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收获更多语文公益教学资源
在“欲济”和“端居”间徘徊
——记公元733年的孟浩然
2024年9月30日 星期一 晴
前面写过王之涣,一辈子没有参加科考,要么是荫授的官职,要么是朋友推荐的。总之,王之涣对于仕进采取的是无所谓的态度,过的是不去追求的自由生活。王之涣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但他的心态却是舒放自如,没有那么强烈的渴求。
孟浩然却和印象里不一样,他是田园诗人,又隐居过鹿门山,何况还有李白的那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狂热赤诚讴歌他的诗。在我心目中,孟浩然应是一个风雅潇洒、闲云野鹤、高山仰止般的存在。但在不断了解的过程中发觉,人是一个复杂的构造,他并不单一地存在某一面,而是多元和多面的组合。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面对一千个人,也许一千个人眼里有不一样细节的孟浩然,每个人眼里的孟浩然只是他存在的一部分而已。而不同人眼中的组图,包括他自己描绘中的自己,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孟浩然。
孟浩然不是简单、单一的人,他的精神世界很复杂,甚至还有点拧巴。下面就来走进这个复杂、多元的人。
孟浩然(689~740年)出生于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县城中一个博有恒产的书香之家。早年也跟其他诗人一样,一手持书,一手执剑,有志用世。景元二年(711年),23岁的孟浩然没有选择科举之途,而是与好友张子容一同隐居鹿门山。但第二年冬天,张子容就出山应考进士去了。孟浩然并未一同前往,而是在最年轻气盛的时候选择了漫游之路。他在25岁到35岁之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结天下好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其间,他曾向时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的张说投递过诗作,表达自己有志仕进的期望。开元十二年(724年),36岁的孟浩然与时任襄州刺史的韩思复一见如故,结为忘形之交。因唐玄宗在洛阳,孟浩然便往洛阳求仕,但滞留三年,一无所获。
开元十五年(727年),39岁的孟浩然决定赴长安进行科举考试,此时离好友当年入京已过去了整整十六年。因为脱离主流社会,在外飘荡的时间太久,诗文名气很大的孟浩然科考落榜了。但那年,他与王维结为忘年之交。传说王维曾私邀他入内署,适逢玄宗至,孟浩然惊避床下。这个细节把孟浩然刻画成“叶公好龙”的叶公了,失去了世人眼中孟夫子的气度。但倒也与他拧巴的性格有些相符合。前面滞留洛阳三年不就想见玄宗皇帝吗?怎么今朝得见,第一反应却是吓得回避呢?还有更过分的,玄宗得知孟浩然在,命他出来相见,让他自诵其诗。这不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嘛,又是自己最拿手的加分项。可偏偏孟浩然好死不死,吟出“不才明主弃”这种酸不溜秋、打玄宗脸的诗句。最终,自毁前程,放归襄阳。我个人觉得,这个故事只是个传说而已,未必真实。但虚构往往来源于真实,因为有真实的结果在。另外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孟浩然性格中有不合适宜的成分,这也是他一辈子不得仕进的一个重要原因。
开元十七年(729年),41岁的孟浩然离开长安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写了不少山水田园的名篇。他在两次漫游和进京求仕的过程中,虽仕途无果,却结识了王昌龄、王维、张九龄、李白、杜甫等一大批著名的大诗人、大文豪,有的成为他的知交好友,有的是他的小迷弟,有的是他的拥趸。这也算是他不幸中的万幸,失意人生有诗友作伴,还有一个快意的江湖。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45岁的孟浩然向时任丞相的张九龄投赠了一首叫《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并于次年第二次前往长安求仕。孟浩然深知写这首干谒诗的难度:第一,不再年轻,不能以热情打动人,而应该展现出中年人的智慧和稳重;第二,既是求仕进功名,那还要在诗中展露出个人出众的才华和胸襟、气度;第三,写给丞相又不能显得低俗,有逢迎之意,高雅大气的诗文才配呈献给张丞相;第四,有求于人,但又要不露痕迹,保留彼此的尊严。一般人写这样的诗是很犯难的事,但对于孟浩然而言,他可能考功名不行,行为上有些不合时宜,但写诗就没有他不行的时候。于是,他铺开稿纸写道: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天水相接,天空好像包容在湖水之中,浑然一体。天倒映在水中,水天相接。这是站在湖边远眺湖面所见,极写洞庭湖的浩瀚、开朗和阔大。这种大是静态的大、沉稳的大。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浩荡的洞庭湖,水汽蒸腾,好像吞没了云、梦二泽;洞庭湖波涛汹涌,仿佛岳阳城也为之摇撼。前面两句写静,这两句写动,前写阔大,此处写其云蒸霞蔚、波涛奔腾的气势。清代诗人邢昉在《唐风定》一文中写道:“孟诗本自清澹,独此联气胜,与少陵(杜甫)敌,胸中几不可测(‘气蒸’一联下)。”清代王士祯在《然灯记闻》中也说:“‘蒸’字、‘撼’字,何等响,何等确,何等警拔也!”清代张惣在《唐风怀》中赞曰:“南村曰:起得最高。当时皆惊‘云梦’二语为名句,其气概故自横绝,不知‘涵虚’句尤为雄浑,下二语皆从此生。”的确,该诗前四句应合起来看,那就是一个雄浑浩荡、奇伟不凡的洞庭湖形象。在这些文词背后,也隐没着一位雄奇潇洒、气度不凡的诗人形象。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接下来诗人巧妙地由浩浩湖水,想到自己想渡过洞庭湖又没有船只(暗喻想出仕苦于无人引荐);过隐居生活,又有愧于这太平盛世(隐隐含有求官不遂的满腹牢骚)。其实,孟浩然一生的不如意和不顺遂就隐含在这两句诗里。这两句诗是他一生精神状态的写照,是他的思想基础,也是他的痛苦来源。他的痛苦就在于他的目标——“欲济”、求仕与他的现状——“端居”、隐居不匹配。他不甘落寞,渴望求得一官半职,却又不愿舍弃潇洒自在、闲逸随性的生活。他喜欢与同道之人诗酒唱和,但又耻于一辈子过这种庸庸碌碌的生活。所以,他的情感总徘徊在求官不遂却又洁身自好的失意情绪中。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人假想一个“垂钓者”形象,以此隐喻自己多么希望也能像那些鱼儿一样,得到垂青,得到引荐,从而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羡”字有垂涎之意。清代诗人屈复读到此处说:“前半何等气势,后半何其卑弱!”(语自《唐诗成法》)是的,越往后越有英雄气短的感觉。虽然许多名家赞最后四句了无干乞之痕。但我深味其意,还是很认同清代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的评价:“此作力自振拔,乃貌为高,而格亦未免卑下。”
孟浩然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羡慕别人锦帽衣裘、青云直上的生活;在人世颠簸了大半生,又不舍放下欲念,彻彻底底来一回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所以,他的为人就有些拧巴。次年二上京城,再次无功而返。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韩朝宗十分欣赏孟浩然,邀他饮宴并打算向朝廷推举他。可他认为自己上京干谒张九龄都未果,想必这次也不会有转机,所以就没有按约赴京。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镇荆州,引49岁的孟浩然为从事。可惜他入职不久就因病返乡了。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好友王昌龄途经襄阳拜访孟浩然。老友相见,分外激动,孟浩然全然不顾医生的嘱咐,纵情宴饮,结果疾发而亡,享年52岁。
也许命运使然,造化弄人,孟浩然“沦落明代(开元盛世),终于布衣”,是挺遗憾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穷蹇半生,一些不可求之物该放下时就放下,来一次彻彻底底地放飞自我,让自己的余生过得潇潇洒洒,不好吗?
当然,人各有志,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且复杂,这也正是每一个个体所独特的地方。何况孟浩然还为我们贡献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对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编:陈海峰
编辑:孙 雷、徐玲玲、蔡兆霞、刘元举、杨丽娟、王宏兰
编委:魏继国、孙伟、陈春、丁爱华、唐旭东、梁艳、陈静静、王雨清、沈晓燕、王子文、王怀庆、韩燕飞、陈玲娟、丁凯、何云选、姚景慧、张夜雨、王夏夏
声明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资源由珠溪语文编辑制作,仅供学习交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挪作他用。
往期推荐
团队介绍
珠溪语文工作室创办于2017年6月。珠,珍珠。取天地日月之精华,艰苦磨砺又浑然天成,圆融润泽又光华璀璨,是天赐珍品;溪,小溪。清澈明朗又细水长流,源远流长又奔向远方。珠溪核心团队由来自江苏、山东、广东等地的26位名校教师组成。以珠溪语文公众号为主阵地,积极构建高中语文教学资源库;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先导,凝练高中非虚构写作特色教育成果。我们秉持“共创共享共同成长”的理念,致力于网络教研共同体建设。2023年获评“全国先进名师工作室”(证书编号:XKW00202307ZS03148)
教学资源下载说明
珠溪语文坚持公益,公众号推送的教学资源会在第二天上传珠溪微信群,署名资料、定制资料除外。
进群请联系独家记忆。
珠溪微信群主张共创共享,欢迎师友多多分享、多多交流。珠溪语文坚持公益语文,我们坚信共创共享才是宝藏群的本质。
让我们一起语文,为语文人加油!