样的内容,让中外读者的感受如此大相径庭?

是因为翻译不好吗?并不是。事实上本书翻译出奇地好,不仅语句通顺好读,连语气上都还原了作者的诙谐幽默感。可惜,国内的读者却并不买账,不少人认为这本书太过八卦,根本不值一读。

然而,少部分国内读者和大部分国外读者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评价,在他们看来,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瓜大料足,令人大开眼界,带给人们对人性更多的理解。

这本书就是保罗·约翰逊所写的《知识分子》。

本书通过详实的史料,细致描写了被世人捧上神坛的卢梭、雪莱、易卜生、托尔斯泰、海明威、罗素、萨特等众多世界知名作家、学者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毫不留情地指出他们身上的道德瑕疵和政治幼稚,将他们生活里种种可耻、可笑、可悲、可叹的方面抖落给读者,撕开了他们或主动塑造或被动建构的“假面”,把他们拉下神坛,原为真实的、有缺陷的普通人。

可以说,这本书,既是对知识分子群体本身一剂猛烈的“清醒药”,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理解知识分子的新角度。

说到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知识分子》在国外好评如潮,在国内却那么不受待见——因为它戳到了不少读者的痛处,书中所涉人物多数是中国读者十分熟悉并深深敬仰甚至崇拜的西方学者和作家,没有谁愿意看到自己偶像的光辉形象破灭,他们只会觉得作者无事生非。

相反,这种情况在西方基本上不存在,他们崇拜神而不崇拜人,即使贵为一国总统,也一样可以拉出来开涮,受人敬仰的知识分子也并不比任何人更高尚,黑料就是黑料,只要是事实,就没有什么不能说的。

正是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造成了本书在国内外完全不同的遭遇。恨它的人说它无聊透顶,爱它的人说它揭露了真相。这本书到底是否值得一读,相信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判断。感兴趣的书友,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立即收藏:
没有谁能揭破知识分子的神话,除了极其优秀的知识分子。为此,店长荐书诚挚推荐五位优秀知识分子反思“知识分子”的力作——“读懂知识分子五书”

朱利安·班达《知识分子的背叛》(独家书),爱德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保罗·约翰逊《知识分子》(独家书),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鸦片》,托马斯·索维尔《知识分子与社会》(独家书)。

沿着五本经典提供的四大视角,我们可以十分笃定地认为:对知识分子少一些崇拜、特权、揣测和绑架,他们反而更能谦卑、尽责、独立和清醒;而我们也才能真正的将他们的知识和思想化为己用。

五书都是大家手笔,更是讨论知识分子的传世经典,阅读、收藏、送礼必备。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这个书单,书写了20世纪知识分子的壮举与悲歌,他们曾经是时代的弄潮儿,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当时整个社会的舆论,后来,却纷纷陨落,被遗忘在历史的边缘。读者可以从书中看到一代知识分子的真实苦难,可以看到他们坚强和脆弱的不同侧面,也可以看到一个社会在理性与狂热之间的命运转变。

对于知识分子们来说,可怕的不是被权力边缘化,可怕的是被权力“收编”之后再被“边缘化”。那个过程,往往是残酷而剧烈的,伴随着对人的尊严的剥夺,伴随着泯灭人性的灾难。

对近代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其实也是对我们所处社会的结构和制度的一种思考。反思苦难,才能对得起所受的苦难,才能在未来避免重蹈覆辙。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知识分子命运五书”,从知识分子的经历中,看清历史的本来面目。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含签名书、独家书):


 杨奎松 | 历史系新生推荐阅读书目
近代史最容易忽视的四个视角
激荡二十年 | 两千年帝制的终结
从辛丑到辛亥:晚清最后十年
杨天石:“竭泽而渔”的秘档追踪者
民国的三枚切片:幻象、表象、真相
本书堪称“断货王”,有位书友已陆续送给朋友多本珍藏
张宏杰:看着秦晖老师远去的背影,我为清华的学生感到惋惜
重建历史的公信力,需要杨奎松、沈志华这样的史学家
多数人选择站在赢的一边,而他选择站在常识和良知一边
跳出传统的革命叙事和政争视角,重看1944-1950的中国命运
 超越意识形态,揭示历史真相:“惟有他才能写出这样有深度、有内幕的书”

近现代史论
读书、思考、文化、史学,本号主要推送近现代史领域文、史、哲、政、法等方面优秀文章,协助学术资源书籍查找,关注史学动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