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划水预告了一句赛先生STEM科学课,我发现我真是有点儿后知后觉,很多姐妹早就背着我给娃报上了,就等着这次直播续课了。饼饼同学开生日party最常去的地儿,居然是STEM科学馆,其实孩子天生对科学感兴趣。▼ 我也在STEM科学馆给饼饼办过party
我相信这种热度不会是一时的,重科学教育是未来的趋势。往小里说,科学思维会让一个人的路越走越宽,人生有更多选择和可能性。往大里说,大国竞争的核心就是科技,重视科创型人才是大势所趋。现在网上都在讨论英语教材改版,但真正重磅的科学教育改革正在悄然推进中,而大多数父母还没有意识到——这是我跟业内人交流过后,感受到的最大的“教育信息差”。并不是散播焦虑,相反我觉得,这是咱们孩子这代人的机会和幸运。生在了科技发展指数级上行的年代,他们会见证科技改变世界的势如破竹,提前有准备的人会吃到时代的红利。
我之前写文章说,人工智能时代,AI几秒钟就能给你几百个答案,答案变得越来越“廉价”,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科学思维力——这才是有价值的“未来竞争力”。我最近收集了很多关于科学教育的问题,发现了一个有点儿扎心的规律。学龄前的娃,父母们很重视科学素养和娃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关心的是孩子“眼睛里的光”。但上学后,关注点好像马上变了,都在问科技竞赛、白名单这些“结果”。
我一直反对“功利性学习”,如果上科学课仅仅是冲着拿证书给简历添彩,那真是本末倒置了。但我非常理解父母们为什么会关注这些,因为我就是80后科创竞赛的“受益人”。初二那年,我跟了一个带赛经验很强的教练搞航模,每天做火箭糊一手的502胶,一放学就跑去操场上试飞火箭。升初三的暑假,我拿到了山东省火箭模型竞赛全省第5名,中考加了20分。▼ 我妈真的扒拉出来了二十年前的证书😂
那时候没有网络,信息不像现在这么透明,绝大多数父母根本不知道这个竞赛的存在,我完全是沾了父母“信息差”的光。现在网络发达,白名单直接列出来让你参考(当然也不能加分了),但类似的“信息差”仍然大量存在。而且今天的“信息差”不再是知不知道某个竞赛那么简单,而是根本认知层面上的差距。这些信息在网上搜不到,只能从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的嘴里套。这也是我为啥一定要把大卢老师摇到德国,来做我的直播搭子。科学素养我能聊一天一夜,但国内的科创赛事、科技特长这些我真聊不了,只能让大卢老师来讲。他不仅是赛先生科学的创始人,也是多个科创类白名单赛事和国际赛事的国赛评委,绝对专业人士。▼ ICC国赛现场,明天直播间会见到中间那个男人
明后天晚上连着开播,姐妹们两场都预约上,内容不一样的。明天(周二晚上)不上链接,就为了能踏踏实实讲干货,你们也能沉下心来听干货,从培养娃对科学的兴趣,到怎么打好理科基础,以及拉平科技特长的“信息差”。第二场(周三晚上)再上课程链接,会详细讲讲课程理念,我为什么推荐,科学课可以给娃带来什么,以及素养课和竞赛课怎么搭配选择,当然还有咱们直播间的专属福利。这趟把大卢老师折腾得够呛,时差还没倒过来就要上播了😂,从内行人嘴里“套话”的机会不常有,一定别错过了。如果晚上没时间全程看直播,担心错过干货,可以进咱们的大本营,到时候会在群里文字转播的,看到感兴趣的话题再进来也不迟。大卢老师还带了一份贼厚的“白皮书”过来,里面汇总了各个地方哪些好学校在选拔喜欢科学、有科技创新潜质的孩子,等两场直播结束了也会在大本营分享电子版的。连着播两天,我也是头一次尝试,如果有啥做的不完美,还请姐妹们多担待,我慢慢改进。我从去年开始测评市面上的科学课、科学盒子、STEM产品。试了一圈,总觉得了解浮于表面,不够深入也不够彻底,所以一直没有给你们推荐。上次暑假回国,终于有机会实地考察品牌,拜访课程创始人。亲眼看过一遍,心里有谱多了,也坚定了我推荐赛先生的决心。打磨了10年的课程体系,都是慢工出细活的成果,绝不是东拼西凑的速成课。我知道很多姐妹看中了赛先生科学课的道具,不乏Learning Resources等进口教具。培养科学素养的同时,又有超强的带赛能力,全球发明大会作品获奖率居然超过90%,连续两年获得小学1-2年级组全国第一,3-5年级组国际赛一等奖,这是迄今中国选手获得的国际赛最好成绩。这次直播的课程也是“两条腿”,涵盖了【科学素养课】和【爱迪生计划赛事课】,前者是“科学输入”打基础,后者是“科学输出”拿结果。
科学素养课每周上,重在提升娃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激发娃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带着孩子提出问题,思考讨论问题,提出假设,亲手通过实验验证,让孩子发现科学真的很好玩,给未来的理科学习做启蒙、打基础。爱迪生计划相当于竞赛集训课,除了很多姐妹知道的科技发明类赛事课包(maker),我还跟大卢老师谈下了一个新课包首发,科技艺术类竞赛课包(techno-art)。两个赛事课程具体是啥,分别适合哪些娃,和素养课怎么搭配选择,后面再详细写。但有一点想写在前面,科学素养课相当于“必修”,即便是冲着带赛能力来的,也不建议只报爱迪生竞赛课包,学科学一定要“两条腿走路”,缺乏日常素养积累直接冲竞赛是很难出成果的,这些也会在直播间展开聊。这篇预告先说说赛先生的课程理念和设计,这个太重要了,决定了到底是在培养科学思维,还是在灌输答案。
观察和思考
娃小的姐妹们,可能对科学素养课比较陌生,比如我之前就收到一个问题说,科学素养课和思维课是一回事吗?思维课主要是数学相关的思维启蒙,有的偏逻辑思维,有的偏奥数,但都跟科学素养课不是一码事。可以用STEM的概念来解释,基于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融会贯通。可惜的是,市面上很多科学课、STEM科学盒子,和“科学思维”并不沾边,顶多算是一个手工活动,或者是一些趣味小实验,算不上科学素养培养。真的的科学思维培养,一定是为问题服务的,要么解答问题,要么解决问题。问题从生活中来,可以是娃困惑的某个现象,也可以是生活中遇到的某个麻烦。
经常是一些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的问题图,而且很可能是孩子平日里琢磨过无数次的。👉 手冷哈气会暖和,水热吹气会变凉,为什么同样是嘴里出来的风,一会冷一会热?👉 我们都知道水往低处流,那为什么植物可以从根吸收水分,一直输送到叶子?👉 近视镜和老花镜都是一块镜片,为什么一个能看近,一个看远?👉 为什么大灰狼的眼睛长在前面,小绵羊的眼睛长在两边,好像眼睛的位置跟食草食肉有关系?这是为什么? 通过启发式提问,每节课都不是给孩子塞知识点,而是带孩子主动探索问题。大人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理所当然,思考越多,就会发现这个世界藏了越多的秘密。科学思维
抛出了问题,老师不会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先引发思考和讨论,你觉得是怎么回事?你的想法是什么?老师会肯定孩子们的思考和天马行空的想法,包括那些“不正确”的答案,然后带孩子动手验证/推翻这些假设。我们都知道是因为大脑跟不上眼睛,也就是视觉暂留的现象。但这样讲太抽象了,孩子理解不了,所以通过亲手制作一个会飞出笼子的小鸟“动画”,让孩子直观体会视觉暂留。再比如影子是怎么回事?怎么变大,变小,怎么长高,变矮?孩子平时在生活中一定观察到过这些现象,也总结了一些初步的想法和猜测,但缺乏系统的认知。在赛先生课上,孩子拿着教具,用手电从各种角度照,在一次次观察探索中,总结影子和光源位置的关系。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主动观察——思考——验证,然后自己得出结论,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索方法论。
兴趣窗口打开,
围观饼饼上赛先生,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太好玩了,物化生原来可以这么有意思。比如自制一个风扇筒,接通电线,扇叶转起来的那一刻,我看到她的眼睛在发光。
比如平时家里最普通的透明胶带,就可以自制一个平面棱镜,分解出阳光里不同颜色的光,给自己画的小动物上色。比如在太空主题课里,讲到了土星有个土星环,那就用道具亲手做一个带土星环的“小星球”。又讲到土星个头虽然大,但“它是一颗气态行星”,“密度比水低“,如果这么干讲,孩子肯定不感兴趣,不会往脑子里进,但让自制的“土星”浮在水面上,知识马上就鲜活直观了起来。娃在生活中大概率没有亲历过龙卷风,那就用道具自制一个“龙卷风”。▼ 之前在德国STEM科学馆见过的道具,这次亲手制作了一个没有一个实验是为了“做效果”而做的,全都是服务于问题,探索,知识。
而且和很多科学盒子不同,赛先生课上制作的道具,不会沦为无处安放的鸡肋摆件。比如讲视觉暂留的“笼中鸟”道具,饼饼一直在反复玩,控制它用不同速度转动,尝试找到一个鸟能“飞进”笼子的“临界点”。还有那个模拟龙卷风的联通水瓶,她晚上颠过来倒回去几十遍。
她发现两个瓶子中间明明是通的,但怎么水居然会悬空?!
然后她尝试着怎么能让水下来,发现需要倾斜一点,有泡泡(气体)咕嘟嘟上去了,水就会下来。
这其实就是发现了“气压”的现象,脑子里有多了一个新问题,好奇心再次被激起了。
这就是真正的科学探索实验和追求“炫酷效果”实验的区别。记得当年我准备参加航模比赛,每天放学不赶紧回家做作业,跑操场上试飞火箭模型,很多同学父母都不理解,学习这么紧张,还玩什么模型。很多人不理解“学科学有啥用”,“科创比赛有啥用”,是因为不够了解政策和趋势。和大卢老师聊过后,我的感受是现在科技特长生仍然相对稀缺,科创竞赛还没那么卷,是相对容易“拿结果”的。这也是为什么除了素养课,我还想特别推荐赛先生的爱迪生项目,这是专门为参赛设计的集训课程,最后作品甚至课上作业都可以拿去参赛。赛先生的带赛能力,可以说是行业标杆,拿白名单赛事含金量高的几个来举例——👉 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省赛获奖率近70%,远超平均获奖率30%。👉 2024全球发明大会,全国获奖率高达98.8%,国赛晋级率56.18%。👉 全球发明大会竞争最激烈的上海地区,官方获奖率只有60%,而赛先生今年达到了100%。因为即便是专门为比赛设计的课,也不是纯“功利化”的学习。市面上很多机构带孩子参赛,作品都是模仿教练的模板,甚至教练代做,没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评委看多了雷同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眼假”,或者随便问两句就心里有数了。▼ 大卢老师作为国赛评委,关注的也不只是作品本身
但赛先生的竞赛课,孩子做出来的每个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创意全部来自孩子平日的观察和思考,教练只做引导。▼ 同一节赛事课,不同孩子的作品完全不同
把天马行空的想象,变成真实的发明创造,除了获奖,有的孩子甚至拿到了专利。参赛过程也是对科学素养的强化,用大卢老师的话叫做“以赛促学”。长长的赛事白名单,哪些含金量高,选拔标准是什么,需要怎样的辅导,到时候咱们在直播里详细聊。如果不能一直蹲,欢迎来【黛西姐妹大本营】,小伙伴到时候会在群里实时转播的。
▲ 扫码添加小伙伴,加入黛西姐妹大本营
虽然直播时候还会再讲,但我强烈建议姐妹们花5分钟读读这一节,读完就知道怎么选课了。赛先生科学课的体系,主要分为【科学素养课】和【爱迪生计划】。
👉 科学素养课是一个独立成系统的课程,每周上一次,从L1-L4,幼儿园到中学都有合适难度的级别。👉 爱迪生计划可以理解为竞赛集训课,至少要上学了才能参加,有两个不同的竞赛课包,一是咱们首发的科技与艺术,还有一个赛先生更为熟知的强项科技与创造。素养课和爱迪生计划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体系,可以搭配上,也可以只上素养课,但不建议只上爱迪生计划,没有科学思维的底子,直接搞竞赛会很吃力,这也是我一直反对的过于“功利”的学习。科学素养课有四个阶段(L1-L4),课程设计对标了中国和美国的小学科学课体系。每节课都从现象或者问题出发,先让孩子思考,提出假设,用教具实践,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知识点不是直接讲,而是让孩子们用教具自己做一个简单的电路,看看都要用上啥,才能让灯亮起来。孩子自己搭来搭去,最后发现电源、导线、开关、灯,一个都不能少。然后老师又抛出问题,把小灯泡底座的正负极调个位置,还能亮吗
先想一想,再试一试,发现灯不亮了,再引出电流方向和正负极的概念。每节课都是这样的循环,问题——思考——假设——验证——结论。👉 L1阶适合3-5岁的娃,也就是幼儿园小班和中班。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这个阶段以科学启蒙为主,内容也都是孩子身边熟悉的东西,动物、植物、沙子什么的。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从这个阶段开始,进行正式的科学学习和思维训练,包括系统的操作实验器材,有逻辑的表达自己的思考,展示作品等等。
城市交通、宇宙太空、光影变化,都是L2阶段的主题。
👉 L3适合7-12岁的娃,从二年级到小学毕业,都适合这阶的内容。
从这阶开始引入项目学习方法,更重视孩子全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怎么给植物搬家?怎么能做出一瓶香水?
👉 L4适合9-12岁的娃,但不建议上来直接报,还是需要先用L3来打基础。
这个阶段需要孩子有比较扎实和完整的科学思维体系,老师会带着孩子自己完成科创的全过程,从提出假设开始,制定计划、收集数据、实践验证。科学素养课一般是6-8人的小班直播课,每周上一次课,L1每次30分钟,从L2往上每次60分钟(一次上两个课时)。但L1阶有个例外,是由3个单元录播课和2个单元直播课组成,录播课方便小娃灵活安排时间,也能让娃慢慢适应直播这种上课的方式。(这个只是L1模式,录播+直播课结合;L2-L4全部都是直播课,6-8人小班课)。
素养课的体系,课程设计特色,师资等等,等到课程直播会详细聊,有啥问题可以先留言,我记下来,到时候争取都讲到。爱迪生计划,直白点说就是竞赛集训课程,它和素养课是平行的两个体系。
就像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科学素养课是输入,爱迪生赛事课是输出。
科学课培养兴趣和能力,爱迪生计划让孩子去思考自己学的知识技能,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是孩子生活中自己的真实问题,他自己想解决。
这是爱迪生计划的新课包,强调科学和艺术的融会贯通。孩子不仅能参加中国青少年科技艺术作品展活动,还可以参与到白名单赛事中已经举办超过19届的高含金量的两个赛项,宋庆龄儿童发明奖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个方向的竞赛目前还比较“小众”,没那么卷,市面上的培训机构都很少,以前赛先生是只做线下辅导的,一期辅导学费将近2万,这次直播咱们首次搬到了线上,而且把辅导费用打下来了,只有线下价格的四分之一。可能很多姐妹不理解,科学和艺术怎么扯到一起了?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比赛?到底比的是科学还是艺术?
其实科学教育在国外最早叫STEM,后来加上了A(Art),变成了STEAM,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科学教育不是学科的叠加,而是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基于数学基础的科学和工程,是可以通过艺术方式呈现出来的。比如一幅蒲公英的画,后面安装上了声控纸电路,打开灯一吹,就点亮了蒲公英,再一吹,蒲公英飘散开。
科技艺术课总共上14次课(28课时),每次60-70分钟。前10次是打基础,后面4次是一对一的参赛指导,老师手把手带着完成参赛作品,以及参赛准备。前面10次课,重点就是培养孩子设计作品的思路,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头脑风暴——设计作品四个环节。刚开始上课娃的思路可能还比较简单,比如就是一个能打开开关,亮灯的画。三节课后,有了之前的积累,作品升级成了带感光原件,晚上自动点亮。第十节课的作品,是可以把地下资源转换成电能的收集站,有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思路。科创类竞赛的重点永远是创意,作品中有孩子的独立思考和灵魂,才会让评委眼前一亮。赛先生竞赛课上,同一节课不同孩子的作品都是不一样的,教练只教思路,引导孩子把自己的创意变成作品,练的是“内功”,把孩子的想象力从天上引到落地,这也是为什么赛先生带赛获奖率这么高。科学艺术课包主要对标的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每年有不同的主题和参赛方向,形式是用绘画表达孩子对特定问题的科学解决方案。比如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海洋,这幅《海底医院》就在宋赛上获了奖。这个赛事的动手门槛相对低,对小娃友好,一年级就可以尝试参赛了,推荐和L2一起报,是一个很好的参赛起点,作品也不需要路演,i人娃友好。当然科技艺术对认知和审美能力有一定要求,而且首次线上发售名额非常有限,一定记得提前预约直播,进直播群,别错过了。🍪 2)科技与创造课包
这是赛先生的王牌竞赛课包,对标的赛事主要是全球发明大会,除了省赛、国赛,还有国际赛(未来考虑走国际升学路线可以关注),有40多年历史了。孩子的脑子里,有的是各种点子,科创课的教练会肯定孩子的每个想法,不断地启发和引导,把天马行空的想象引导到科学和发明的思维模式上。比如一个孩子喜欢用浴缸泡澡,但是浴缸放水时间长了,水会溢出来浪费,妈妈让他一直在旁边等着拧水龙头,他不想待那儿等,所以想发明一个可以自动提示关水的装置。放咱们这可能第一反应是,你就老实待那看着呗,懒得你!因为它不具备水位检测功能,所以这个设计的关键,是找到可以检测水位高低的传感器。好了,检测到水位达到我们需要的高度了,怎么提醒我关水呢?参赛的作品就是这么一步步讨论,交流思路,尝试方法,带着孩子经过一次次优化,做出来的属于孩子自己的作品。和科学与艺术竞赛一样,教练不会代替孩子去创造,也不会给孩子模板去模仿。孩子拿出来的作品都是自己的思考,解决的是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独一无二的灵魂,所以获奖率才这么高。▼ 刚才举例的“浴缸发明”一稿多投拿到了多个证书
科创类赛事除了交作品,一般还要做路演,把作品的设计理念、思路、设计方案、怎么解决问题等等的,用演讲的方式表达出来,去说服评委。这个过程对孩子是巨大的挑战和锻炼,要表达清晰,面对评委提问保持镇定,现场组织语言。咱们都见过孩子介绍作品,经常就是东一句西一句,想起啥说啥,上下文基本无关。科创教练会专门给孩子做路演指导,准备参赛文书,几次训练之后,孩子的表达就会明显有逻辑很多。科创集训课一共24课时,这次直播下单后在寒假集训,一共8天,每天90-110分钟,对专注时间和动手能力上都有一些门槛要求,建议至少小学二年级以上的娃,可以和素养课L3一起拍。科创竞赛奖项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直播时候咱们再详细讲。恭喜读完8000字,其实还有8000字没说,咱们直播间慢慢聊。最后给耐心看到这儿的姐妹们一个“太长不看版福利”😂。👉 幼儿园的娃就踏踏实实只上素养课,小班中班选L1,大班选L2。👉 一年级的娃可以在L2素养课基础上,选择科技艺术竞赛课包。👉 二年级及以上的选择就多了,我的建议是L3素养课+科创竞赛课包,全球发明大会赛事的含金量很高。当然这个赛事对孩子的动手能力也有要求,如果觉得娃动手能力一般,或者娃的绘画能力比较出色,二年级以上当然也可以选科技艺术竞赛课包。素养课和爱迪生计划是相互独立的体系,可以搭配上,也可以只上素养课,但不建议只上爱迪生计划,没有科学素养底子去冲竞赛是很难出结果的。以上是选课的一些大致思路,直播时候会讲更多关于素养课和竞赛课的干货,记得预约来听。明天(周二晚上)踏踏实实讲干货,从培养娃对科学的兴趣,到怎么打好理科基础,以及拉平科技特长的“信息差”。第二场(周三晚上)再上课程链接,会详细讲讲课程理念,我为什么推荐,科学课可以给娃带来什么,以及体系课和竞赛课怎么搭配选择,以及咱们直播间的专属福利。竞赛拿名次是一个结果,但一定不是学科学的主要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探索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在为理科学习打基础,也是终生受用的软实力,相信会让孩子未来的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